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不老屯中心小学”)以与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以下简称“首师朝小”)“手拉手”结对帮扶为契机,制定了“三三行动”计划,以教育教学改进为切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不老屯中心小学”)以与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以下简称“首师朝小”)“手拉手”结对帮扶为契机,制定了“三三行动”计划,以教育教学改进为切入口,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资源共享 携手共谱学校发展
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小规模学校。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一文(经典共读)一武(体育)一课堂(生本课堂)”的特色。但在落实“双减”“双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受教师观念、教育资源等多重因素影响,学校干部、教师观念有待转变,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是一所城区学校,其“习作教育”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全国多地推广施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合作之初,为做好“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两校干部多次研讨、交流,并进行了充分调研,制定了“三三行动”计划,即利用三年时间,从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改进教育教学,以实现优质校引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干部教师队伍持续优化、育人方式不断变革、育人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的良好局面。
基于两所学校实际,不老屯中心小学借助和首师朝小牵手的东风,以习作教学改革为切入口,转变教师观念,赋能教学方式变革;以“高效生本”课堂教学研究,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课程体系迭代升级,促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实效。学校通过以上方式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以习作教学改革 赋能教学方式变革
不老屯中心小学通过对师生调研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上习作课,认为习作课特别难;老师们则普遍认为,习作课上要加强习作前的指导,但是大家的有效教学策略较为缺乏。基于现状,为做好习作教育,学校干部、教师走进首师朝小的课堂,进行观摩学习。同时,借助首师朝小优质专家资源,邀请语文学科指导专家康静涵老师每月一次入校指导,开始了习作教学改革,开启了“预”作之旅。
“预”作,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完成习作内容,教师除了布置主题外,不给学生任何限制和条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创作。有了“预”作,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课上学生进行充分的分享、交流、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教师以“赏识教育”为原则的“心中有数”“适时引导”则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方法指导、充盈内容、激发兴趣、促进持续提升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坚持,学校的“预”作初显成效。学生习作的内容丰富了,习作课上出现了《摘红果》《枫叶的旅行》等很多以校园真实素材为内容的精彩习作;“预”作也展现了学生真实的心理,让老师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内心,“预”见美好;“预”作从学生视角出发,成为很好的价值观教育。小小的“预”作打破了课堂的边界,有着大大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做真实的自己,写真实的习作,做真诚善良的新时代好少年。
针对学生阅读兴趣不足的实际情况,学校追随首师朝小的步伐,开启了全员日记的实践研究,以日记为切入口,通过对写好日记的不断追求,逆向促进学生阅读兴趣提升。
学校赠送给每个孩子精美的日记本,并鼓励孩子每天写日记。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不给学生提任何约束性要求,让学生体会到写日记,是为了记录自己真实的感受,写日记没有那么难。
同时,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日记赏析的平台,一是与班队会主题融合,进行日记赏析,发挥日记的育人价值;二是利用语文课时间,进行课前微展示,发挥评价作用,进行激励和持续提升;三是打造晚活动“美好一刻”微课程,实行自主申报进行现场展示;四是每学期组织一次校级展示,进行激励表彰;五是每学期开展一次全员日记赏析现场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在这样全员日记、全员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写日记的热情被点燃,也掀起了主动阅读的浪潮。
学校还借助学生主动阅读的契机,适时进行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通过导读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跟进课进行方法跟踪指导,通过成果展示课形成阅读表达成果。为解决教师阅读方法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助首师朝小“手拉手”合作专家每周一次的沉浸式入校指导,启动课内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陪伴教师的成长,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以“高效生本”课堂研究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不老屯中心小学充分借助首师朝小优质资源,结合区级课题“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深化高效生本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研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以此撬动教学质量提升。
一是采用“双走进”的方式互学互促。学校干部教师走进首师朝小观摩学习,并和首师朝小教师共同授课,交流提升;首师朝小干部教师走进不老屯中心小学上示范课、进行课堂教学指导。
二是持续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度开展联合教研。每个学期,线上教研次数均在15次左右,实现了教师的全覆盖。
三是师徒结对,陪伴式助力。两校干部教师进行结对,随时交流,陪伴式助力。不老屯中心小学教师们享受到和师傅随时请教、随时教研、线上同课异构等多项福利。在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学校2位青年教师分别拜首师大教授和市级学科专家为师,走向更高平台。
四是借助首都师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和首都师大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优质资源,积极参加学科全国研讨会,开阔教师视野,物化研究成果。一年多来,学校多次参加首都师大两大中心承办的全国研讨会,会上教师所提交的课例和论文均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五是共享优质培训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借助首都师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资源,匹配相应的专家定期入校,进行沉浸式指导助力。聚焦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派相应的专家,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变革,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匹配专家每周入校指导,为教师发展助力。
六是成立“山花绽放”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依托“手拉手”资源,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扎实开展青年教师“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参与首师朝小每周的常态教研,参与首师朝小的重大活动,逐步提升自身素养。在本次骨干评选过程中,有4位青年教师发展为区级骨干教师。
七是开启学校“高效生本”课堂研究新阶段。打造“课前有预习,课上有收获,课后有拓展”三个方面9个要素的“三有”课堂新样态。由“预”作引发的“预”学,已经在所有学科全面施行,小组合作学习也进行了3.0版本的迭代升级,大家共同提炼“高效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提质的有效策略。教师们全情投入课堂实践中,研究热情高涨,引发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课程体系迭代升级 促进五育融合
学校依托地域资源,开展“责任教育”,持续构建学校“润责”课程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干部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需要持续提升,以满足通过课程建设来呼应改革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体架构以及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成效。
借助“三三行动”计划,由首师朝小牵头,学校和同为牵手学校的密云区滨河学校一起,成立课程建设共同体,借助首都师大专家团队资源,助力课程建设整体推进。目前,三所学校课程共同体已经联动开展“习作赏析”“玩转魔方”等短课程开发与实施。学校的“润责”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大思政”为主体的跨学科主题课程逐渐形成体系,特色课程“小红果大世界”逐渐成熟,《红果趣事多》教学设计及课例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双向奔赴 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手拉手”工作开展以来,两校双向奔赴,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素养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手拉手”结对帮扶促进了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更新、学校治理水平提升、干部管理水平提升,学校习作教育的特色初显。学校“润责”课程体系迭代升级,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结集了学生日记成果集《不小少年成长“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在“习作教学”改革中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易于上手、乐于表达”的习作观,“赏识教育”的育人观在每一位老师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展“高效生本”课堂教学研究,探索高效生本课堂新样态,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各学科教学质量均有大幅提升。
借助“手拉手”学校优质资源,为青年教师拜名师,搭建走向全国学科研讨会的平台,开展两校间形式丰富的联合教研活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城乡“手拉手”合作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育教学改进,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将发挥现代信息科技的优势,实现更实时、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