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的美好瞬间”教师节征文作品展(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07:59 1

摘要:那些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在教育的长河里闪烁着温润的光芒。2025年教师节,方城一高附属中学开展了“我和学生的美好瞬间”征文活动,在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中讲述教育的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温暖的故事,去感受那份真挚而深厚的师生

方城一高附属中学

“我和学生的美好瞬间”

教师节征文作品展(一)

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眸里,

满溢着好奇与求知的热望。

那一个个纯真的笑容里,

藏着无尽的温暖与美好。

那些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在教育的长河里闪烁着温润的光芒。2025年教师节,方城一高附属中学开展了“我和学生的美好瞬间”征文活动,在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中讲述教育的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温暖的故事,去感受那份真挚而深厚的师生情谊吧!

那盏为她亮着的灯

方城一高附属中学 赵书伟

明天就是教师节了。

今晚我独坐办公室批改着学生们的写字作业,窗外秋风微凉,灯影在案头投下一圈暖黄。忽然,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门未敲开,笑脸先探了进来——“老师,我想死你了!”小宋同学像只欢雀般扑进来,衣角扬起青春的风。

没当她老师时,就知道这女孩与众不同,她脾气倔强,常挑老师毛病。听说她在上课时会直言不讳指出课件里的错别字,课后也常“较真”地和老师争执,还曾在班会课上直接对质班主任是否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不好惹”的姑娘,会慢慢把我当成最信任的人。

我是她上九年级时接她语文课的,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她的日记本,每一页字迹都工整得像打印似的,她将生活琐碎化作笔下珠玑,字里行间跃动着对世界的探问,对生活的细腻感知。有次她写道:“以前老师说我的文字有棱角,想法离奇,就像我这个人,可您从不觉得我奇怪。”我留言:“我喜欢真实有个性的学生”,批改日记,凡是特别优秀的,我都打个小三角符号,那些都是不糊弄应付的日常随笔,文字很美,情感很真,每周一节总结课,征得学生同意,有时还会让他们读自己标三角的篇目,她写的日记几乎每篇都能当范文让大家学习。

我也记不清从何时起,她每周必来办公室,从爸爸妈妈为她的学习而争吵到自己的青春心事,无一不说。最让我惊讶的是,她竟将和某位男生彼此的朦胧好感也娓娓道来,眼睛里闪着信任的光。她常带些小零食来,有时是块巧克力,有时是包饼干,推到我面前时总故作随意:“这是我爱吃的,老师尝尝。”

而今她已升入高中,住在学校家属院。每晚放学路过附中,见我在校门口,便拉着我不停地诉说,她打电话从不用高中的公用电话,总到附中来打,她说到这里就是想遇到我。有时门口见不到,只要见我办公室灯亮着,必定上楼细述当日趣事。我怕耽误她功课,总是催她早回,她却固执地站在灯影里,非要说完才肯离开。灯光照在她眉飞色舞的脸上,恍如昨日那个执拗的初中女生。

今夜她又来了,细数高中老师的口头禅,模仿新同学的怪癖,说到兴起时手舞足蹈。我看着她,忽然明白:这盏灯于她而言,早已不只是照明之用,它是渡口的风灯,是归航的灯塔,是一个永远为她亮着的承诺。

临走时,她忽然正色道:“老师,我知道您总赶我走是怕耽误我学习。可是——”她指指头顶的灯,“看见这光,我就觉得什么都不可怕了。”

我目送她消失在夜色中,却不急于关灯。愿这微光能照亮更多这样的夜晚,愿每个小宋同学都能找到那盏为她亮着的灯。教育之美,大抵就在这灯下的一方天地里——有人来时,永远有光相迎。

金秋里的生物课,藏着我们的光

方城一高附属中学 魏温湘

当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甜香漫进教室,讲台上的我看着学生们眼里的光,总觉得“教师”这两个字,是被他们的成长一点点焐热的。明天就是教师节,我没翻教案,只想聊聊那些刻在我记忆里的、和他们有关的“生物课瞬间”。

显微镜下的“小世界”

记得上一学期某一节生物课,我们在实验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阳光斜斜地透过窗户,给每个显微镜镀上一层金边,载玻片上的洋葱表皮在光线里几乎透明,像一片微型的“冰晶森林”。我在各组间巡视,走到晓林身边时,他突然“啪嗒”掉了一滴眼泪,正好砸在载玻片上,把原本清晰的细胞影像冲得模糊了。淡紫色的细胞核、半透明的细胞质,瞬间被泪水晕成一片朦胧。

“怎么了?被洋葱刺激到了?”我以为他是剥洋葱鳞片叶时没注意,沾了刺激性汁液,笑着问。晓林猛地摇头,鼻尖红红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却又透着一股雀跃:“老师,你看这个细胞,它好小,但是好清楚……我之前总觉得生物课就是背背记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可现在透过显微镜看到它,好像真的摸到生命了。”他把眼睛从目镜上移开,手指轻轻点了点载玻片,“就像我奶奶总说,‘人也是由这样的小东西组成的’,原来不是骗人的!生命真的是从这么小的‘零件’开始的。”

我弯下腰来,和他一起看着显微镜里被泪水晕开、又慢慢重新稳定的细胞——细胞壁依旧坚韧地圈着细胞质,细胞核像颗沉稳的“紫宝石”待在中央。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对呀,生命的神奇,就藏在这些‘小东西’里。你看细胞壁多坚韧,就像你想学好生物的决心;细胞膜多灵活,允许有用的物质进来,把废物挡在外面,就像我们探索知识时,要学会筛选、吸收;细胞核里藏着遗传信息,就像我们每个人独特的成长密码……”

暴雨天的“临时课堂”

六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刚上完“植物的蒸腾作用”——课本里说,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把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这能帮助植物散热,还能拉动水分向上运输。下课铃响时,窗外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不少学生皱着眉站在走廊里,看着被雨水打得东倒西歪的盆栽:我们班养的绿萝垂着藤蔓,天竺葵的叶片被雨水拍得贴在花盆沿上,生物角的含羞草更是缩成了一团。老师,这些植物会不会被淋死啊?”有学生担心地问。我一看,走廊里的植物正好成了“活教材”。“正好,我们现场看看‘蒸腾作用’遇上暴雨会怎么样!”我干脆把教案放在一旁,带着七八个感兴趣的学生围了过去,“你们看,天竺葵的叶片上有蜡质层,雨水落在上面会形成水珠滚下去,这是它适应干燥环境的方式,能减少水分过度吸收;绿萝的气生根很多,就算根暂时被雨水泡着,气生根也能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帮忙呼吸……”

雨还没停,班长跑去办公室拿了手机,回来时裤脚都湿了,却举着相机笑得灿烂:“老师,我们拍张‘雨中生物课’的照片吧!以后回忆起来肯定特别有意思!”

于是,照片里,暴雨模糊了远处的教学楼,我们几个围着植物,我拿着粉笔在走廊瓷砖上画植物的根、茎、叶结构示意图,学生们有的撑着伞(怕粉笔被雨淋湿),有的踮着脚看得入神,眼里全是好奇的光。后来这张照片被发到班级群里,家长们纷纷点赞:“原来生物课还能这么上!比单纯看书有意思多了!”

那天送学生出校门时,雨小了些,晓林忽然仰起脸说:“老师,我现在觉得,生物不是课本里的死知识,是活着的故事。植物怎么活、动物怎么长,都有道理。”我笑着点头,心里暖暖的——是啊,我和他们的故事,也在这些“活着的瞬间”里,一天天写下去。

教师节的“细胞画”

今天,我刚走进教室,课代表就捧着一个画框跑过来,声音又亮又脆:“老师!教师节快乐!这是我们全班一起画的!”画框里,是一幅用彩色水笔画的巨大“动物细胞”:细胞膜是蓝色的波浪线,仿佛在轻轻流动;细胞质被涂成了渐变的粉色,里面填满了全班同学的签名,歪歪扭扭却格外热闹;细胞核是个橙色的圆,旁边用小字写着一行话:“老师,您是细胞核,指挥着我们这些‘细胞器’,一起组成了‘班级细胞’,还能分裂出好多知识!” 我看着这幅“生物味”十足的画,看着学生们期待又害羞的脸,突然想起这一年里的点点滴滴:晓林看显微镜时的眼泪,暴雨天瓷砖上的示意图,还有无数个课堂上,他们眼睛里亮起的光……

金秋九月,桃李芬芳,可我总觉得,是这些孩子,用他们的好奇、信任和成长,给了我最芬芳的“教学生涯”。我常常想,生物课教给他们的是生命的奥秘,而他们教给我的,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意义——原来看着一个个生命,因为你的一点点引导,而变得更懂热爱、更敢探索,是这么温暖的事。

被少年藏进画里的时光

方城一高附属中学 焦湘瑞

批改作业时,指尖忽然触到张叠得方整的便签,是课代表小雨同学的字迹:“老师,您昨天讲《秋天的怀念》时红了眼眶,让我想起了我妈妈。”笔尖猛地顿住,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在窗台上——像极了那些藏在教学日常里,细碎却温热的瞬间。

每周三的两节阅读课,是我们共赴书海的约定。我带着孩子们泡在图书室,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把书架染成暖融融的浅金。他们或静坐捧书,睫毛在书页上投下浅浅的影;或伏案疾书,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窗外的风声,成了此间最动听的背景音。

我坐在角落沉进书里,偶尔抬眼,竟撞见后排的小武同学正对着我画画。铅笔细细勾出我低头读书的侧影,连落在发梢的阳光,都被他描成了淡淡的金边。后来,这幅画展出在学校《我心中最美的老师》活动里。画的右上方,是他一笔一画写下的真心:“初次与您相遇,便喜欢上您眉眼间的温柔,总爱听您讲生活里的琐碎美好。您把日子过成了诗,言谈举止里的儒雅,就像书页散发出的幽香,悄悄漫进空气里的每一个角落。从喜欢上您开始,我们简单的心,慢慢装满了热爱与从容,真的很感谢与您相遇。”

我忽然想起,从前每节阅读课,他总坐在最安静的角落。原来那些我视作寻常的瞬间,早已被他悄悄藏进画里,妥帖收在了心底。

其实我从未觉得自己有多好。我只是守在讲台前,看着一颗颗稚嫩的心慢慢舒展,像春天的芽尖,轻轻顶开泥土。他们会在我嗓子沙哑时,把润喉糖偷偷放在讲台角落;会在走廊遇见时,蹦跳着分享“老师,我今天背会《岳阳楼记》啦!”;会在毕业留言本上写“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记在了笔记本最厚的那一页”。

这些瞬间,像落在衣襟的粉笔灰,细得几乎看不见,却在日复一日里,攒成了照亮讲台的光。原来教书育人从不是单向的奔赴——我牵着他们的手往前走时,他们也正用最纯粹的善意,把我的日子,酿成了甜甜的蜜。

来源:越彬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