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广大青年干部要不忘为农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广大青年干部要不忘为农初心、牢记兴农使命、苦练强农本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绘就“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执“生态文明”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和美图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产业相融互促、有机结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举措和必然要求。要构建低碳生产体系,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推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要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党建+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完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打造“微花园”“微菜园”,实现村容村貌“全域美”。要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建立乡村生态资源台账,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探索“生态银行”模式,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执“产业融合”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发展图景”。《规划》提出,“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立足“土”、突出“特”、形成“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要延伸产业链条,以县域为单位编制特色产业图谱,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中心,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农业+电商”“农业+文旅”“农业+康养”等融合模式,建设乡村创客基地、田园综合体,激活共享经济、直播带货等新动能。要打造区域品牌,实施“一村一品”升级行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品牌联创”“节会推广”提升市场竞争力,让“小产业”撬动“大振兴”。
执“科技赋能”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创新图景”。《规划》明确提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农业科技正从“跟跑”向“领跑”跨越,广大青年干部必须坚持“创”字当头,将创新基因融入乡村发展血脉。一方面,要乘新质生产力“东风”,深学细悟“新政策”,刻苦钻研“新技术”,聚焦种业振兴、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关键领域,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科技驿站”,构建“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定期组织专家下乡指导,推广智能农机、物联网监测技术等。同时,要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深化校地合作,定向培养农业科技特派员、乡村工匠,并通过开设“田间课堂”“云端培训”,将技术送到农民指尖,将乡村的“资源洼地”变为“发展高地”。
执“资源活化”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图景”。贯彻落实《规划》,要聚焦“人财物”要素保障,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强化规划、项目、资金、要素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聚焦建强人才队伍,实施“乡贤回归”计划,建立“荣誉村民”“乡村振兴顾问”制度,完善人才服务驿站、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健全村干部“选育管用”机制,培育“双带型”党员先锋。另一方面,要盘活土地增效益,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流转模式,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仓储等业态。要拓渠道保资金,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各类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新探索“信用村+整村授信”金融模式,开发“惠农贷”“特色产业保险”等产品,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起来”,脸颊“笑起来”,让农村成为“向往的地方”,农民成为“向往的职业”,实现乡村“颜值”与“价值”双提升。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广大青年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政策“春风”化为实践“春雨”,在生态文明中守底色、在产业融合中谋突破、在科技赋能中育先机、在资源活化中强根基,不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党建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