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我家厨房水管突然漏水了,急需要扳手来应急。能马上借到扳手的只有邻居家,可我站在他家门口,手举起来又放下,愣是没敢敲门——为啥呢?就因为半年前,我因为他家门口放杂物的事儿,得理不饶人,跟他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闹得俩人谁也不理谁。
为人处世留一线,日后才好相见。
前阵子我家厨房水管突然漏水了,急需要扳手来应急。能马上借到扳手的只有邻居家,可我站在他家门口,手举起来又放下,愣是没敢敲门——为啥呢?就因为半年前,我因为他家门口放杂物的事儿,得理不饶人,跟他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闹得俩人谁也不理谁。
那一刻我才彻底悟了:“人和路路通,惹人道道墙”根本不是啥老掉牙的俗语,而是我忘了的处世教训啊!
咱们谁过日子还没点摩擦呢?跟同事争项目、跟邻居拌嘴、跟朋友闹别扭,要是总想着“赢”,把话说死、把路堵死,最后难的其实是自己。这几年我踩过的坑、见过的事,让我明白:凡事留余地,才是给自己铺后路。
01 得理不饶人,我把“小摩擦”变成了“死胡同”
前年我和同事小周一起做项目,她负责的数据出了点错,方案差点延误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占着理,在部门会议上毫不客气地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要是耽误了进度,责任该你担吧?”
话一出口,小周脸都白了。后来项目虽然做完了,但她再也没主动跟我说过话,更别说合作了。
更糟心的是,去年我负责一个大项目,需要小周手里的资源支持。可我咋也开不了口——当初我把话说得太满,没给她留一点台阶,现在人家自然没必要帮我。最后还是领导出面协调才勉强解决,可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菜根谭》里说得好:“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这话我现在可深有体会了。得理不饶人,赢的是“理”,输的是“人情”。你把别人的路堵了,自己往后走,难免会遇到“死胡同”。
我老家有句俗语:“饭要吃七分饱,话要说三分软”。年轻时总觉得这是懦弱,直到见过太多“满则溢”的教训才明白,留余地不是妥协,而是历经世事后的清醒。
02 给别人台阶下,我意外收获了“回头路”
去年我组了个朋友局,约好晚上7点吃饭,结果小李迟到了一小时,还没提前打招呼。有人当场就不高兴了:“这么多人等你一个,太没规矩了吧?”小李站在门口,尴尬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
我想起自己之前被同事怼的尴尬,就赶紧打圆场:“肯定是路上堵车了,我之前也被堵过半小时,快坐,菜刚热好。” 小李后来偷偷跟我说,那天要是没人帮他解围,他都想直接走了。
没想到三个月后,我搬家缺人手,在朋友圈发了条求助。小李看到后第一时间赶来,还帮我联系了搬家公司,省了不少钱。
给别人台阶下,不是“吃亏”,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了条“回头路”——你帮别人解过围,别人才愿意在你需要时伸把手。
心理学上有个“留面子效应”:当你提出一个较难实现的请求被拒绝后,再提出较易接受的请求,对方答应的概率会大很多。这背后藏着人际交往的本质: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的空间。就像弹簧,拉到极致只会断,保持点弹性才能用得久。
03 留余地不是“软弱”,是我慢慢懂的“处世智慧”
以前我总觉得,“留余地”就是“怕事”,直到看我爸处理事情才改了看法。
我爸开了家小超市,有次顾客买完东西,说多收了5块钱,语气特别冲:“你们是不是故意坑人?”我当时想跟顾客理论,我爸却笑着说:“可能是扫码时手滑了,实在抱歉,这5块钱退给您,再送您一瓶矿泉水,别影响心情。”
顾客愣了一下,后来反而不好意思了,说自己刚才太急了。之后这位顾客成了超市的老主顾,还带了不少朋友来。
我爸说:“做生意跟做人一样,别跟人争对错,争赢了,顾客不来了,有啥用?”
现在我才明白:留余地不是没脾气、不较真,是不把事情做绝。正如古人说的:“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
红顶商人胡雪岩有次买断湖州府所有蚕丝赚了大钱,第二年还想这么干。结果洋商廉价抛售日本人造丝,让他亏了六千万两白银。后来他悟出一个道理:做生意不能把好处都占尽了,如果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不留余地,就等于给自己制造困难。
04 怎么做到留余地?三个我亲测有效的方法
经过这些年的教训,我总结了几个实用方法:
说话留三分:把“必须”换成“可以”,把“绝对”换成“可能”。这不是虚伪,是语言的艺术。比如领导问你项目进度,与其说“肯定能完成”,不如说“目前进展顺利,按计划周五可以交付,我会随时同步风险点”。前者一旦出问题就是失信,后者既表了态,又留了缓冲空间。
做事留一手:永远准备个Plan B。我做新媒体运营时,每次重要活动都准备两套方案。有次原定的直播嘉宾临时有事,我们立马启动备用嘉宾方案,虽然效果稍差点,但至少没让活动泡汤。职场上的安全感,永远是自己给的。
待人留余地:看破不说破,给人台阶下。朋友聚会时,有人炫耀自己买的“名牌包”其实是仿品,没必要当场戳穿;同事汇报时出了小差错,私下提醒比当众批评更有效。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看破不说破”的默契。
05 “让他三尺又何妨”,留余地的智慧自古就有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和邻居家之间有块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家人写信给他,想靠他的权势压倒对方。
没想到,张英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了诗,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了三尺地。
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么着,“六尺巷”成了千古美谈。
张英当时身居高位,要是想以权压人,别说三尺,六尺也不难。但他却没逞一时之勇,选择了用善意退让来维护关系。
真正的强大,不是无所不能,而是懂得有所不为。
结尾:你给人家留扇门,人家会给你留扇窗
这几年我踩过的坑、见过的事,让我越来越信“人和路路通,惹人道道墙”。
处世不是打擂台,不用非要分个输赢;待人也不是砌围墙,不用把谁都挡在外面。多一分包容,少一分计较;多给别人台阶,少堵别人的路,其实就是在给自己铺后路。
生活中就是这样,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往往也会受益。就像在职场上,有次同事竞争一个项目,我没使绊子,还分享了点经验。后来我在另一个项目遇到难题,这个同事主动提供了关键信息。
这就好比“你给人家留扇门,人家会给你留扇窗”。很多人只看到自己失去的,却忽略了可能存在的转机。其实只要心怀善意,积极对待他人,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你有没有过“得理不饶人,后来后悔”的事?或者“给别人留了余地,反而受益”的经历?评论区跟我聊聊,也别忘了点赞,让更多人懂“留余地”的智慧!#处事哲学###俗语#
来源:凡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