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食材下锅的滋滋声、评委品尝的赞叹声……这个夏天,美食竞技综艺以全新姿态回归大众视野。腾讯视频《一饭封神》火爆收官,优酷《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紧随其后,抖音《闪光神厨》加入战局,爱奇艺《美味的胜利》也在摩拳擦掌。
文|李蛋
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食材下锅的滋滋声、评委品尝的赞叹声……这个夏天,美食竞技综艺以全新姿态回归大众视野。腾讯视频《一饭封神》火爆收官,优酷《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紧随其后,抖音《闪光神厨》加入战局,爱奇艺《美味的胜利》也在摩拳擦掌。
这一波美食综艺的集中爆发,都采用了相似的“名厨 vs 素人”对抗模式,与韩国综艺《黑白大厨:料理阶级大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综艺市场创意稀缺、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些套路、格式、设定预先定好,内容差别不大但包装华丽的“预制菜”,凭借什么优势吸引众多金主青睐,又能为观众带来怎样的新体验呢?
三大节目,同台竞技
今年夏天的美食综艺不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更能看到平台彼此间对厨艺竞技赛道的不同解读。尽管核心模式大致都是名厨与素人的对抗,但在定位、风格与评审机制上,《一饭封神》《炙热游戏:百厨大战》《闪光神厨》各有招式。
《一饭封神》作为腾讯视频的重头戏,请来了谢霆锋、张勇、郑永麒(Vicky Cheng)这样的“行业顶级评审团”,还有资深总顾问陈晓卿。这些“铁面判官”手握选手“生杀大权”,从技术维度严格把关刀工、食材处理、烹饪功底,确保每道菜都经得起专业审视。
节目赛制设计更是紧凑激烈。从100进16的淘汰赛,到与顶级大厨1v1正面交锋,再到“地狱难度团队副本”的餐厅经营战,环环相扣,紧张感十足。节目不仅考验厨艺,更强调“创意”和“敘事性”,例如,选手的背景、地域与人生故事都在被频频提及。
至于《炙热游戏:百厨大战》,其取向显然比《一饭封神》更偏大众化。邀请到的评审既有潘玮柏、岳云鹏这样的娱乐明星,也有普通食客。这种重视大众味蕾的做法,显然更能拉近节目和普通观众的距离,让大家觉得这是“我也能参与评价”的节目,而不只是看着别人炫技。
总体来看,《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的娱乐性更强,冲突和笑点被刻意放大,节目整体节奏更轻快,更具话题。
而《闪光神厨》则是抖音平台入局美食赛道后的首作。虽然是后来者,宣传相对较弱,但抖音的流量池天然强,短视频剪辑和“亮点画面”被重视更多,观众通过片段就能产生兴趣。节目也借助短视频传播特性和社交媒体的互动机制,在内容形式上尝试了不少创新。
比如,观众评论、厨师短片、做菜细节被重点强调。虽然专业度或复杂赛制可能不如前两者那样系统,但在快速抓住眼球和情绪上的表现力,非常有杀伤力。
这三档节目在同步赛跑,但在专业度、 观众友好度、故事性等拉扯中各自选择了一种偏向。越是深入观察,就越能分辨出三大平台对于美食竞技类节目,把控的重点是厨师荣誉、观众喜好,还是文化味道。
美食综艺,美不美味?
尽管美食竞技是今年综艺市场的热门赛道,但是高分空间中也布满了陷阱。三档节目在美味与美感之外,也面临着各自的优势与尴尬。
《一饭封神》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专业权威性高,舞台灯光、道具布置、菜品摆盘、食材选择,都体现出超强成本投入和审美追求,制作档次堪比电影级别。厨师们的背景异质性也很强,既有传统手艺人、街边小摊,也有米其林餐厅主厨,展示范围广。
节目在提升观众对“什么是一口好饭”的认知上更是做了不少功夫。节目播出后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效果,节目相关餐厅曝光量急增、堂食预订爆满。以“燃餐厅”为例,曝光量快速上涨,门店收藏量环比增长超过千百分比。帅晓剑那家精致家常味小店也一度被订到爆,电话接到手软。
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那些不懂创意菜或高端摆盘的观众,很容易觉得融合菜看着贵但吃不明白。高成本视觉审美和创新菜固然吸引人,但若味道、地域气息与接受度不够,就可能造成审美疲劳或产生距离感。
其次,观众对“原创性”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一旦节目被认为过于模仿别人的形式或设定,就容易引发反感。事实上,一直都有不少评论认为《一饭封神》与韩国《黑白厨师》在视觉、赛制等方面高度致敬甚至借鉴,这对节目前期的口碑产生过巨大影响。
《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相比《一饭封神》来说,对中式菜系友好度更高,地域风味、素厨(即没有星级背景的厨师)、家常与街边味道的元素更多,完全不走高端路线,口味接地气更强。观众看得懂、吃得起、心里觉得有共鸣,是它的一大优势。
但在拉近观众距离的同时,《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的评判标准也相对模糊。普通评审和食客的口味主观性强,菜品的晋级与淘汰更多受到评审个人的口味偏好影响。即便潘玮柏和岳云鹏再懂美食,他们的专业水平也无法与米其林品鉴员相提并论。
而且,因为要兼顾明星效果和厨师个人的故事线,节目整体剪辑定位不明确,厨艺大赛不放做菜过程,没有找到一以贯之的核心叙事。最重要的是,这个节目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一一期节目有一半时间都在播广告。
《闪光神厨》的优点在于氛围轻松、互动性强。在赛制上,摒弃了传统冰冷的评分模式,而是通过食客们最真实的反应,比如因美味亮起的眼睛、停不下的筷子和掏心窝的感慨,来评判美食的好坏。
它属于厨艺竞技综艺里的清流,比较松弛轻松不紧绷,很适合吃饭的时候看。毕竟是抖音的节目,网感丰富的片段剪辑也相对较多。
什么“亮眼盘子”“惊艳摆盘”“满屏颜色”的画面被放大,食物过程的“滋滋声”“翻锅声”“淋酱瞬间”,都能迅速引发观众兴趣。但也因此,《闪光神厨》缺失了许多专业性,严格意义上达不到所谓美食竞技综艺的标准。
从“饱眼福”到“懂门道”
如果说早年美食节目更多依赖美食本身,目的是让观众“饱眼福”,那么今年这些美食竞技综艺已有明显的内容升级转向,不仅要让观众看得爽,还希望观众吃得懂,有门道、有文化、有故事。
最典型的就是“素人厨师 vs 名人厨师”的对抗,不再只比技艺、比经验,而是常常把素人厨师的背景、地域性、甚至草根身份变成故事张力的一部分。
无论《一饭封神》还是《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绝大多数时间在讲这些厨师从哪里来、为什么走上这条路。节目里多位选手的逆袭,也都不只是厨艺较量,更在于观众看到了他们的经验与表达、文化与口味的碰撞。
而随着专业评级体系,如米其林、黑珍珠,甚至大众点评等可见性的提升,名厨身份对观众来说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标签,观众对于职业价值、厨师行业生态的兴趣上升了。不少节目中厨师身份不再是光环照耀下的表演者,而是有血有汗、有喜有苦的实干者。
最后,借机聊聊还没大动静的《美味的胜利》。腾讯视频、优酷和抖音的三大美食节目已经暴露出广告频繁、选手故事占比过高、割裂跳剪严重等问题,这些都容易让观众在中段疲软或者失去厨艺对决的紧张感。《美味的胜利》如果要做硬核竞技,就必须平衡好观赏性、叙事性和专业性三方面。
而若如预期那样,《美味的胜利》专注于中餐厨艺,强调传统手艺与地域风味的展示,对广大观众也是一个强认可点。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地方菜系丰富,大家的口味差异大。中餐厨艺功夫如果拍得扎实,会比光靠创新噱头的菜品更能打动人。能把“中国味”带进赛制里,并且让普通人看得懂,这就是一个较强的竞争优势。
当“饱眼福”成为标配之后,真正能留住观众的,是“懂门道”。美食,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身份、记忆与味觉的交织。中国美食综艺的下一锅,若能把这些元素搅匀,或许才是最香的。
来源:佳宇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