摘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前80回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后,因故事未完结引发强烈关注。清代读者对“完整叙事”的需求极强(类似现代人追剧盼大结局),坊间甚至出现多种粗劣的伪续本。这种市场空白为高鹗提供了创作契机。
高鹗续写《红楼梦》的动机和背景较为复杂,涉及时代需求、个人抱负、文化环境及偶然机遇等多方面因素。
1. 手抄本流传引发的“完形强迫症”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前80回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后,因故事未完结引发强烈关注。清代读者对“完整叙事”的需求极强(类似现代人追剧盼大结局),坊间甚至出现多种粗劣的伪续本。这种市场空白为高鹗提供了创作契机。
例证:程伟元(出版商)在序言中提到,市面上已有“纷纷之论”,催促补齐全书。
2. 出版商的商业驱动
书坊主程伟元意识到《红楼梦》的巨大商业价值,主动邀请高鹗合作整理刊印。作为职业文人,高鹗通过此举可获得稿酬与名声,符合当时文人“以文谋生”的生存模式。
1. 对原著精神的理解与共鸣
高鹗熟读曹雪芹前80回文本,深刻体会其悲剧内核与艺术成就。他在续书中努力延续人物命运逻辑(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试图还原作者意图,而非随意篡改。
关键细节:续书中保留了许多伏笔(如判词、曲词),证明他对原著结构的尊重。
2. 文人使命感:补全“残阙之美”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完整性”,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会被视作缺陷。高鹗作为科举出身的传统士人,抱有“修史”般的责任感,希望通过续写使这部伟大作品得以善终。
1. 儒家伦理秩序的重建诉求
续书中安排贾府复宠、宝玉中举、兰桂齐芳等情节,表面看似违背原著悲剧基调,实则反映了清代中期主流意识形态对“乱而后治”的政治想象。这种处理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读者心理预期的安抚。
对比研究:相较于曹雪芹笔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无主义,高鹗的结局更接近传统史书“善恶有报”的道德闭环。
2. 市民文化的调和作用
清代中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红楼梦》从贵族沙龙走向市井巷陌的过程中,必然经历通俗化改造。高鹗删减部分诗意描写,强化情节连贯性,正是适应大众阅读习惯的表现。
1. 程伟元的策划与包装
- 程伟元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亲自参与校订工作。他在序文中刻意淡化高鹗的个人色彩,强调“广集坊间传抄本”而成,这种营销策略既保护了版权,又提升了权威性。
疑点辨析:现代学者发现后40回语言风格与前80回存在差异,推测高鹗可能在旧稿基础上大幅修改,而非完全原创。
2. 科举制度的隐性影响
高鹗本人是乾隆六年进士,深谙官场规则。续书中对科举制度的正面描写(如宝玉考中举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阶级立场和人生经历。
学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
被动说:认为高鹗受程伟元委托,主要承担编辑整合工作,创造性有限;
主动说:强调高鹗在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上具备独立创作能力,后40回与其性格气质高度吻合(如喜用简练笔墨刻画人物)。
高鹗的续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续写《红楼梦》的本质,是古典时代的知识分子对文学经典的守护与重构。尽管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鲁迅称其后40回为“沐皇恩”“延世泽”的伪饰),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的介入让这部巨著得以完整保存,并在传播过程中塑造了今日所见的《红楼梦》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鹗既是曹雪芹的“解梦人”,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代言人。
(小邵爱社会作为文学博士,如今又来研究文学了。文学纷繁复杂,本文只择其一。本文作者搜集整理文献,并加上自创观点。)
来源:澄泥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