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有油却穷,以色列“越打越富”?军工背景成为主要原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22:42 3

摘要:作为人口仅 1000 万、无石油资源的小国,以色列经济常年保持增长,2023 年 GDP 达 5200 多亿美元,人均 GDP 约 5.4 万美元,不仅超过“土豪”沙特,还超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

若一旦停火,以色列恐怕会成为最难受的国家。

军事神话破灭后,其经济神话或将随之崩塌。

常有人说,各国打仗多是越打越穷,但以色列却是“越打越富”。

五次大规模中东战争打得天昏地暗,这个国家却硬生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作为人口仅 1000 万、无石油资源的小国,以色列经济常年保持增长,2023 年 GDP 达 5200 多亿美元,人均 GDP 约 5.4 万美元,不仅超过“土豪”沙特,还超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

科技领域,以色列更有“中东硅谷”之称,300 多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数量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对手伊朗虽坐拥石油资源,经济却十分落后。

伊朗人口 9000 多万,国土面积是以色列的108倍,GDP 却仅 4000 多亿美元,人均 GDP 为4771美元,不及以色列的十分之一。

叙利亚、巴勒斯坦等曾与以色列交战的国家,经济状况更是濒临崩溃。

这一现象看似反常识,“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规律为何在以色列身上不适用?

市面上常有人称,这是因为犹太人重视教育与创造力,甚至有传言称犹太人为吸引孩子读书,会在书本上抹蜂蜜。

但这些说法均非事实,本质上与“日本超级小学生”“德国万能下水道”“美国为救鸟全国停业”等传言类似,都是营销打造的舆论神话,毕竟,重视教育、鼓励创新的国家并非只有以色列。

以色列“越打越富”的真相,在于其将残酷战争转化为商业行为的特殊发展模式。

以色列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周边国家多对其怀有敌意,自 1948 年建国起,以色列便确立“以战养战”的核心发展思路。

而支撑这一思路落地的,离不开西方援助与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

二战后,美国、欧洲对犹太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以色列建国后,这些国家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给予大量支持,还向其开放国门。

西德依据《卢森堡条约》向以色列支付 34.5 亿马克(约合 8.22 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以实物形式支付,包括发电设备、船舶、铁路等,为以色列奠定了工业基础。

英法美等国也持续提供资金援助,1975 年欧共体直接向以色列开放市场,允许其商品零关税进入欧洲。

美国的支持尤为突出,70 多年间累计援助以色列 2600 多亿美元,年均达 30 多亿美元。

在技术领域,美国还协助以色列研发导弹防御、战机、电子战等核心技术,实则接近直接的技术转移。

美国与欧洲的支持并非仅因同情,更与犹太人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犹太人虽遍布全球,但普遍重视“向上社交”,通过与当地精英联姻、交流建立根基,进而在美欧政治、经济、文化、立法等关键领域形成强大影响力。

尽管犹太人口占比不高,影响力却远超其他族裔。

例如,美国新闻业三大巨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及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的主导者均为犹太人;

高盛、贝莱德、花旗银行等华尔街巨头的核心管理层也多是犹太人;

美联储的成立,亦离不开犹太银行家保罗・沃伯格的推动。

即便部分领域未被犹太人直接控制,其运作也离不开犹太人的支持。

此外,犹太人在各国建立起庞大的游说组织,实则更接近政治现金组织。而美欧等国实行金钱政治,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影响政策走向。

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AIPAC),总部位于华盛顿,拥有独立办公大楼,核心工作是推动美国政府制定有利于以色列的政策。

美国大选期间,该组织甚至公开宣称“支持以色列就是好政策、好政治”,凭借权势与财富左右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选举,在美国,言论与信息传播也受其显著影响,因此有“控制世界的是美国,控制美国的是犹太人”的说法。

依托西方的资金、装备、技术支持及市场开放,以色列研发出“铁穹”“大卫投石索”“铁束”激光等低成本防空系统。

大卫投石索

以“铁束”激光系统为例,不仅拦截成功率高,成本还极低,而战争带来的最大经济助力,在于军火销售。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色列已成为世界主要军火出口国,年军火销售额达 15 亿美元,占全国工业出口值的三分之一,当时军工企业数量超 250 家。

如今,以色列军火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24 年销售额达 150 亿美元,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是五年前出口额的2倍。

以色列三大防务企业埃尔比特系统公司、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有限公司、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占据全国防务出口额的 70%。

2024 年前三季度,这三家企业的积压订单总额达 630 亿美元,较 2024 年全年总量增长 20%。

“铁穹”“箭 - 3”导弹防御系统等装备的实战表现,吸引了大量国际买家,2023 年德国斥资 35 亿美元购买“箭 - 3”系统,成为以色列史上最大单笔军售。

目前,军工产业已占以色列工业比重的 50%,高利润驱动下,以色列堪称“绑在战车上的国家”,冲突与战争反而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除直接的军工产业外,以色列还拥有大量军工衍生产业,通过“军转民”模式,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营高科技产业。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科技企业,多数具有军工背景。

例如,现属美敦力子公司的 Given Imaging,其创始人拥有以色列军方背景,核心产品胶囊内窥镜技术,便源自以色列军方的导弹项目。

以色列自建国起便因与阿拉伯世界对立而实行全民兵役制,年满 18 岁公民必须服兵役,其中男性服役 32 个月,女性服役 2 年。

战时,符合条件的公民需随时参战,退役后,军人也会将所学军工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创办企业、贡献税收、推动经济发展。

以色列神秘部队“8200 部队”便是典型代表,该部队士兵服役时多为顶尖电脑黑客、网络间谍,退役后可获国家授权,使用非核心技术开展商业开发。

2013 年,以校官军衔从国防军退役的纳坦・巴拉克,创办以色列软件公司 mPrest,该公司是以色列“铁穹”拦截系统控制核心部件的开发者;

世界最早的民用防火墙技术开发商 Check Point 软件技术公司,其创始人吉尔·舍伍德及核心技术骨干,同样出自“8200 部队”。

目前,“8200 部队”退役人员创办的科技公司中,至少有 5 家在美国上市,总市值约 1600 亿美元,私人公司价值亦达数十亿美元。

至此,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清晰可见:前期依靠西方提供资金、装备、技术,中后期通过联合开发深化合作,再以“军转民”模式拓展产业边界,本质上是在西方国家的庇护下实现发展。此前流传的相关舆论神话,也随之不攻自破。

诚然,这种发展模式能快速推动经济增长,但始终建立在战争与冲突之上。

对以色列而言,战争意味着发展,冲突意味着进步。

若失去战争与冲突的土壤,其发展路径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因此,若未来地区冲突持续甚至升级,或许并不令人意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4年以色列主要经济数据》

国际新闻:《美媒:战争拉动以色列军工业蓬勃发展》

新民晚报:《35亿美元大单!以色列将向德国出售“箭-3”反导系统》

来源:南柯纪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