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彝绣非遗传承人乔进双梅:带领马边妇女居家就业绣出奔康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0:00 1

摘要:全国人大代表、彝绣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乔进双梅最近很忙。从北京开会回到马边,她马上开始对接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希望对方能够代销马边彝绣,扩大市场。

乔进双梅指导孩子彝绣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全国人大代表、彝绣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乔进双梅最近很忙。从北京开会回到马边,她马上开始对接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希望对方能够代销马边彝绣,扩大市场。

2015年,乔进双梅和几位好友成立了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妇女居家就业。十年来,合作社的营业额从每年几十万元增长到现在的一千多万元,930多名当地妇女通过刺绣实现稳定增收。

“我们现在已经做到让当地妇女‘背着娃娃绣着花,能养活自己也能养活家’。但我们的技术还不够精细、市场还不够大。”乔进双梅表示。未来,她希望开拓更多市场,把更多马边的土特产卖出去,帮助老百姓致富奔康。

乔进双梅和绣娘在一起

“哄”出来的刺绣合作社

马边县城,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里,三两绣娘身着彝族服装,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压条、拉丝、绣花样;展厅里彝族服饰琳琅满目,不时有游客兴致盎然轮番试穿。

10年前,合作社刚成立时却走得磕磕碰碰。“那时候全靠‘哄’,哄绣娘她们的绣品好卖得很;哄家人说我的投资赚钱了,否则绝对坚持不到今天。”乔进双梅感叹。

乔进双梅是马边县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虽然是“80后”,却还是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爱上了彝绣。八九岁时学着拿针、十岁左右便能在布片上绣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花朵。读中专时,乔进双梅专门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没想到半年之后母亲因病双目失明,家中没有钱继续供她读书,母亲也无人照料,迫不得已,她辍学回到了家乡。

马边高卓营乡,乔进双梅出生的地方。过去,当地大部分村民住的是茅草屋、土墙房,村里的妇女们养猪带娃,没有任何收入,一年到头没有新鞋子、新衣服穿。回到家乡的乔进双梅倒是在高卓营派出所找到了工作,可心里始终放不下彝绣。2008年,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终于在第二年鼓足勇气辞去工作,开始了漫长的彝绣传承之路。

创业之初,乔进双梅主要是到马边的各个村落收购当地妇女的绣品到县城售卖。一方面赚钱养家,另一方面也希望当地的贫困妇女能通过劳动赚点零花钱。然而现实的困境是,这些绣品缺乏实用性、技艺水平也高低不一。乔进双梅很快发现自己收回来的绣品堆满一屋子,却卖不出去。“家人路过,都要不满地踢一脚。”当地妇联很快伸出了援手。借着几万元微薄的资助,乔进双梅带着村里的绣娘们学习苏绣、湘绣,手艺渐渐提高,也更清楚什么样的绣品才好出售。2015年,乔进双梅和四位伙伴每人出资5000元成立了合作社,希望带动姐妹们共同致富。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即使合作社提出了“零基础就业、零投入入股、零风险增收”的合作模式,并主动向当地的贫困户发出邀请,却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乔进双梅。“他们听说合作社没有补助,又担心花时间绣了东西卖不出去,往往听了介绍便扭头就走。”

不得已,乔进双梅只能靠“哄”。她告诉那些在合作社里试一试的绣娘,“你们的丝巾我卖到了1000元一条。只要你们肯干,以后绝对有搞头。”让这些家境贫寒的绣娘安心地留了下来,并且不断精进手艺。回到家,她又告诉家人说合作社在不断步入正轨,一切都会好起来。“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最难的时候压了十几万元的货,家里的积蓄快被我败光了。”乔进双梅感叹,“当年一说到合作社,家人就骂我‘脑壳有包’。”那一阵,乔进双梅下乡收购绣品,“连三轮车都舍不得坐,只为节约一点算一点。”

乔进双梅(右)指导绣娘彝绣

绣出来的致富奔康路

合作社在发展,乔进双梅同样在不断成长。“当年我哄绣娘说她们的丝巾可以卖1000元一条,实际上最初的货十块钱都卖不到。但是我就憋着一股气,凭啥那些奢侈品可以动辄卖几千上万元,我们手工绣的产品却不行呢?”

为了跑市场,乔进双梅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楚雄等地,又向四大名绣学技法、学创意。非遗要活,不能只靠“老样子”。这些年来,乔进双梅带着团队把彝绣的传统纹样和现代元素结合,研发了三四百种产品——从西装领口的图腾刺绣,到彝绣熊猫娃娃;从丝巾上的云纹渐变,到车载香囊的立体盘绣,连手机壳都成了“行走的彝族文化”。合作社还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和研究中心合作,先后与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产品走市场引入创新活水。而为了提升绣娘们的技艺,即使疫情期间,她也通过在线的方式教大家刺绣。

在花间合作社服务中心,既有传统的彝族服饰,也有彝族风情的钱包、领结、围巾等饰品。这些创新产品除了不断征服彝族同胞,也征服了小凉山外更大的市场。“现在我们的绣品不仅卖到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大城市,就连迪拜也有商店代销我们的彝绣产品。”乔进双梅表示。

乔进双梅

当年要靠“哄”才留下的绣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迄今为止,参加彝绣培训的多达3000余人,930多名当地妇女实现了“零投入”的居家灵活就业。绣娘们白天绣花,晚上直播带货,其中十多人自己开店当起老板。据不完全统计,有的绣娘自己开的工坊,月营业额最高可达六七万元。即使单靠做绣娘挣钱,手艺好、绣品多的一个月也可以赚到两三千元。

“要不是当年被双梅姐叫来学刺绣,哪有我现在的好日子。”合作社绣娘乔进美美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前主要任务就是在家带娃,干农活,穷得连猪肉都买不起。后来做绣娘干得多收入就多,再往后又当了培训老师。现在在高卓营乡场上开店卖彝绣产品,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有一两万的营业额。”乔进美美说,现在她的两个孩子已经送到县城念书,老公也改变了观念到外面打工赚钱,家里买起了小车,日子正变得越来越有盼头。

乔进双梅

合作社甚至还成为移风易俗的阵地。乔进双梅表示,以前当地农村的男子大男子主义严重,不愿意出去打工,现在除了绣娘居家赚钱,男人们也渐渐走出去了,愿意用劳动走上奔康路。

乔进双梅也在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她计划贷款或寻求合作伙伴在马边搞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除了展示、展销、展览彝绣产品,还准备搞直播带货,把我们马边更多的产品销售出去。”

花间合作社出品的彝绣元素包包

乔进双梅

花间合作社的彝绣产品琳琅满目

花间合作社的彝绣产品琳琅满目

花间合作社的彝绣产品琳琅满目

绣娘们居家就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四川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