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创新的无镜头中红外成像系统,结合传统针孔成像技术和现代光学材料,能够在弱光条件下生成高清晰度的图像。这一突破性研究为夜间监测、工业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展现了中红外成像的巨大潜力。
信息来源:https://scitechdaily.com/new-lensless-camera-sees-in-3d-using-ancient-pinhole-tech/
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创新的无镜头中红外成像系统,结合传统针孔成像技术和现代光学材料,能够在弱光条件下生成高清晰度的图像。这一突破性研究为夜间监测、工业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展现了中红外成像的巨大潜力。
传统技术下的现代挑战
近年来,中红外成像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检测温度变化和分析分子指纹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然而,许多现有的中红外相机由于成本高或对温度敏感,难以实现大规模使用。此外,基于透镜的成像系统通常会受到光学失真和有限景深的限制。这使得在某些场景下(如低光环境、长距离观察等)成为重大挑战。
研究人员使用激光在非线性晶体内形成一个微小的“光学针孔”,这也将红外图像变成传统硅基相机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的可见光图像。通过这种设置,研究人员无需使用任何镜头即可捕捉到清晰、宽深度的图像,即使在非常低的光线下也是如此。图片来源:黄坤,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意识到,传统的针孔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图像创建方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立一种高性能且经济实用的中红外成像系统,他们希望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现代科技中,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创新的无镜头成像系统
研究团队通过激光技术在非线性晶体中生成了一个微小的“光学针孔”,该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红外图像转换为可见光,从而使得传统硅基相机能够捕捉到这些图像。这种新型成像设备不仅在清晰度和细节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在广深度范围内也能有效工作,尤其是在低光照条件下。
此次研究的关键是使用了具有特殊结构的非线性晶体,这种晶体能够同时接收来自多种方向的光线,增强了成像的宽广视角。研究小组在《光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无镜头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实验结果。
系统的设计不仅提高了感光灵敏度,还缩小了成像设备的体积,使其更适合携带和部署。在实验中,该系统成功实现了高达35厘米的景深和超过6厘米的视场角,令人印象深刻。
3D成像的应用潜力
除了常规成像,该系统还能够用于3D成像。研究团队利用同步激光脉冲创建飞行时间成像,并成功重建微米级的3D物体形状。即使在极低光照条件下,输入的光子数仅约1.5个,该系统仍能生成清晰的3D图像,通过对比两张不同距离物体的照片来计算深度,展现了其高度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黄坤教授表示,这种无镜头的成像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包括夜间安全监控、工业质量控制和环境状态监测等。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研究领域,该技术的潜力尤为突出,能够更好地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指标。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当前的无镜头中红外成像系统表现出色,但研究团队意识到该系统仍需进一步优化。现阶段,虽然技术上已经实现了概念证明,未来发展将集中在提高系统的启发式性能与敏感度,以适应不同场景的成像需求。研究小组计划进一步增强成像设备的转换效率和灵活性,从而扩大可用波长范围,并提高深度成像的动态控制能力。
在技术的持续进步与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这种新型无镜头成像系统的应用将在未来的监测技术、无损检测和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非线性材料和新型光源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相信,这种创新技术将变得愈加紧凑,从而更容易地部署到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
总而言之,无镜头中红外成像系统的成功开发,不仅体现了针孔成像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再应用,更为未来的成像技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科学家们期待更多深入研究的开展,以全面评估这一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效果。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