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话说得更明白——“用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其实没那么复杂”,行业早就有基础定义,拿来细化就能落地
罗永浩直言在正式餐厅“IV级预制菜完全不能接受”,并表示将协助消费者发起集体诉讼维权
他话说得更明白——“用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其实没那么复杂”,行业早就有基础定义,拿来细化就能落地
这场从西贝吵到全网的风波,表面是“谁用了预制菜”,里子却是“你凭什么不让我看见”
站在食客一边,付出相同的钱,想吃到同等级的新鲜和诚实,这要求不过分吧
罗永浩给出个人标准:超市和平价快餐,他能接受从I到IV各级别的预制菜;
但在正式一点的餐厅,他只接受全部I级、大部分II级、少部分III级,IV级完全不行
这不是挑刺,是把“价位—期待—制作方式”三件事重新对齐
你用预制可以,但别装作现做;
你标清楚等级,我再决定花不花这份钱
要说这场风波怎么起的,也简单
9月10日,他在微博点名西贝莜面村“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呼吁立法强制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两天后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否认“一道也没有”,还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自证”
舆论迅速烧起来
到了9月14日的直播里
罗永浩展示了西贝后厨冷冻食材(比如保质期18个月的鱼柳),质疑“新鲜现做”的说法,并悬赏10万元征证据
9月15日
西贝发出致歉信,承诺10月1日前调整菜单:儿童餐牛肉饼改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现切现烤,并缩短食材保质期
同日
罗永浩表示放弃进一步追究,但要盯着整改
你可能会问:到底什么算预制菜?
这里先把“硬信息”放在桌面上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预制菜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工业化预加工成的预包装菜肴,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并明确主食类速冻面点、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等不纳入预制菜
同时
业内广为引用的两条“红线”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必须全程冷链
但因为更细的标准体系还没完全立起来,消费者的疑虑一直在那——安全靠什么保障,品质如何对齐价格?
换句话说
争议的核心并不是“预制菜可不可怕”,而是“有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我”以及“明明预制却卖出现制价”
对商家而言,中央厨房能标准化、降成本、控损耗;
对消费者而言,你是怎么做的、做了多久、做到了哪一步,请说清楚
就像买衣服会看材质和成分,吃饭也该有透明标签
风波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在9月通过审查,明确不得添加防腐剂,并要求餐饮门店强制明示是否使用预制菜,预计10月公开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
多家外卖平台计划上线强制标注规则,不标明就有下架风险
消费端的声音也很一致
一份有3万人参与的投票显示,86%的网友要求“用了预制菜必须明示”
面对这股压力
西贝之外,费大厨、老乡鸡等品牌开始主动标注“现做”“半预制”等加工等级,试图用透明修复信任
当然,整改从来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
有网友和媒体在探访中提到,西贝部分门店仍在使用中央厨房配送的冷冻食材(比如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执行进度存在延迟
这不必放大厌恶,反而提醒了一件事:标准要清晰、检查要持续、承诺要兑现,否则一次“致歉信”很快就会变成“公关话术”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的建议是“国标+牌照”双轨制:尽快完善国家标准,明确术语、分类、标注时间和加工等级;
对硬件不达标、中央工厂规模不够的企业,不发预制菜生产牌照
他强调
“预制菜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门槛”
北京社科院的研究者也提到过
这次矛盾背后,是行业标准化的滞后与消费者知情权的缺失
听着不新鲜,却是实话
把视角拉远一点看看别人怎么做
日本之所以预制菜渗透率超过60%,关键不是大家更能吃冷冻,而是有HACCP认证和全链条可追溯制度——扫一扫,原产地、加工时间一清二楚
企业还会在工艺上下功夫,模拟“旺火锅气”
结果是什么?
便利店便当预制占比90%+,没人害怕,是因为看得见
再看美国
有机预制菜这几年走红,靠的是“无添加、可追溯、低温慢煮”的叙事叠加监管跟进,预计到2025年能做成120亿美元的市场
这两件事说明
透明与门槛,是让消费者心安的真正底座
回到我们的餐桌,真实感其实很细碎
你晚上拖着一天的疲惫点了个外卖,孩子嚷嚷吃肉,商家页面写着“现切现烤”,你就默认那串羊肉是刚从案板上起刀
可如果打开餐盒才看到“加热即食”的痕迹,心里就会咯噔一下
消费者并不排斥预制菜,他们排斥的是被误导
所以
越是价位高的餐厅,越该讲个清楚、做个明白,别把工业化效率和匠心故事混在一起卖
这场争议也带来了冲击波
有行业数据显示,西贝风波期间,全国范围内日营业额合计蒸发约600万元
这不是谁的笑话,是整个行业的警钟
谁不重视透明和信任,谁就会在新一轮消费者迁移中落后
罗永浩说将协助消费者发起“退一赔三”的集体诉讼,并推动公开供应链,这句话的指向,不只是一家餐厅,而是“谁敢遮遮掩掩,谁就要付费”
从治理的角度,我更赞同“三步走”
第一,明示为先:强制标注是否预制、预制到哪一步、制作时间节点
说清楚I到IV级,别只写“主厨推荐”
第二,可追溯:把原料来源、加工批次、冷链记录做成可查询的二维码,扫码就能看见
这不难,日本几十年前就在做
第三,价格匹配:同样是一盘鱼,冷冻18个月的鱼柳和当天鲜切,定价就该不一样,让消费者用脚投票
市场端的趋势也很明了:嘉世咨询预测,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突破5165亿元,2025年有望超7720亿元,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在20%左右
这意味着
预制菜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做不好,大家一起掉坑;
做规范了,行业和消费者一起变得轻松
有人问,外卖平台强制标注会不会让商家“压力山大”
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次把水搅清的机会
平台把不标注的下架,监管把不合规的关停,行业把分级和价格对齐,消费者把信心捡回来,这套组合拳才算打到了点上
当你能在点单页直接看到“现做/半预制/全预制”,当你知道“半预制是在中央厨房腌制,今天下午两点封袋”,你的心就定了
食物的安全感,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可以验证的细节
别再把透明当作威胁,它其实是最好的商业护城河
你愿意诚实,用户就愿意复购,这就是餐饮的朴素逻辑
如果标签写得清楚、等级分得明白、来源追得上,谁还会在餐桌前怀疑你呢
说到底
让消费者把“信任”这两个字吃进肚子里,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等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预制菜也就从“争议对象”,变成“可被选择的方案”
那天不会太远
因为标准在加速、平台在介入、消费者在发声,最关键的是,行业已经意识到,遮掩的时代走到头了
信源资料
人民日报:《预制菜话题搅动舆论场:信息透明是信任纽带》-2025年9月14日。
新华社:《预制菜到底是什么?为何仍引发争议?》-2025年9月13日。
央视新闻:《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2025年9月14日。
来源:兮兮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