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五载薪火相传,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自1940年创建以来,始终扎根闽山闽水,与国家战略同频,与时代需求共振。一代代林学人躬身耕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技利刃破解生态治理难题,以智力活水激活绿色产业动能,以创新之桥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
八十五载薪火相传,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自1940年创建以来,始终扎根闽山闽水,与国家战略同频,与时代需求共振。一代代林学人躬身耕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技利刃破解生态治理难题,以智力活水激活绿色产业动能,以创新之桥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更将中国林业智慧播撒全球。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青山答卷”。
深耕厚植,守护青山担重任
学科以厚植生态根基、深研绿色科技的坚守,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筑就三道坚实屏障,为我国南方森林生态安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答卷”。
育良种壮林,筑绿色长城。在福建山林中,“杉木之父”俞新妥教授带领团队在莘口教学林场营建我国第一片杉木种源试验林,开创了中国林木种源试验的先河。三代科研人员接续60余年深耕不辍,成为我国杉木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硕的单位之一。学科团队系统开展杉木良种选育、苗木扩繁与高效培育研究,率先收集杉木特异性状种质资源,首次破译杉木全基因组,揭示其生长规律,奠定了我国林木种源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引领了人工林造林树种研究的新方向;研发了基于良种与立地匹配的杉木人工林“良种良法”全周期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破解地力衰退魔咒,主导制定全国首个省级杉木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杉木速生丰产技术标准》,推动我国杉木人工栽培水平全面提升的“杉木持续速生丰产原理及应用系列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针对连栽地力衰退难题,创新研发杉阔混交、采伐剩余物管理、凋落物促分解及近自然经营等9项关键技术;作为中国林学会杉木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举办7届全国杉木学术研讨会,不仅推广大径材培育技术,实现人工林从“速生”向“优质”转变,提升木材产量与质量,更强化了南方主要用材林的生态功能和持续供给能力,为国家生态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杉木种源试验林(1958年造林)
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控工作
筑水土屏障,树治理典范。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重灾区长汀,学科团队40余年扎根一线,把这里作为生态治理主战场。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攻克崩岗差异化治理、水土流失阻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并推广“崩岗治理+林下经济”模式,创新“草-灌-乔”立体修复技术,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双赢。2012年以来,长汀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8万亩,水土保持率由76.59%提升至93.78%,形成的“长汀经验”在宁夏、甘肃等地复制推广,甘肃定西生态林扶贫模式入选首届110个“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团队张国防教授获第二届全国创先争优奖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成为守护国家南方生态屏障的生动样板,并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全球红壤区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海峡两岸专家团队到长汀调研
锐意创新,科技引领树标杆
守住青山,还需让青山更具价值。学科以“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为理念,不断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科学路径,树立行业标杆。
为青山定价,破价值困局。当森林生态价值长期被“隐形墙”遮蔽时,学科勇立潮头,1992年创立全国首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开创我国林业资产评估先河,率先为青山立起“价值标尺”。学科团队以理论奠基、标准引领、技术赋能三步推进:1995年开设全国首个硕士培养方向,1996年出版《森林资产评估》专著,构建评估学科体系;主笔制定我国首部行业技术规范与国家准则,统一生态价值“度量衡”;创新“分类评估+动态监测”模式,融合“星—空—地”遥感技术,推动森林资产评估从单点静态估值向全周期动态监测升级、从区域性经验向全国性标准跃进、从传统经验判断向数字化精准评估转型的三大跨越,实现百万公顷森林、百亿元资产的科学评估。主导完成全国首例FSC生态系统服务国际认证与福建省首宗碳汇交易,形成森林碳汇监测、评估、交易全链条体系,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科学路径,推动林业金融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2005年率先推动福建省地方标准制定
助林权改革,激山林活力。自20世纪80年代林改大幕拉开以来,学科团队持续深耕集体林权改革理论与实践,编写了我国最早的《林业经济学》教材,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森林生态经济学专著,创立了生态林业学派,发表了改革开放后第一篇倡议分山到户的学术论文,提出“分林到户不应成为禁区”等前瞻性观点,主持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以集体林业改革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研究。牵头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形成《顺民意、得民心的重大改革》等标志性成果,被3省7市采纳为改革示范,《伟大的变革——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透视与前瞻》被12省采纳为实践参考,并作为23个省林改培训教材。学科团队撰写5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国家级、省部级领导批示,核心建议纳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在武平等试点县,推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7%、蓄积量提高2.17倍,人均年增收超5.6万元,并探索“林票”“碳票”联动模式,让八闽经验走向全国。
《顺民意、得民心的重大改革——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新书发布会
产教融合,育才兴业赋振兴
科技成果要真正落地生金,离不开人才接力与产业承载。学科构建“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共融”的育人兴业新模式,将学科前沿成果、国家战略需求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同频共振。
兴兰科产业,育富民巧匠。围绕兰科植物资源保护与产业化难题,学科团队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构建了从资源保护到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有力推动我国兰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突破千亿级,成为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基础研究领域,打破技术壁垒,建成世界首个兰科植物多组学可视化分子数据库;保护策略上,创新性地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育回归”三位一体模式,有效缓解濒危兰科物种的生存危机。育种技术领域,突破国际难题,攻克多项行业技术瓶颈,使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新育成的品种各项性状更优,增殖系数大幅提升,成本有效降低,单位产量显著提高,为兰科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今,在阿姆斯特丹的花卉市场,源自中国的蝴蝶兰品种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福建品种占比过半;培育的“钜宝锦绣山河1号”等授权蝴蝶兰新品种市场表现亮眼,“红星”等秋石斛新品种在国内市场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功效挖掘方面,系统解析多糖、石斛碱等核心活性成分的合成路径及其抗肿瘤、调节代谢等健康功能,突破多糖口服应用的技术瓶颈,并发现包括独蒜兰抗癌新化合物在内的多种新功效,为深度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产业赋能方面,创建种源鉴定与溯源体系,培育出高活性成分含量的新品种,研发林下仿生栽培、道地药材人工拟境栽培等关键技术,有效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解决了产业化关键瓶颈。制定严格的道地药材鉴定与质量监控标准,成功开发出109个涵盖药品、保健食品等系列新产品,有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升级。依托技术研发反哺教育培育,形成“科研攻关—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育人闭环,累计培养国家级人才10人次、博硕士研究生538人,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含特等奖1项),育成新品种46个,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5项。这些技术与人才的双向赋能,让核心成果在全国32个省(区、市)推广应用249.3万亩,近3年新增产值699.2亿元、占全行业年新增产值的54.3%,带动新增利税21.6亿元,使曾经的濒危兰草真正变身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仙草”。
兰思仁教授指导白及新品种田间选育
强竹业根基,塑振兴栋梁。学科团队以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科研平台育人才、产业实践促教学”的产教融合体系,推动竹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双向赋能。建成集科研实验、教学实习于一体的竹子种质资源库,联合新日鲜集团等企业共建产学研技术中心,组建涵盖竹种质选育、培育、加工等领域的专业团队,通过“科技园区—乡镇基地—示范户”三级推广网络,开展培训上千场次,培育10万人次竹业技术骨干,让教学成果直抵产业一线。成立福建农林大学竹产业研究院,以竹林培育和利用历史传承和学科交叉耦合,形成以“竹类基础研究-竹林培育-笋竹加工和利用”整个产业链的有机整合,围绕竹子育种、竹林高效经营、竹材精深加工及竹文旅等竹产业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为“以竹代塑”“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2项竹基材料创新成果入选国家“以竹代塑”首批重点推广名录、1项成果获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同时,依托产学研合作反哺教学创新,与企业联合攻关未剥壳竹笋保鲜、非乳酸发酵等技术,推动24项竹业成果与企业对接、18项技术落地转化,累计年增产值5.54亿元、利税1.03亿元,让福建竹业在人才支撑与技术赋能下,既筑牢绿色根基,又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郑郁善教授受邀参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术活动
胸怀天下,共绘绿色同心圆
学科不仅深耕福建大地,更以开放视野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让福建经验、学科智慧成为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考与示范,持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同心圆。
传菌草火种,连世界绿缘。1986年发源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技术,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经过40年的持续创新,现已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菌草生物材料与能源等六大领域,形成综合配套的科学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开辟“菌草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开创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菌草新型产业。菌草技术于1992年开始走出国门,1994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同年被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项目。1997年起菌草技术先后被列为我国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莱索托、斐济、中非、津巴布韦等国项目。2017年5月,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
在南非,菌草技术培训中心融合技术指导与生产实践,为农村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惠及1万多个家庭;在莱索托,菌草技术项目推广菌草菇农户约1000户,建设菌草技术旗舰点16个,通过“种草养畜”既推动畜牧业发展,又缓解了过度放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在卢旺达,菌草技术团队承担中国援卢旺达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建设,通过菌草技术培训,扶持了50多家相关企业,整个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收入增加一倍以上,成为破解当地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和新路径;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累计惠及8600多农户、3万多民众,更创下巨菌草每公顷853吨的产量世界纪录。如今,这项技术已推广至全球107个国家,3个案例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在巴新、斐济、南非、卢旺达和中非等18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中心),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成为绿色合作典范,为破解发展中国家发展难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卢旺达南方省,林占熺教授为当地菌草种植户奥贝德答疑解惑
架两岸绿桥,融同胞情缘。学科充分发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延续闽台同源的绿色血脉,持续深化生态领域合作。连续多年举办“海峡两岸森林经理学术研讨会”“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承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林学—碳中和”分论坛及“珍贵树种培育”“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等系列研讨会,推动两岸学者围绕林学与碳中和、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技术等关键领域联合攻关;联合台湾中兴大学等高校组建“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闽台特色农林生态系统碳中和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台湾热带植物保种中心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持续深化科研协同;邀请台湾专家参与福建乡村生态规划,将“森林疗愈”理念融入闽侯、泰宁的乡村建设实践。这些以生态为纽带的合作,让两岸同胞在共护青山的实践中,凝聚起“两岸一家亲”的绿色共识。
共建森林康养科研教学实践基地
从八闽山川到世界版图,从防控一株病木到守护万顷林海,从培育一粒良种到惠及亿万民生,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终以青山为卷、以担当为笔,书写着“守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的壮阔篇章。如今,学科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在生态保护的前沿、价值转化的实践场、全球合作的舞台续写新篇。85年的积淀与担当,化作守护山河的力量与信念,必将引领一代又一代林学人,让生态文明的底色在祖国大地愈加鲜明,让绿色发展之路在新时代更加宽广。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