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幼儿时期是行为、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烟台市融媒体中心邀请芝罘区实验幼儿园的晏卿园长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访谈嘉宾:晏卿,芝罘区实验幼儿园 园长
主持人:幼儿时期是行为、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烟台市融媒体中心邀请芝罘区实验幼儿园的晏卿园长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晏卿:围绕“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话题展开交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幼儿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幼儿阶段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必须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基础。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没有孩子天生自律,都是在成人适时、适当的引导下,通过反复实践和内化,最终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致性”是关键——家庭与幼儿园要在目标、方法、态度上保持一致,避免出现“5+2=0”
主持人:您说的5+2=0是什么意思?
晏卿:就是5天幼儿园教育+2天家庭的不同要求抵消=0的现象。
主持人:怎样做到家园协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晏卿:家园协同培养良好习惯的核心,我总结几个关键词就是“目标一致、沟通顺畅、方法同步、相互信任”。接下来,我将围绕这四方面分享一下我们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渗透习惯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目标一致,明确共同培养的核心习惯
家园双方需要针对幼儿阶段最关键的行为习惯,达成共识,避免标准不一致。我们提倡将习惯培养自然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常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共同明确各年龄段的习惯培养重点,形成教育共识。
主持人:日常行为习惯包括哪几方面?它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晏卿:在自理习惯培养方面,包括独立吃饭、穿衣、洗漱、整理个人物品等方面。我们会针对不同年龄段提出了差异化要求。比如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我们着重培养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洗手、穿脱简单衣物等。我们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如洗手时唱着儿歌“两个好朋友啊,手碰手,你背背我,我背背你...”的儿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正确洗手方法。中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我们着重培养他们穿脱衣服、叠衣物、整理物品等能力。我们在班级中创设不同类型的“生活区”,提供各种练习材料,如扣纽扣的娃娃、系鞋带的模型,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练习。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我们更加注重他们的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的培养,如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餐点、自己整理书包文具等,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在健康卫生习惯方面,我们注重将健康教育融入一日生活。比如我们会通过“细菌大战”等游戏,让幼儿理解洗手的重要性;开展“蔬菜朋友”主题活动,让幼儿认识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减少挑食现象;中大班阶段,我们组织“健康小卫士”的活动,让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卫生管理,例如设立值日生,帮助老师检查洗手情况、监督垃圾分类等,培养他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健康习惯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规律的作息,我们建议家长在家中也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保证幼儿充足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习惯。(举例晚上、中午等)
在社交礼仪习惯方面,我们注重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小班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们更多地通过教师示范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可举例)。中大班幼儿开始有较强的交往需求,我们通过“分享日”、“合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以利用“值日生”等角色,让孩子学习遵守集体规则、自己解决交往冲突,培养领导能力和责任感。我们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表达习惯,这里分享一个我们幼儿园的做法。各年龄段老师会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创创设一个不同形式的班级“新闻播报台”的主题墙面,孩子们会前一天回家里搜集和关注日期、天气等相关内容,(小中大班)第二天早上晨间谈话时间为大家分享,类似这样的活动不禁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加强化了孩子在集体面前敢于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这一些都是为小学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任务责任习惯方面。这个习惯培养简单的说就是老师和家长要让孩子做点事情,比如小班幼儿可以从“帮老师拿一本书”、“把自己的椅子放好”等简单任务开始;中班幼儿可以参与“给植物浇水”、“分发餐具”等任务;大班幼儿则承担“天气预报员”、“图书管理员”等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通过“任务卡”、“责任墙”等形式,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职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我们鼓励家长在家中也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摆碗筷、收拾玩具、帮妈妈拿东西等,让幼儿在家庭中也能体验到承担责任的自豪感。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是事情帮助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主持人:晏园长,你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沟通顺畅”,这里指的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吗?
晏卿:二、沟通顺畅,建立高效的双向沟通机制
家园沟通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家园沟通机制,确保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园沟通有几种方式:
日常沟通是我们家园联系的基础。每天接送时段,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简短交流,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这类沟通可以不面面俱到,但要有具体的点,最好不要用“好”“不错”代替。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家长“今天宝宝自己吃完了饭”、“午睡时自己脱了鞋子”;除了生活方面教师还会分享交往能力、学习习惯方面的情况,比如“今天孩子主动帮助了小伙伴”、“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创造力”、“学习习惯方面有进步了”等。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家长分享幼儿在家的表现,在家教栏里创设“夸夸我的宝贝”栏目,如“昨晚自己整理了玩具”、“今天早上主动刷牙了”等。这种“日反馈”机制让家园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动态。
定期沟通也是我们家园共育的重要环节。我们每学期在开学和期末会组织1-2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学期的习惯培养重点和具体实施方法。比如在小班家长会上,我们会详细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中班家长会则侧重分享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方法;大班家长会则会重点探讨幼小衔接阶段习惯培养的策略。此外,我们还通过班级群、家园APP、联系册等渠道,每周分享幼儿在园的活动照片和视频,让家长直观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
专属沟通是针对有个别需求幼儿的重要沟通方式。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或者在某方面需要加强的幼儿,我们会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深度沟通,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比如,对于挑食严重的幼儿,我们会和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循序渐进的改善计划;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我们会提供一些专业的训练方法,并请家长配合在家中进行练习。这种个性化的沟通方式确保了特殊幼儿都能得到适合其发展特点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班阶段,我们还特别加强了幼小衔接方面的家园沟通。我们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来园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小学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组织家长参观小学,直观感受小学的学习环境;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帮助家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通过这些活动,家园双方在幼小衔接方面形成了共识,共同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主持人: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好多孩子在幼儿园表现非常好,有礼貌,爱劳动,但一回到家里,在父母面前又是另一个模样,这是为什么?
晏卿:这就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不一致导致的
三、方法同步,确保教育方式的一致性
在幼儿园里习惯养成的主要方法就是正向激励。老师们会常用一些“小红花”“卡通贴纸”等方式,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比如,小班宝贝自己吃饭后,会得到一枚漂亮贴纸;中大班可以设计“好习惯打卡表”,孩子们在帮助同伴、完成任务后,会在自己的名字下面贴上小星星等。这种方法家长朋友们在家中也可适当借鉴,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孩子可以获得小小的奖励,如“连续3天不挑食自己吃饭,奖励一次亲子游戏”。一日生活中老师和家长要多使用正面的鼓励性语言,如“今天主动把玩具放回原位,做得真好!”,而非否定性语言“你怎么回事怎么又乱丢玩具”!这种正向激励方式,能让幼儿明确的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受欢迎的,从而愿意重复这些良好行为。
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大家都知道榜样示范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所谓规则面前无例外。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要让孩子有礼貌,成人也要使用礼貌用语、轻声说话、玩具玩完要归位、人多排队不推挤等我们都要以身作则;特别对于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自己也要尝试各种食物;要求孩子会阅读,家长自己也要有阅读的习惯,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对于爷爷奶奶们要特备提醒的是避免过度干预,幼儿园鼓励幼儿自主穿衣、吃饭,家里也应放手让幼儿尝试,不包办代替,即使幼儿做得慢或不够好,也给予耐心和指导。
在幼小衔接阶段,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我们会培养幼儿学习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反思的方法;会带领大班幼儿会开展“认识时钟”、“挑战一分钟”等活动,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意义;会开展“我的时间我作主”活动,让幼儿自己规划区域活动时间和内容;还会组织“书包整理大赛”,培养他们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家长们在家里也可以用“时间沙漏”、“定时器”等工具,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在家中也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比如自己决定晚间活动的顺序,自己规划周末时间等,这种方式,会帮助幼儿逐步从依赖成人转向自主管理。
主持人:晏园长,听到您介绍的这些好方法,家长们肯定能配合好幼儿园来教育孩子。
晏卿:四、相互赋能,家长与教师共同成长
家园共育不是简单的家庭配合幼儿园,而是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赋能家长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定期会举办“家长学校”、“育儿工作坊”等活动,由教师向家长分享幼儿习惯培养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比如,我们开展过“如何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专题讲座,现场演示如何用儿歌教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组织“亲子阅读工作坊”,指导家长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等,这些活动不仅传授了经验,更帮助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理解教师是家园合作的基础。近年来,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助教”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亲身体验教师的工作。比如,在“家长开放日”中,家长可以观察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了解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每月“家长助教”活动中,家长可以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去年,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今天的老师是妈妈”家长体验日活动,邀请家长们进园体验班级老师的半日工作,这些妈妈老师、爸爸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进餐、上课、户外活动,“家长老师们”感触很深,电视台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较好。
亲子与师幼联动是我们提升教育效果的有效策略。我们鼓励幼儿将在幼儿园学到的好习惯带回家中展示,如有的孩子回家教爸爸妈妈洗手等;同时,我们也请幼儿将家中的好习惯带到幼儿园分享,好多小朋友回来分享在家里怎么照顾弟弟妹妹的方法。这种双向的交流让幼儿成为家园共育的纽带,既巩固了习惯养成的成果,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总之,家园共育的本质是“1+1>2”的合作。只有家庭和幼儿园保持同频共振,用一致的目标、方法和态度持续引导,才能让幼儿在稳定的教育环境中,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身素养,这样幼儿才够更快更好地养成良好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习惯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我们用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用智慧引导孩子的发展,相信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
园长简介:晏卿,芝罘区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高级教师。本人先后获得烟台市名师、烟台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烟台市教学能手、烟台市名校长、烟台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来源:大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