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泉茗”炼成记】 一杯“秦岭泉茗”的40年锻造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2:48 1

摘要:开栏语:巍巍秦岭,华夏龙脉。在云霭缭绕的峰峦之间,一片片茶园如碧玉镶嵌,滋养出“秦岭泉茗”这一缕自然馈赠的茶香。它不仅是商洛山水灵秀的结晶,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产业抱负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从政策东风到市场突围,从生态密码到文化基因,这一品牌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战

开栏语:巍巍秦岭,华夏龙脉。在云霭缭绕的峰峦之间,一片片茶园如碧玉镶嵌,滋养出“秦岭泉茗”这一缕自然馈赠的茶香。它不仅是商洛山水灵秀的结晶,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产业抱负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从政策东风到市场突围,从生态密码到文化基因,这一品牌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战略深意?如何以“一片叶子”撬动乡村振兴的产业蓝图?在供销合作社系统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专业统筹者”的角色如何赋能产业升级?即日起,商洛市供销合作社、商洛市茶叶协会联合商洛新闻网推出《“秦岭泉茗”炼成记》五集系列报道,见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今天推出第一期《 一杯“秦岭泉茗”的40年锻造之路》

商洛新闻网讯:北纬33°的秦岭腹地,曾被认为是茶叶种植的“禁区”。然而在陕西商洛,一片片茶园却在这片“不可能”的土地上铺展成绿色画卷,从40年前商南县清泉村的第一株茶树试种,到如今全市茶园面积超60万亩,覆盖商南、镇安、山阳、丹凤、柞水和商州等地,年产值达20多亿元,更成了商洛产茶县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清泉村的“破冰试验”:改写中国茶叶版图

商洛茶叶的崛起,离不开众多茶人长年的坚守,更凝聚着无数本土企业接力创新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刚从西北农学院毕业的张淑珍来到商南县林业站工作。当时的农村生活困难,“乡亲一盘腌菜要吃几天,浆粑糊汤是招待客人的稀罕饭。”张淑珍说,“怎么才能解决温饱呢?商南土地少,如果能引进一种经济苗木就好了。”面对“商洛不能种茶”的固有认知,她敏锐地发现:商南与信阳同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清泉村的山间云雾、酸性土壤与江南茶区极为相似。

于是,工作站分了一亩地让张淑珍引种试验。然而,第一次从安康移栽的200株茶苗无一株成活。从1962年到1964年,她反复栽种,茶苗反复枯死。挫折并没有让张淑珍感到气馁,移栽不行,就直接播种,经过几年试验,1970年春,一丛丛茶树可以采茶叶了。“明前茶”采回来后,张淑珍借用农民的土灶、炭火和铁锅开始炒茶,入锅杀青、出锅揉捻、晾晒烘干,最后又入锅翻炒、提香……对照教科书,她成功制出了茶叶。

至此,茶叶落户清泉村的“破冰试验”也进一步改写了中国茶叶版图,商洛茶区成了中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

本土企业的“匠心接力”:从粗加工到品牌化突围

四月的秦岭,郁郁葱葱。在商南县试马镇的群山怀抱中,一片片茶园如绿色涟漪般起伏。在百鸡村的富泉茶叶百鸡加工厂内,茶农们正在将采摘的春茶摊平晾晒,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

试马镇所合并的清泉乡是“茶奶奶”张淑珍第一次将茶叶试种的地方,也是商南茶的发源地。这里最早的一株茶树可以追溯到1978年,这里的自然环境优越,高海拔,酸性土,造就了茶叶花香浓郁的特点。

从事茶叶行业20余年的茶商陈明照,对制茶有着自己独有的一套严格标准。

“如何去除茶叶的涩味?这是一个难题。我的经验是在杀青控制水分的时候,烘到九成就自然摊晾,这样出来的茶叶泡出来入口回甘,有种兰花的香气。”

“好茶叶,既离不开优越的自然环境,也离不开对传统技术的不断钻研和革新,因为我发自内心热爱这个行业,我对我的产品有自信。”正是陈明照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去年他的茶叶在全市斗茶大赛中夺得了金奖。

“秦岭泉茗”的聚合效应:小茶叶闯出大市场

随着商洛各县区茶园面积扩大,品牌分散、标准不一的短板凸显。为打造名优茶统一品牌,商洛茶建立了完整的标准体系和区域公用品牌体系。2010年,商洛市委、市政府确定“秦岭泉茗”为商洛名优茶统一品牌,2023年,将“秦岭泉茗”品牌打造提升作为推动茶叶产业发展重中之重,经过十多年的宣传推广,“秦岭泉茗”已成为陕西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著名商标。

目前,全市发展了以商南茶叶联营公司、山阳茶叶公司、镇安盛华茶叶公司等省级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茶叶企业44家,茶叶加工厂20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40个,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商洛茶叶从出省到走向全国,还开拓了海外的市场。

多年来,商洛市供销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推进“秦岭泉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做好各项服务,真正让商洛的茶叶走出商洛,让茶产业真正成为商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茶农增收的致富产业。

“现在一提‘秦岭泉茗’,客户一看就知道是秦岭生态茶,商洛茶叶的知名度和接受度在稳步提升。”常年采购商洛茶叶的客商周丹说道。

来源:商洛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