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是神经信号产生和传递的基础,涉及复杂的离子流动和膜电位变化。以下是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的核心机制和关键概念:
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是神经信号产生和传递的基础,涉及复杂的离子流动和膜电位变化。以下是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的核心机制和关键概念:
1. 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 定义: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通常为 -70 mV)。
· 形成机制:
· 离子浓度梯度:Na⁺(细胞外高)、K⁺(细胞内高)由钠钾泵(Na⁺/K⁺-ATP酶)维持。
· 膜通透性: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较高,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 定义:神经元受刺激后产生的快速、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 阶段:
1.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 刺激使膜电位升至阈值(约 -55 mV)。
· 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膜电位升至 +30~+40 mV。
2.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 Na⁺通道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外流恢复膜电位。
3.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 K⁺持续外流导致膜电位短暂低于静息电位。
4. 恢复静息状态:钠钾泵重新建立离子梯度。
3. 离子通道的关键作用
· 电压门控通道:
· Na⁺通道:快速激活与失活,主导动作电位上升支。
· K⁺通道:延迟激活,主导复极化。
· Ca²⁺通道:参与突触递质释放和长时程电位变化。
· 配体门控通道(如NMDA受体):由神经递质(如谷氨酸)激活,参与突触信号传递。
4. 动作电位的传导
· 局部电流机制:
· 去极化区域与邻近静息区域形成局部电流,引发相邻膜去极化。
· 跳跃传导(有髓神经纤维):
· 髓鞘绝缘,动作电位在郎飞结间“跳跃”,传导速度加快(可达 120 m/s)。
5. 不应期(Refractory Period)
· 绝对不应期:动作电位上升支和复极化早期,Na⁺通道失活,无法响应新刺激。
· 相对不应期:复极化末期,需更强刺激才能触发动作电位。
6. 突触传递与电-化学耦合
1. 电突触(缝隙连接):
· 离子直接通过连接蛋白通道传递,信号快但无增益(如心脏细胞)。
2. 化学突触:
·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Ca²⁺内流触发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 递质结合突触后膜受体:引发突触后电位(EPSP或IPSP)。
· 整合与触发:多个突触后电位总和决定是否触发动作电位。
7. 电生理特性与疾病
· 癫痫: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离子通道突变或环路失衡)。
·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中Ca²⁺稳态失调。
· 疼痛通路:伤害性刺激激活C纤维(慢传导无髓纤维)和Aδ纤维(快传导有髓纤维)。
8. 实验与研究技术
· 膜片钳(Patch Clamp):记录单离子通道电流。
· 脑电图(EEG):检测皮层神经元群体电活动。
· 光遗传学:利用光敏感通道蛋白(如ChR2)调控神经元兴奋性。
关键参数总结
临床应用关联
· 骶神经电刺激:通过外部电流模拟或干扰自然电活动,调节异常神经信号(如膀胱过度活动)。
· 深部脑刺激(DBS):高频电刺激抑制病理神经元放电(如帕金森病)。
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是神经科学和临床神经调控技术的核心基础,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优化神经疾病治疗(如参数化电刺激)和开发新型疗法。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最早在陕西省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等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门诊三楼310诊室
来源:小姚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