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17年的我,80岁了依旧能活得自在又体面,只因我做对了5件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12:35 1

摘要:那天,窗外的雨丝绵绵,我八十岁的生日却因一场意外的摔倒而变得不同寻常。

那天,窗外的雨丝绵绵,我八十岁的生日却因一场意外的摔倒而变得不同寻常。

"老太太,您没事吧?"隔壁的李阿姨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赶来,脸上的皱纹里盛满了焦急。

那是个平常的清晨,我像往常一样五点起床,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呼吸着初春的气息。

窗外的院子里,几株月季正含苞待放,那是老吴生前最爱侍弄的花。

我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系好磨得光滑的布扣子,踩着一双老式千层底布鞋,哼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员都是向阳花》,拿着小铲子去松土。

脚下一滑,右膝便结结实实地磕在了那块我和老吴一起搬回来的青石阶上。

这一摔引来了小区里的几位老邻居,他们进门后,目光却被我整洁的居室吸引。

墙上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木质家具擦得锃亮,炕桌上的收音机虽是七十年代的老物件,却干净如新。

"哎呀,您这屋子收拾得,比我闺女家还干净利索呢!"王大娘惊讶地说道,她那双因常年洗衣而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茶几,啧啧称奇。

我笑了笑,轻描淡写地说:"一个人住,东西少,好收拾。"

其实,这独居的日子已经整整十七年了。

从丈夫老吴因心脏病突发离开后,我就一直一个人生活。

那是2007年的冬天,老吴像往常一样去小区花园锻炼,说是要活动活动筋骨,没想到一去不返。

邻居们把他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

那时,儿女们都劝我跟他们住,小儿子甚至把他新房子的钥匙塞到我手里。

"妈,跟我们住吧,这房子太旧了,冬天冷得很。"女儿抹着眼泪说。

我却坚持留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小院子里,这是我和老吴下岗后,用积蓄买的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虽然只有六十多平方,却承载着我们退休后的所有欢喜。

记得老吴走后的那段日子,我整日以泪洗面。

六十三岁的我,突然不知该如何面对余生。

那时的厨房里,两个搪瓷碗碟显得格外刺眼,每每看到,泪水便不自觉涌出。

那个陪我走过四十年的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

晚上,那台老吴生前最爱听的753型晶体管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声,听得我泪流满面。

我和老吴就是听着《沙家浜》认识的,那是1966年,单位组织看露天电影,我们坐在一起,他悄悄递给我一块橘子糖。

夜里,习惯了的右侧床铺空荡荡的,我总是辗转难眠,摸着枕边那张我和老吴在天安门前的老照片,思绪翻涌。

"徐大姐,您得想开点,老吴走了,您也不能这样下去啊。"住在对门的张师傅每天来敲门,硬是要拉我出去遛弯。

可我那时只觉得天塌了,哪有心思出门呢?

转机发生在老吴去世半年后。

那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收拾他的遗物,一件一件地抚摸他穿过的衣服,闻着上面残留的淡淡烟草味。

在他那个老旧的皮箱底层,我发现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他的心得体会。

翻到最后一页,是老吴工整的钢笔字迹:"人这一辈子,有些事儿得靠自己。老了也得有点骨气,活出个样子来。咱们那个年代苦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条件好了,更要活得有滋有味。"

我抚摸着这熟悉的字迹,泪水模糊了视线,却仿佛看到了前行的路。

老吴啊老吴,你走得太突然,却早就给我留下了活下去的力量。

从那天起,我像是变了一个人。

我给自己定了规矩:记账、读书、种菜、交友、学新事。

每一项都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老吴的交代。

记账是老吴教我的。

他常说:"咱们工人家庭,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那是我们经历过票证年代的习惯,粮票、肉票、布票的年代,让我们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

我把每天的收支记在一个蓝色的小本上,就像当年工厂里记生产日志一样认真。

一个月下来,看着那些整齐的数字,心里就有了踏实感。

我还记得第一次自己去银行取养老金时的情景,柜台小姑娘见我带着存折和户口本,笑着说:"徐奶奶,您可以办张银行卡,以后取钱方便多了。"

我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办了。

学会用银行卡后,我的小本子上多了一栏:卡内余额。

每个月月底,我都要盘点一次,看看这个月省下了多少钱。

虽然养老金不多,但我从不乱花一分钱,每个月还能剩下一小笔,存起来给孙子孙女做压岁钱。

读书是我给自己找的乐子。

虽然只念过初中,但我爱看书。

这个习惯是从文革后恢复高考那会儿养成的,那时候为了辅导孩子功课,我和老吴挤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

《平凡的世界》我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感受。

小区图书室的管理员小刘常笑着说:"徐奶奶,您比年轻人还爱学习!我们这些九零后都比不上您。"

我就笑:"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整天对着手机,眼睛都要瞎了。看书多好,又长知识,还不伤眼睛。"

图书室里有本《老年人健康指南》,我一页一页地抄笔记,像当年在厂里学习技术那样专注。

有年轻人看到我抄得那么认真,好奇地问:"奶奶,现在手机上都能查到,您还抄什么笔记啊?"

我笑着回答:"手写的,记得牢。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的。"

院子里的几畦菜地,四季都有收成。

春天的香椿、夏天的丝瓜、秋天的茄子、冬天的白菜,虽然量不多,但自给自足,还能送给邻居们尝鲜。

记得小时候,全家人挤在农村的小平房里,院子里种的蔬菜可是全家的口粮来源。

那手艺,我一直没忘。

"徐奶奶,您这菜比超市的香多了!"小区里的年轻人总这么说。

每当此时,我心里就乐开了花,觉得自己还有用处。

有一次,社区搞"邻里节",我带着自己种的蔬菜参加,没想到成了"明星"。

大家争相品尝我做的拌凉菜,都说有小时候的味道。

区里的电视台还来采访我,问我种菜有什么秘诀。

我红着脸说:"没啥秘诀,就是用心。人啊,干啥都得用心。"

那段采访在社区电视上播出后,找我要菜籽的人更多了。

交友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

"老徐,今儿棋局咋样?"退休的老李头每次见我都要问。

自从学会了下象棋,我在小区里就多了一项消遣。

虽然总是输,但老伙计们从不嫌弃我这个"菜鸟"。

每天晚饭后,我会去小区广场跳广场舞。

那里的老姐妹们各有各的故事,有下岗再就业的,有子女在外打工的,有外地养老的……聊起家长里短,日子就过得飞快。

"老徐啊,你这身手,比我们年轻十岁!"舞蹈队的王大姐总这么夸我。

我心里清楚,不是我身手好,是我坚持得久。

风雨无阻,每天准时到场,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

学新事是最难的。

智能手机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那些小字、复杂的操作让我眼花缭乱。

但我告诉自己:"老了不学新东西,脑子就要生锈了。"

于是硬着头皮去社区老年大学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徐奶奶,您看,这样点击就可以放大照片。"年轻志愿者耐心地教我。

我的手指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点起屏幕来总是不够灵敏,但我没有放弃。

回家后,我用老吴留下的笔记本记下每一个步骤,反复练习。

第一次用微信和远在加拿大的孙女视频通话时,看到她那张可爱的小脸,那种成就感比年轻时评上劳模还高兴。

"奶奶,您太棒了!"孙女的夸奖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不知道这个年纪的人还能学会这么复杂的东西,但我做到了。

光阴似箭,独居的日子一晃就是十七年。

岁月在我脸上刻下皱纹,却没能夺走我生活的热情。

去年冬天,社区居委会的小张来家访,刚进门就被我家的整洁所震惊。

"徐奶奶,您这屋子收拾得也太干净了!"她环顾四周,赞叹道。

我笑着给她倒了杯茶:"闲不住啊,一个人住,总得找点事做。"

小张抿了口茶,委婉地建议我考虑去养老院。

"那里有专业人员照顾,环境也好,您一个人在家,我们都不放心。"

恰巧那天儿子也在,他附和道:"是啊,妈,您这把年纪了,我们真担心您一个人出事。上个月李叔叔家那老太太不就是摔了一跤,结果躺在家里一整天没人知道吗?"

我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我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把他们带到我的小院子里。

初冬的阳光下,我指着那些蔬菜说:"看,这都是我种的。现在超市买菜都是塑料袋包装,哪有自己种的新鲜?"

又拿出账本:"这是我每月的收支,从不乱花一分钱。你爸当年就教我,钱不在多,在会用。"

最后打开手机上的步数记录:"每天六千步,医生说这年纪能走这么多不容易。前两天还学会了用手机点外卖呢,你们看。"

儿子沉默了,小张也不好再说什么。

他们看着我熟练地操作智能手机,脸上的表情从担忧变成了惊讶。

晚上,等小张走后,我和儿子长谈。

灯光下,我们面对面坐在老式八仙桌旁,那是我和老吴结婚时的家当。

我给儿子倒了杯热茶,他的手已经有了些许老茧,那是岁月的痕迹。

我突然意识到,当年抱在怀里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是个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了。

"明明,妈知道你们是关心我。"我轻声说,用的是他小时候的小名。

儿子的眼圈有些发红:"妈,我们就是不放心您一个人。您年纪大了,万一有个闪失......"

我打断他:"你爸走了这么多年,我一个人也活得挺好。养老院多热闹啊,可我喜欢这清静。那些陌生人,哪里比得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在?"

我指着墙上老吴的照片:"你爸临走前跟我说过,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有尊严。我能照顾好自己,不给你们添麻烦,这就是我的尊严。"

我又指着橱柜上的老式黑白照片:"这是我和你爸年轻时在厂里的合影,那会儿多不容易啊。下岗后,日子那么难,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条件好了,你们担心啥?"

儿子看着我的眼睛,轻轻点了点头。

他说:"妈,您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可是,我们就想让您过得更好些。"

我笑了:"什么叫更好?对我来说,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按自己的习惯生活,这就是最好的。你们常来看看我,陪我说说话,妈就心满意足了。"

那晚,儿子搂着我的肩膀,像小时候我搂着他一样。

我们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老电影《甜蜜的事业》,那是我和老吴年轻时常看的。

屏幕上的黑白画面,把我带回了那个物质匮乏但心灵充实的年代。

那次谈话后,儿女们不再提养老院的事,只是每周末都会轮流来看我,带些吃的用的。

女儿买了智能手环给我,说是可以检测心率和跌倒。

"妈,您要是摔倒了,它会自动给我们发信息。"女儿耐心地教我使用。

我笑着点头,知道这是他们的孝心,也是他们尊重我生活方式的表现。

小区里的老年人对我的独居生活有不同看法。

有人说我固执:"徐大姐,跟子女住多好啊,有人照顾。"

也有人赞同我:"还是老徐看得透,老年人也要有自己的空间。"

最有意思的是隔壁的张大爷,他常拿着自己种的蒜苗来串门:"徐大姐,您这独居生活可是我们的榜样啊!我们老伴儿天天念叨,要我向您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去年夏天,社区组织了一次"银发智慧分享会",居委会的小张邀请我去讲独居老人的生活经验。

我原本不愿意,觉得没什么可讲的。

生活不就是平平常常过日子吗?

可转念一想,若能帮到和我一样的老人,何乐而不为?

分享会那天,社区活动室里挤满了人,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我坐在前排,心里直打鼓。

这么多人看着我,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太太,能说啥呢?

轮到我发言时,我深吸一口气,想起了老吴的话:"人这辈子,总得为别人做点啥。"

于是我站起来,朝台下的老伙伴们笑了笑:"我叫徐淑华,今年七十九岁,独居已经十七年了。没啥大道理,就说说我这些年的小窍门吧。"

我把自己这些年摸索出来的生活经验都说了出来。

什么贴身衣物晾在室内避免感冒,什么常用药品列清单贴在冰箱上,什么浴室装扶手防滑垫防摔倒……

还有我研究出来的独居老人应急预案:门口放把备用钥匙给信任的邻居,家里要备三天的水和干粮,常用药品至少准备一周的量。

台下的老人们认真地记着,不时点头。

"最重要的,是心态要好。"我说到动情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老年人,没必要事事都等着子女。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这样,我们活得有尊严,子女也轻松。"

分享结束后,好几位老人围上来问这问那。

有位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徐大姐,听了您的分享,我决定不去儿子家住了。我也要像您一样,活出个样子来!"

"徐奶奶,您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会后,有年轻人这样对我说。

我摆摆手,心里却暖融融的。

想不到这把年纪了,还能帮到别人。

那个晚上,我特意给老吴的照片点了一支香:"老头子,看到了吗?今天我可是'出名'了,当了回'老师'呢。"

我仿佛看到照片中的老吴咧嘴笑了,就像当年他在厂里评上先进工作者时那样开心。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

八十岁生日那天,我一早起来,准备给自己煮个长寿面。

谁知院子里松土时一不小心摔了跤,引来了邻居们的关心。

这一摔,让原本平静的生日热闹起来。

儿女们非要给我办个小宴,说是要庆祝我"八十大寿"。

"妈,您这八十岁,在咱们家可是头一份!"女儿说。

我知道,她是在说我和老吴的父母,都没能活到这个岁数。

那个年代,五六十岁就是高寿了。

饭桌上,亲朋好友齐聚一堂。

社区的老姐妹们带来了亲手织的毛衣,邻居张大爷送来了自家酿的米酒,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小区门卫都送了一盆君子兰。

"徐奶奶平时对我们可好了,经常给我们送自己种的菜,我这君子兰开了好几茬花了,送给您添福添寿!"门卫李师傅不善言辞,但眼神里满是真诚。

小儿子端起杯子说:"敬我们的老母亲,您教会我们如何体面地老去。"

看着眼前这些关心我的人,我突然有些哽咽。

这十七年的独居生活,看似孤单,实则处处有温暖。

我笑着摇摇头:"体面不体面,不在乎住大房子,穿好衣裳。关键是自己的日子,自己做主。只要活得清清爽爽,就是最体面的。"

女儿的眼眶红了:"妈,您知道吗?小区里好多老人都说要向您学习呢!"

我拍拍她的手:"傻孩子,妈没做啥大事,就是把日子过明白了。"

当晚回到家,我坐在老吴的摇椅上,回想这八十年的人生。

从困苦的童年,到火热的青春岁月,再到平稳的晚年生活,我经历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太多。

物质从匮乏到丰富,生活从艰辛到便利,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这话时,我仿佛看到老吴在冲我点头微笑。

是啊,人这一生,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

我轻轻抚摸着老吴的照片,窗外雨停了,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满是皱纹的手上。

这双手,曾经操作过纺织机,抱过襁褓中的孩子,如今还能种出鲜嫩的蔬菜,打出一手好牌。

岁月带走了青春和爱人,却给了我智慧和从容。

明天,我还要五点起床,开始新的一天。

毕竟,日子是自己的,要靠自己过出个样子来。

来源:怀旧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