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重点研究技击中的技法、势法,逐渐深入到更为基础的对基本能力的提升——劲的提升,即姬龙峰构建的六合理法,而基本能力的提升对技法、势法的鼎革具有根本性作用。以后至苌乃周,又将养生中的中气引入到对技击基础能力的建构中。苌乃周的这个认识是很了不起的,然而在苌乃周的技
回顾中国武术近500年来的发展,其总体脉络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
从重点研究技击中的技法、势法,逐渐深入到更为基础的对基本能力的提升——劲的提升,即姬龙峰构建的六合理法,而基本能力的提升对技法、势法的鼎革具有根本性作用。以后至苌乃周,又将养生中的中气引入到对技击基础能力的建构中。苌乃周的这个认识是很了不起的,然而在苌乃周的技理技法中存在一个重大不足,他所谓的中气是刻意而为的运气、御气之法,使得其技击技能不能返先天,故不能真正与道同符,难以产生于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的制胜效果,终未臻上乘。将修身、养生中的中气——先天之气如何融入到技击的基本效能上,一方面这需要一个实践积累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出现在修身与技击两个方面皆具备相当才智的天才人物。
19世纪,随着天平天国、捻军以及后来的义和团运动,战乱持续性加剧,刺激人们对掌握武技的需求空前提升,并通过不同的技法与劲力特征表现出来。经过董海川、李能然、郭云深、陈长兴、刘仕俊、赵洛灿、李云标、祁信、张克明、程庭华、张其维、高占魁、刘玉春等人的不断融炼,集中地体现为八卦、形意、太极、岳氏连拳、通背、八极、披挂、戳脚、翻子、红拳、通臂等几大劲系。把千百种技法提炼为若干种劲性,无疑是武学技击技术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相比而言,南北武技的发育十分不平衡,北派武艺对拳劲以及对人体机能的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因此,当20世纪初南北武技在杭州擂台大交锋的时候,习南派武技者无不溃不成军。由此也可以看到在武技研习中把技法与力量上升为不同的劲性后对提升技击能力带来的优势。同时通过对劲性的凝练,也有助于促使技击与改良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社会人群对掌握武技的需求延续着19世纪的惯性,同时,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力图进一步开拓和提升武技的效能维度及其文化价值。随着对各大主要拳种劲性的研修与实践的不断深化,逐步进入到全面探求完善人体身心机能的层面,表现在寻求不同拳种的劲性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以便相互融合、博综贯一,追求武艺效能的极致,探究在技击、养生与认知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等成为这一时期武学实践与体认的核心问题。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位在修身与技击两个方面皆具备旷世才智的绝顶天才人物——孙禄堂,孙禄堂开创了以极还虚之道由后天返先天的武与道合的武学体系,该体系以完备内劲的体用为核心,其内劲源自于对本来之性体的开启,以此统御武艺之体用,其特点是再造生理、鼎革体用模式,使技击制胜由后天所得技能技法的效能模式进入到先后天相合的先天运行的效能模式。
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武学体系使内劲成为融汇鼎革不同劲性于一体、改造升华筋骨气神并产生相应的技击制胜效能的根本。换言之,该体系以内劲统御技击制胜所需的全部技能,并将其转化为先天机能,使技击制胜之道与认识真我、践行真我、变化气质、体物不遗并行不悖,故与道同符。这是迄今为止近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的至高成就。
那么孙禄堂是如何将内劲理法建构为融汇鼎革不同劲性于一体产生与道同符的技击制胜效能这一武学体系的?
1915年,孙禄堂撰写的《形意拳学》出版发行,在该书“形意虚无含一气学”中孙禄堂指出:
“虚无者,〇是也。合一气者⊙是也。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
进而孙禄堂在“形意三体学”中进一步揭示道:
“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
那么,内劲有何功用呢?
孙禄堂根据自身经验写道:
“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八卦拳学》陈微明序)
所以,通过逆运先天真一之气所形成的内劲是技击制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那么这个内劲由何入手呢?
孙禄堂提出了“九易”之理。
1928年7月22日到7月25日上海报刊《柳丝》连载了孙禄堂在中央国术馆讲授国术的讲稿“孙禄堂国粹精义谭”,在这篇讲稿中,孙禄堂托名于达摩提出了构筑内劲基础的“九易”之理及格致万物之理以得其性能之道,由此拓展体用先天之气这一模式的功用,即完备内劲。九易者:易骨、易筋、洗髓、易气、易神、易血、易脉、易发、易形,格致万物之理乃是极还虚之道,其作用是变化气质、再造生理、开启智慧,通过格致万物得其性能,完备体用中和之道,以此作为修习明心见性及技击格斗制胜的基础。
九易的作用不仅是改良生理,同时也开启精神性体,充分发挥精神性体的效能,将技击格斗建立在这样一个性体效能的基础上,使技击模式进入到一个新境界。这就是孙禄堂通过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所建构的理法体系。所以太极拳理法在孙禄堂武学的理法体系中不占据核心地位,而属于对形意拳与八卦拳理法的进一步拓展。
至于其他各派太极拳,以笔者五十年之所见,其技艺实属体育游戏性质,若从技击实战效能的维度评判,则为陋技。当年向恺然在《近代侠义英雄传》中称杨氏太极拳名家杨澄甫为陋人,从技击造诣上看,有其道理。然而近百年来能睁眼看太极拳者甚少。虽然史实昭然,但人们选择了视而不见。①
1928年7月22日《柳丝》
回到本题,关于孙禄堂开启的技击格斗这一新境界,孙禄堂依据自身体会在《形意拳学》“下编”中写道:
“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那么何为“至圣之德,至诚之道”呢?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根据自身经验写道:
“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至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
至此,孙禄堂通过其形意拳,为他创立的武与道合即使技击立于不败之地且与道同符这一武学体系筑基。孙禄堂提出并践行的这一技击境界,在孙禄堂之前确凿可考的武术史料文献中未曾看到。②
有人云:形意拳技击特点是硬打硬进。
如何硬打硬进?
有人以为是靠诸如“丹田腹打、蹬趟犁顶”之功,迎击硬进。
靠着“丹田腹打、蹬趟犁顶”之功就能硬打硬进的吗?
且不说此乃体用武艺的初级之功并非上乘之艺,近代擅此道者不在少数,在当代那些鼓吹“丹田腹打、蹬趟犁顶”者中有谁在技击中确实做到了硬打硬进?近五十年来,未有任何一人。五十年来笔者所遇具备硬打硬进之功者,屈指可数,惟刘子明、支一峰、肖云浦、阚春等,皆是谨守中和之道得虚灵之意者,而非鼓吹“丹田腹打、蹬趟犁顶”者。
硬打硬进虽属炼精化气的明劲之功的层次,然而得其真意者,不仅仅是在对敌中不避实击虚,即攻人之坚,不攻人之瑕,而且能够让对方先把自己所长之技使出来而失效,即其技法能产生自主作用的制胜效能。当年孙禄堂对其弟子们讲(大意):“同道比武与遇匪厮杀不同,同道比武,要让彼把其所能充分施展出来,这样才能了解彼之技艺。让彼充分发挥其能而失效,如此才能令彼服膺或丧失继续纠缠之心。”
擅硬打硬进者不仅仅是具有整劲爆发、直取硬进这种打实不打暇的刚劲,更是由于具备了“九易”之功暨改良、升华自身筋骨气神及周身内外气质的变化,使形意一体,其劲既至大至刚,又至虚至灵,依托筋骨气神性质的变化,故能因敌成体,所用之法使彼所擅之能全然失效。
刘子明、阚春两位进步出手,动作自然,而劲势磅礴,莫敢挡其锋。③
杨世垣讲:他在郑州铁路局时,有一次支燮堂来看他,当时有位练心意六合拳者,擅用“刮地风”,能踢断直径半尺多粗的木桩。支燮堂站着不动让对方踢,结果支燮堂的小腿毫发无损,而对方的脚连带小腿剧痛难忍,无法站立。
有关当年支燮堂与人动手这类例子有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形意拳之硬进之功,不仅在无限制格斗中大显神威,而且在推手中亦有奇效。
周剑南记载孙存周教授他的推手秘诀是“手臂直伸。”盖因周剑南也是形意拳的底子。因为形意拳之劲是纵横十字,出手十字劲共生,圆直一体。
杨世垣记载齐公博与某氏太极拳名家推手,齐公博两手缓缓向前一送,对方既化不开,又截不住,只有退出。
肖云浦讲:“孙家形意拳将人练就成刚球,至大至刚,对方没有这等功夫,就是个玻璃球,无论用什么技巧都没用。”
中国武术近500年来经历了一个由研究势法技法深入到注重劲力品质,再深入到变化生理乃至升华精神气质的过程既最终孙禄堂将技击中的势、法、技、劲与筋骨气神性质的优化融通一体,构成武与道合的内劲体用体系。④孙禄堂的形意拳即为此筑基。
那么,孙禄堂是如何以其内劲体用体系将势、法、技、劲与筋骨气神的变化融通一体的?
这在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中早有相关阐述。只可惜能读懂孙禄堂《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的人甚少,有的人自以为懂了,还咬文嚼字的批判一通,结果实际上他根本看不懂,因为他既不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建构逻辑以及类比思维语境,无法领悟类比思维语境下蕴含之意,更不懂形意拳练的是什么?他们在认知上远远落后于孙禄堂武学,难望孙禄堂武学之尘。如今这种人不在少数。为了有助于今人研读孙禄堂的武学著作,建议可参《绝顶出青云——武者武学武道》一书,仅为参考耳。
①以普及度最广的杨氏太极拳为例,所谓杨露禅的“杨无敌”之称于史无证,纯系传讹。杨班侯的“无敌”之说亦属子虚乌有,根据史料记载杨班侯不敢面对刘仕俊的挑衅,选择“执礼甚恭,从容辞去”。当时西厂从杨班侯习艺者因练后没有技击成效,纷纷转投刘仕俊的东厂。于是西厂倒闭,杨班侯不得已返乡。杨少侯则是位瘾君子,史料中未有他对其他门派比武战绩。杨澄甫与萧聘三斗气,两败俱伤,且杨澄甫病体缠身,53岁就去世了。又有史料记载杨露禅的女婿夏国勋、弟子李瑞东、杨澄甫入室弟子阎月川等与人比武,皆以失败告终。隶属杨氏太极拳系统的吴鉴泉一系的太极拳在技击上则更弱,吴鉴泉生前,其太极拳就被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斥责为“太极拳的厄运”,其子吴公仪与陈克夫比武录像可为一证。即使在推手这类太极拳最热衷的体育游戏方面,顾留馨也在其日记中评述上海的几位吴氏太极拳名家马岳粱等人的推手功夫不及其他太极拳的传人。
②就目前所见的明清以来的一些手抄本,皆缺失必要的有关史料真伪的严谨考证,实际上多为后人伪托前人之作。
③《绝顶出青云 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④《绝顶出青云 武者 武学 武道》附件1“中国武学500年来发展概略”。
来源:憩遥情于八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