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虎虎
14岁东京奥运“一跳封神”,17岁巴黎成功卫冕——全红婵用两枚金牌写就体坛传奇。
可谁能想到,这位天才少女的成长路上,从不缺少质疑与攻击。
刚满18岁,她选择走进暨南大学校园,渴望暂时卸下冠军光环,做回普通学生。
然而入学仅仅三天,恶意评论便汹涌而来,
为什么人们对奥运冠军的“关注”,竟变得如此尖酸刻薄?
全妈妈多年前的担忧,难道真的成真了?
巴黎奥运会,全红婵拿下女子10米台单人与双人两枚金牌,成绩无可争议。
但有些人,偏偏能从中找出“问题”。
奥运会前,她玩笑说“小小巴黎,拿捏”,本是少年意气的自信流露;
夺冠后这句话却被某些人曲解成“对外国人不礼貌”,甚至还有记者在采访中教她“这句话用英文该怎么说”。
全红婵坦然回应“不会”,对方还不依不饶,
这不是采访,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现场。
这还不算最过分的。
某体育记者在直播时公然质疑她“不爱学习”,评价她展示金牌的样子是“疯疯癫癫”,甚至口出恶言:“不跳水就像个白chi一样。”
尽管事后该记者被单位处理,但伤害已经造成。
她去买手机,被拍到拎着苹果购物袋,就有人骂她不支持国货;
她背了奢侈品挂饰,也有人冷嘲热讽“忘了本”……
却没人记得,这个出身贫寒的女孩,所有一切都是靠拼搏换来。
很多人只看到她站上最高领奖台,却没看到她走过多艰难的路。
2022年起,全红婵面临身体发育的严峻挑战——长高7厘米、增重7公斤,这对跳水运动员堪称“致命关卡”。
她的招牌动作207C一次次失误,甚至一度“恐惧入水”。
但她撑过来了,在巴黎用金牌回应一切。
然而考验远未停止。
近期她两次世界杯不敌陈芋汐,又因伤退出全国赛和世锦赛,于是“要退役了吗?”“胖成这样还能跳?”等议论再度袭来。
有所谓专家点评她“体重失控”,却绝口不提运动员发育期的科学调控多么复杂。
就连她老家建房、家中因暴雨积水,都有人追问:“这钱谁出的?”“是不是违建?”
她发日常动态,也有人阴阳:“别人在训练,你在玩?”
运动员被保送高校,是国家对体育人才的常规鼓励。
王楚钦入北大、孙颖莎和王曼昱保研清华,都受到广泛祝福。
可轮到全红婵进暨南大学,却有人刻意挑事!
从公示期就有人嘲讽“她认识‘暨’字吗?”“陈芋汐的学校更好”,
到入学后拍合影站C位、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仍被骂“这么年轻就退役了吧?”“大学是不是得从拼音教起?”
甚至她手举“983”牌子(注:暨南大学代号)的照片,都被曲解成“不懂985”……
这些人从她的身材、文化水平到比赛状态,360度无死角地攻击,仿佛忘了她是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
全红婵的妈妈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言语朴实,目光温暖。
她背后是一个曾极度艰难的家:2017年遭遇车祸、2019年靠低保度日……
即便女儿成为奥运冠军,全家也从未消费荣誉,父亲全文茂多次拒绝捐赠,只说“希望她好好跳水”。
全妈妈很早就说过,怕女儿“没文化”“被欺负”。
她心疼女儿训练辛苦,一身是伤,更怕她将来被指指点点。
如今全红婵终于走进大学,却真的面对如潮恶评——
全妈妈那句“如果她没拿冠军,请大家别骂她”,如今听起来格外心酸。
全红婵曾说:“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18岁女孩被迫练就的钢铁心态。
当我们热衷围观天才的成长,是否也能给予基本的尊重与保护?
当她为国家赢得荣誉,我们能不能在她人生新阶段送上一句真诚的“加油”?
赛场上,她能用完美落水让世界安静;
赛场外,她同样值得在校园中踏实成长。
也许我们该做的,是放下键盘,收回恶意,
让她的勇敢和真实,照亮更多普通人坚持梦想的路。
来源:虎虎人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