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德兴馆的焖蹄、老半斋的肴肉,到鲜得来的排骨年糕,这些舌尖上的经典因一句台词、一部电视剧再度翻红,却从未因流量而褪色。它们的魅力,根植于百年技艺的沉淀——选料苛刻、工序烦琐、火候精准,以及一代代老师傅的坚守。TA们,共同编织出上海美食文化的厚重图景。
从德兴馆的焖蹄、老半斋的肴肉,到鲜得来的排骨年糕,这些舌尖上的经典因一句台词、一部电视剧再度翻红,却从未因流量而褪色。它们的魅力,根植于百年技艺的沉淀——选料苛刻、工序烦琐、火候精准,以及一代代老师傅的坚守。TA们,共同编织出上海美食文化的厚重图景。
德兴馆焖蹄:
销量倍数增长
“打包一份德兴馆的焖猪蹄!”演员肖战在新剧预告中的一句台词,意外让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兴馆迎来空前购买热潮。其实,“本帮蹄髈”本就是德兴馆的镇店之宝,凭借其不可复制的色、香、味,成为无数食客心中难以忘怀的味觉记忆。
德兴馆焖蹄成品红润油亮,用筷子一夹即断,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咸中带甜,香气扑鼻。胶原蛋白完全融于汤汁之中,冷却后自然成冻,是搭配面条的绝佳美味。一位老吃客赞叹:“说不清具体哪里好,但就是好吃,符合我们上海人的口味!”
制作一道德兴馆焖蹄,需耗时十多小时。选材尤为讲究——必须选用猪前蹄,每只约三斤,肉质紧实、肥瘦相间、胶质丰富。蹄髈先经焯水,再以喷枪去毛,刮洗干净后浸泡两小时去血水,有效祛除腥味,方可进入焖煮阶段。
这道“功夫菜”坚持现做现卖,近日销量从原先每日二三百斤猛增至2000斤。店方表示,无论是否有明星推荐,都将始终坚持同一标准,保质保量满足消费需求,并接受预订。
此外,德兴馆还提供多种肉制品,包括熟食、肉包、馄饨馅料等。临近中秋,其历史悠久、由老师傅严格把控的鲜肉月饼也备受青睐。
老半斋肴肉:
一口酥香载春秋
同样以蹄髈为原料,看似制作流程相近,老半斋的肴肉却别具一番风味。一块肴肉,承载百年技艺的沉淀。在这个追求快捷的时代,总有些味道坚持以慢为美、以拙为巧。
肴肉面是老半斋传统面食的一大特色,许多老食客在享用辣酱面或咸菜面时,都喜欢加一两片肴肉作浇头,增色添鲜。成品肴肉色泽微红,外皮透明,卤冻清亮,汤底醇厚。有人喜欢蘸镇江香醋和姜丝直接入口,也有人偏爱将其浸入热面汤,待肉质酥烂、胶质融化后再细细品尝。
目前,老半斋肴肉日销量达250斤。一块肴肉配一碗面,被戏称为“古人外卖”,瞬间带人回到江南旧时光,也成为文化与味觉之间永不褪色的约定。
鲜得来接住《繁花》流量,
排骨年糕日销5000份
自电视剧《繁花》热播以来,鲜得来成功接住流量热潮,招牌排骨年糕日均销量猛增至5000份。金黄色排骨在200℃油锅中翻滚,搭配软糯年糕,淋上特制酱汁——这份仅售15元的美味,正逐步成为上海美食界的“顶流”。
在鲜得来云南路总店,常见顾客外带排骨年糕与家人分享。店内座无虚席,既有怀旧的老上海人,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每桌必点这道经典美食。
排骨上桌前,师傅会在其边缘剪几刀,既防止遇热回缩、保持造型舒展,也便于食用。鲜得来排骨坚持两次高油温快炸:首次230度炸20秒定型,修剪后复炸于180-200度油温。这样制出的排骨外酥里嫩,锁住肉汁,再搭配水煮年糕和辣酱油,构成完美的排骨年糕。
无论阴晴雨雪,总有人穿过繁华街巷,推开那扇熟悉的门,点一份排骨年糕,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来源: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