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强大,不是为了对抗世界,而是为了和自己和解。
人要内心强大,才能对抗这个世界的喧哗。
可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强大,不是为了对抗世界,而是为了和自己和解。
我们不是被生活打败的,而是被内心那场永不停歇的战争拖垮的。
这场战争,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内耗。
不是别人施加的压力,而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负担。
不是外界的评判,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拷问。
不是事未成,而是心已乱。
你也许读过无数心理学文章,试过冥想、写日记、看书、听播客,可那份“安静”始终是短暂的。
也许,是时候,换一种路径了。
今天,我想请你,跟我一起读一遍《道德经》的开篇。
它的文字,短得像轻风掠过。但风过之后的山谷,也许正是你灵魂休憩之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三十一字,是老子写下的起点。也是人类对“存在与无”的第一次深刻凝望。
我们用尽一生在寻找方向,可如果从一开始,地图拿反了呢?
想象你在脑海里说过这些话:
“我今天表现太差了。”
“我怎么总是这么没用。”
“这样下去,我会不会被淘汰?”
“不行,我要更拼才行!”
你看,那些念头,一个接一个,像浪头叠浪头,没完没了地扑过来。
这就是内耗。
是你用一个“有”去攻击另一个“有”。
是你用评判对抗自己,用焦虑打压自己,再用努力来惩罚自己。
可问题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太“满”了。
满脑子的标签、评价、担忧、目标、期望……你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空”。
而《道德经》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
无,是天地的起点。有,是万物的母体。
“常无”——是看清万象之妙。“常有”——是观照事物之形。
我们不能只活在“有”里。
要学会在“无”中呼吸。
“无”不是空白,更不是冷漠。
它是一种内在的宽阔。
就像天上的云卷云舒,你不去拉它,不去控它,只是看着它变幻。
“有”是你:“我必须更好。”
“无”是你:“我看到我又想要变好了。”
看到,而不是被裹挟。
这份“看见”,就是你和念头之间的空隙。
只要有空隙,风就进得来,光也照得进来。
当你下一次又陷入想太多的循环,不如停下几秒。
别试图强迫自己“放下”,我们只是练习“归无”。
很简单,只需要三步:
吸一口气,默数1,2,3。
缓缓吐气,默数1,2,3,4,5,6。
屏息三秒,默数1,2,3。
就在那三秒里,旧的念头已出,新的念头未至。
你进入了“无”的间隙。
你没有更强大,也没有更脆弱,但你和自己终于不再是敌人。
我们常以为,内耗是因为我们太脆弱了。其实不是。
是因为我们总想赢。
赢过懒惰,赢过焦虑,赢过自己昨日的低谷。
但《道德经》没有教你怎么赢,而是教你怎么“松”。
不是争高低,而是回归原初。
不是再造一个更强的“自己”,而是认识到:你本无须雕饰。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你以为这是哲人的玄虚,其实,它是通往安宁的钥匙。
你不用成为更好的版本,才值得休息。
你不用压下所有焦虑,才能被原谅。
你只要记得——
在所有“有”的念头背后,
你一直拥有那个温柔又沉静的“无”。
它不说话,但一直在那里。
它不评判,只在等你回家。
愿你,归无如归乡。
来源:吴钩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