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戏剧家协会发起人任浩:踔厉奋发 使诸宫调跨越千年绽放新光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10:11 1

摘要:任浩与孔三传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阅读。当他翻开余秋雨的《中国戏剧史》,一个来自山西泽州(晋城)的名字——孔三传,映入眼帘。书中提及,诸宫调为戏剧带来连贯性,是中国戏曲形态成熟的“最后一块踏板”,奠定了“以曲演戏”的审美内核。然而,孔三传诸宫调在戏剧史中的重要地

在晋城市的文化圈里,对于泽州县戏剧家协会发起人、晋城市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及关工委主任任浩,人们并不陌生。如今,他正致力于一项特别的事业——让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孔三传首创的诸宫调(唐诗宋词向元曲过渡的关键体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邂逅“故人”跨越千年梦中对话
任浩与孔三传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阅读。当他翻开余秋雨的《中国戏剧史》,一个来自山西泽州(晋城)的名字——孔三传,映入眼帘。书中提及,诸宫调为戏剧带来连贯性,是中国戏曲形态成熟的“最后一块踏板”,奠定了“以曲演戏”的审美内核。然而,孔三传诸宫调在戏剧史中的重要地位,与当下的低认知度形成鲜明反差。
当晚,任浩辗转难眠,梦中,孔三传向他抛出三个问题:“家乡学习戏剧的青年可还记得我?‘三传’该读几声?如今还有人爱听诸宫调吗?”醒来后,任浩满心疑惑,四处探寻答案,却发现资料匮乏、研究寥寥。在他看来,孔三传如同一位站在历史与时代十字路口的老人,迷惘又孤独。他暗自思忖:自己能否回答好这些问题?面对这位戏曲先辈,究竟该如何助力,能否担起传承的重任?
求知若渴 拜师学艺传承薪火
为解开心中谜团,深入研究诸宫调,任浩踏上了求知之路。
经晋东南文化大家柏扶疏先生建议,任浩将目光投向中国当代诸宫调研究泰斗朱平楚。朱平楚年届九旬,著有《全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注译》等。但网上关于朱平楚的资料稀缺。只知道,1958年,刘知远诸宫调重现于世时,朱平楚还是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一次偶然,购得影印的《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从此开启了对诸宫调长达30多年的研究,大学毕业论文便是《论西厢记诸官调》,之后还出版了《诸宫调概说》。
历经两年,凭借仅有的线索,任浩经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朱平楚的女儿朱丽亚,并在其牵线搭桥下,于2023年5月17日拜入朱平楚门下,成为朱平楚诸宫调传承的唯一入室弟子。这一拜师之举,为任浩的诸宫调研究之路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让诸宫调文化传承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拜师后,任浩全身心地投入到诸宫调的复排工作中。他秉持“声从情来、相由心生”的原则,在保留诸宫调本质的基础上,对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进行创新,以契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
不懈努力 古老艺术焕发生机
在现存的诸宫调作品中,《西厢记诸宫调》最为完整。任浩首场排演录音的“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凭栏人缠令”选段,情感基调为思念、忧愁与期待,讲述莺莺盼张生喜讯而不得的心境。为还原古意,他参考朱平楚的《全诸宫调》释义,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及民间手抄本、老艺人口述中找寻曲谱,借鉴北宋同时期同类型的宋词乐舞、开封鼓子词确定演唱风格组建乐队。
音频上线后,收获了广泛好评。大家称赞其“词雅腔美,返璞归真”。任浩表示,一切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孔三传的敬畏、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在孔三传家乡晋城的古戏台上重现诸宫调表演,让宋金旋律回荡在新时代,他深感责任重大,虽过程繁琐枯燥,却乐此不疲。
此外,任浩还在诸宫调研究与传播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他在国家级期刊《探索科学》、泽州文联杂志《吐月》发表《孔三传的传说》;沿着诸宫调历史传播轨迹,向晋城图书馆、开封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甘肃河西学院图书馆、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等无偿捐献研究资料;组织召开“孔三传诸宫调发展座谈会”,设立“孔三传诸宫调研究基地”“孔三传诸宫调传习所(五老工作室)”,推动研究常态化;担任多个相关课题负责人、成员及顾问;收集流落在民间的清代、民国手抄稿等资料,供人免费参观研究。
如今,任浩已然在诸宫调传承之路上踏出坚实步伐。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青年加入诸宫调表演队伍,以实际行动为传承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续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本报记者 李茹霞)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