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方绿舟的水面波光粼粼,这里是本次赛艇世锦赛的赛地,却也是上海水上运动中心的大本营。担任本次世锦赛开幕式的特约嘉宾,徐莉佳站在岸边,目光掠过这片再熟悉不过的水域——二十多年前,也是在这里,一个小女孩,开始了她与帆船的不解之缘。时光如水,曾经的畏怯早已化为从容,
东方绿舟的水面波光粼粼,这里是本次赛艇世锦赛的赛地,却也是上海水上运动中心的大本营。担任本次世锦赛开幕式的特约嘉宾,徐莉佳站在岸边,目光掠过这片再熟悉不过的水域——二十多年前,也是在这里,一个小女孩,开始了她与帆船的不解之缘。时光如水,曾经的畏怯早已化为从容,但那份对水的敬畏与热爱,却从未改变。
“第一次下水,我躲在船里面,不敢坐到船上面,就躲在船舱里面。”徐莉佳笑着回忆道。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畏怯的小女孩,日后会成为中国帆船史上的传奇人物,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如今又转型为体育媒体人,徐莉佳始终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她的体育情怀。
这是2012年8月6日,徐莉佳在伦敦奥运会帆船女子单人艇-激光雷迪尔级比赛中。 新华社发
近日,为上海赛艇世锦赛预热,帆船女王徐莉佳做客“上观碰碰头·一起做晚FANS-苒情尚体”直播间,与新民晚报记者共聊与帆结缘的这二十多年心路历程……
掌舵人:从泳池到大海的蜕变
很少有人知道,徐莉佳与水结缘的第一步,并非江河湖海而是一方泳池。
出生在上海长宁区,5岁时,徐莉佳就被幼儿园选送,进入区少体校训练游泳,主攻长距离自由泳项目。徐莉佳的身体天赋从那时就开始显现。10岁那年,帆船教练到游泳队选苗子,一眼就看中了这个身材高挑的小姑娘。
“当时我和父母对帆船完全没有概念,”徐莉佳坦言,“只是前一年看到香港选手李丽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拿到帆板冠军,才稍微有点印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开始了与帆船的初次邂逅。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她人生的航道。
从室内游泳池到开阔水域,这种转变并不轻松。“即便会游泳,还是会害怕。”徐莉佳描述第一次下水的情景,“不是在开阔的淀山湖,而正是在赛艇世锦赛赛地,这片赛艇的航道上下水。第一次上船,我始终紧紧抓住船,一点都不敢放。”
早期的训练条件艰苦。她回忆道:“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现在40分钟就能搞定的路,每天爸爸开车从长宁区到东方绿舟单程就要两个半小时。”但帆船运动的趣味性很快吸引了她,“相对于游泳来来回回的枯燥,帆船纯粹就是好玩。”
作为单人帆船选手,徐莉佳需要掌握的是帆船运动中所有的技术技能。而其中,如何掌舵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单人帆船还是多人帆船,舵手的预判性和精准性都非常重要。一名好的舵手到最后其实很少用舵,因为每次用舵都会增加阻力。”精准把握,顺势而为,风浪塑造坚毅,大海滋养从容。徐莉佳其实也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着“舵手”的深层含义——不仅是驾驭帆船的能力,更是把握生命方向的智慧。
徐莉佳人生的第一次旋涡,来自家门口的2008北京奥运会。作为世锦赛金牌选手,又是东道主,彼时,徐莉佳承受着巨大压力。
“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认识我,每个人看见我都要说‘莉佳加油,你要拿金牌’。”她坦言,“我宁可在国外比赛,裁判不认识我,可以有自己的隐私。”青岛奥帆基地海域的特点与徐莉佳的技术特点正好相左,北京奥运参赛,压力在第一天就爆发了,“跑了两轮二十名开外,真的是倒数。”期间,她甚至一度想放弃比赛:“我跟父母说,我不要参加了,明知道会失败,何必去丢人现眼?”
转折点出现在最低谷的时刻。糟糕的成绩让徐莉佳反而豁出去了,“最糟糕的不过如此,不再说是比赛了,我是玩船,怎么开心怎么来。”心态转变后,成绩逐渐回升,最终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心态的重要性。北京奥运会后,她开始研究运动心理学,进行冥想和自我暗示训练,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冠奠定了基础。
在徐莉佳眼中,帆船运动是与自然与自我的抗争,“对手并非排名表上的其他人。”她经历过暴风雨中的狂风,三层楼高的涌浪,“船与船之间都很难看到,感觉离死神很近”。也因此,大海教会她的,是一次次掌舵时的果决与坚韧,“连生死都经历过,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勇敢了。”
2012年8月6日,在伦敦奥运会帆船女子单人艇激光雷迪尔级奖牌轮比赛中,中国选手徐莉佳以35分的成绩夺冠。这是徐莉佳在赛后庆祝。 新华社发
寻航线:人生也是“在海上”
时间倒回到2012年8月6日,伦敦奥运会帆船激光雷迪尔级决赛在韦茅斯·波特兰港举行。
在奖牌轮比赛中,徐莉佳放弃了常规航线选择,转而操控帆船进入最远的右侧航道。这一决策打破了当时多数选手选择左侧航道的常规战术,成功避开东道主英国选手的强势竞争,最终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在欧美选手垄断的帆船项目中获得奥运金牌。这一战术也体现了徐莉佳对风向、航道及对手策略的精准判断,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标志性成就。
另辟蹊径的航线选择,对航线决策的敏锐和精准……这种特质,如今体现在徐莉佳人生抉择的方方面面。
在外界看来,徐莉佳是中国运动员成功转型的代表之一。但她清楚,自己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有多迷茫:“里约奥运会后,我已无法继续比赛,那时才真正思考未来想做什么。”
2023年5月10日,在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伦敦奥运会帆船金牌得主徐莉佳获赠OLY徽章和证书。 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徐莉佳退役后的选择并不少。“可以当教练、领队,或者船队翻译,但尝试后发现这些角色无法吸引我。”与风浪搏击二十余载,她磨砺出勇于挑战的性格。“我想做个媒体人,换一种方式继续热爱的体育事业。”
找到人生新航向,徐莉佳立刻“转舵调帆”。毅然中断了正在南安普顿大学攻读的管理专业,重新申请了体育新闻传媒的研究生。徐莉佳坚定信心:“我要做好一个媒体人。”
“通过媒体的角色可以继续跟运动项目近距离接触,那就试试看。”尽管有人质疑:“你奥运冠军的头衔,会放不下架子”,但她完全不这么想。这种放下身段、从零开始的勇气,正是她最令人敬佩的品质之一。
2018年1月,徐莉佳开设了自己的采访专栏,从音频节目起步,逐步扩展到公众号文章和视频号内容。她坚持将长达半小时或一小时的采访剪辑成精彩片段,在各个平台分发。面对镜头,她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回到幕后,她更是采访、解说、制作视频“一肩挑”。当国内媒体因疫情无法出国时,留在英国的她报道了温网和斯诺克比赛,结识了帆船之外的粉丝群体。她的采访范围极广:“你能想到的运动项目,百分之七八十都有涉及到。”从乒乓球到曲棍球,从田径到斯诺克,她以运动员特有的视角,深入挖掘每个项目背后的故事。
在徐莉佳看来,运动员退役后拥有多元化的可能,关键在于找准方向、挖掘自身潜力——人生不只赛场,精彩仍在远方。
除了媒体工作,徐莉佳依然继续活跃在帆船赛场上。前段时间,她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第一百周年法斯奈特比赛,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大帆船赛事。“那是我跑过的最大的一艘帆船了,70尺的帆船,之前已经环球好几次。”她描述道,“不给自己设限,大胆拓宽生活的边界。”她始终怀揣“在海上”的心态:“当你与大自然搏斗过,回到岸上,哪怕有点困难又算什么呢?”
分享者:多维度拓展体育边界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莉佳对上海的水上运动发展有着深刻见解。“上海非常适合水上运动,”她指出,“淀山湖和滴水湖非常适合初学者,比海里更加安全。”她的声音中充满热情,那是真正热爱一件事物的人才有的光芒。
她亲历了上海帆船运动的发展历程:“我刚练帆船的时候,跑这个船的连100个孩子都不到。”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从北方的辽宁省到南方的海南省,广东省,几百家俱乐部,几十万青少年在学帆船。”这种发展速度让她感到欣慰,也让她更加坚定推广水上运动的决心。
她也是上海帆船公开赛的积极参与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女孩子,能有机会在黄浦江上面跑帆船,我觉得也是得益于上帆。”她笑着说,语气中充满自豪,这种变迁,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想要尝试水上运动的青少年,她的建议是:“都去尝试一下,桨板、赛艇、皮艇、帆船、帆板,各种水上运动你都去尝试,试了之后你觉得你更适合哪一个再去精进。”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源于她丰富的人生体验。她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我最大的遗憾是只跑单人艇,20年就跑单人艇。虽然我在艇上做到了极致,但帆船有几百种,更不用说水上运动还有那么多。”
如今,她住在苏州河附近,经常沿着河岸跑步。她计划尝试参加上海马拉松,从半马开始挑战。赛艇世锦赛期间,她可能会再次上艇体验。戏称自己是上海三大赛事的“野生代言人”——未来,在上马、上艇、上帆的赛事中,都可能看到她的身影。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正是她最动人的品质。
徐莉佳的人生轨迹,恰如一场精彩的帆船比赛:有顺风时的畅快,也有逆风时的艰难;有平静湖面的训练积累,也有惊涛骇浪中的生死考验。大海和帆船塑造了今天的徐莉佳。她用二十多年的运动员生涯和正在展开的媒体人旅程证明:真正的舵手,不仅能在海上掌舵,更能在人生的航道上找准方向,破浪前行。
风浪依旧,但舵手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航程……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