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模拟芯片10倍以上发展分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17:41 1

摘要:先了解什么是模拟芯片?模拟芯片(模拟集成电路)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它专注于处理现实世界中的连续变化信号,例如声音、光线、温度、速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而来的电信号。模拟芯片下游应用广泛,这使其市场波动相对较小。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先了解什么是模拟芯片?模拟芯片(模拟集成电路)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它专注于处理现实世界中的连续变化信号,例如声音、光线、温度、速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而来的电信号。模拟芯片下游应用广泛,这使其市场波动相对较小。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消费电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wearable设备、家电等,是模拟芯片最大的应用市场(约占37%)。

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智能驾驶系统等极大地推动了车规级模拟芯片的需求,这是当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通信设备:用于基站和网络设备的信号放大、滤波和传输,支撑5G/物联网通信。

工业控制:工业自动化、能源管理、智能电网等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模拟芯片有大量需求。

模拟芯片的市场相当大,我们来看目前世界模拟芯片生产巨头有哪些: 首先就是美国德州仪器 (TI)它专营放大器、数据转换器、电源管理芯片;工业、汽车、通信类芯片;市场占有19%

美国亚德诺 (ADI)是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数据转换器;工业、汽车、医疗类模拟芯片生产销售,市场占有率13%

Skyworks Solutions思佳讯生产射频前端模块;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 英飞凌生产功率半导体、汽车电子;电动汽车等。 安森美销售电源管理、图像传感器;汽车、工业芯片。微芯科技负责微控制器、模拟、存储;嵌入式系统生产销售。美国博通生产通信芯片、网络基础设施、AI解决方案。恩智浦销售汽车电子、安全芯片、物联网产品。不难看出模拟芯片都是美国公司占大头。

继续看中国市场模拟芯片美国货的占比!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 约1953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35%。对模拟芯片进口依赖度 84%,非常高!2024年国产自给率约为16%美国进口占比高达55.6% 2024年自美国进口额约1074亿元。我们的国产化率目标 2025年预计20%,2030年有望达到40%甚至更高。替代领域将集中在消费电子(国产化率已达40%-50%)和新能源(如光伏逆变器用芯片)等领域。

重点梳理下国产模拟芯片巨头

圣邦股份

信号链芯片 (运算放大器、ADC/DAC)、电源管理芯片。国内模拟芯片设计龙头,产品型号超5200款,车规级芯片通过AEC-Q100认证,进入比亚迪、吉利供应链

韦尔股份

CMOS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IC、模拟芯片。全球第二大CI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车规级产品占比超30%

纳芯微

数字隔离器、传感器、信号链芯片。数字隔离器国内市占率35%,光伏逆变器芯片市占率超50%,车规级芯片绑定大陆集团 。

思瑞浦

信号链芯片 (高精度ADC)、电源管理芯片。信号链芯片技术领先,5G基站电源管理芯片市占率12%,车规级芯片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

艾为电子

音频功放、触控反馈、射频前端芯片。音频功放芯片市占率82%,触控反馈芯片占消费电子市场30%,5G射频前端芯片通过高通认证。

上海贝岭

电源管理、智能计量、汽车电子芯片。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智能电表芯片市占率超70%

杰华特

电源管理芯片 (多相控制器、DC-DC转换器)。服务器电源方案打入浪潮、曙光供应链,自建封测厂降低成本15%

南芯科技

快充协议芯片、升降压芯片、电池管理芯片。快充协议芯片国产替代先锋,支持240W快充,车载充电芯片出货量年增220%

电源管理芯片,专注绿色电源管理芯片,适配工业/新能源场景,家电类电源管理芯片市占率领先

晶丰明源

LED驱动芯片、电机控制、AC/DC电源管理。LED照明驱动芯片全球市占率28%,智能照明芯片市占率超30%

中国模拟芯片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大引擎:首先国产替代加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但国产自给率仍较低,海外厂商占据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工业、汽车及高端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高性能模拟芯片,国产渗透率仍较低,替代空间广阔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及本土企业产品性能、品质控制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推动下,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其次新兴应用需求强劲,人工智能(AI)、汽车电子(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模拟芯片产生了巨大需求 。头部企业纷纷聚焦这些高增长赛道,例如纳芯微的磁性角度编码器芯片可用于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关节场景 。

中国模拟芯片头部企业正通过深化技术积累、拓展产品线(特别是在车规和工业级高端领域)、提升产业链协同等方式构建核心竞争力。目前,国产模拟芯片在消费电子等领域替代成效显著,并逐步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新能源等更高可靠性和性能要求的领域拓展 。未来,随着技术自主化与产业链协同的加强,以及AI、汽车电子等需求的持续驱动,具备工艺差异化能力和全栈解决方案的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来源:杭派小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