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去养老院瞅瞅,或者就在身边看看那些老人的生活,就会发现一个让人堵心的事儿:有些老人银行卡里有大把的钱,多得让人羡慕,可他们的晚年呢,就像那没水的沙漠一样,干巴巴、孤零零的。
有这么3类老人啊,哪怕手里再有钱,到了晚年也过不上幸福的日子。
你说“老来有钱万事足”?嗨,在现在这个社会呀,这话听着越来越不靠谱了。
你去养老院瞅瞅,或者就在身边看看那些老人的生活,就会发现一个让人堵心的事儿:有些老人银行卡里有大把的钱,多得让人羡慕,可他们的晚年呢,就像那没水的沙漠一样,干巴巴、孤零零的。
为啥会这样呢?这里面啊,有三种常见的行为模式,就像小虫子一样,在一点点把他们的幸福给啃掉。
一、控制欲超强的老人:用爱筑起高墙,却困住了亲情
这种老人就像是用自己的爱给孩子编了个牢笼。
就拿北京一个高档养老社区里的刘阿姨来说吧,她每个月退休金都有两万多呢,不少了吧。
可是呢,她老是在活动室里对着空气掉眼泪。
为啥呢?她儿子在美国定居了,每次视频通话啊,就跟要吵架似的。
她会说:“你买的那些保健品啊,都是骗人的,智商税!”
“儿媳妇带孩子的方法根本就不对。”
“别老是吃外卖,对身体不好。”
刚开始的时候,儿子还耐心地解释解释,到后来啊,他就直接把摄像头对着窗外了,不理她了。
心理咨询师就说了,这种管得太多的做法啊,其实就是因为老人害怕自己变老了,接受不了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就用“为你好”这种话来把自己和孩子隔开,就像筑起了一堵高墙似的。
有个《中国家庭关系调查报告》显示啊,超过60%的家庭里代际之间有矛盾,就是因为父母管得太多。
就像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退休之后啊,他的控制欲就像个火药桶的导火索,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只能一个人在养老院里待着。
这种老人啊,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似的,一直在推石头上山,可最后啥也没得到,亲情也被他这么折腾没了。
二、老是抱怨的老人:用负面情绪浇灌出荒原
在杭州有一个老年大学,里面有个72岁的王大爷,那可是出了名的爱抱怨,就像《祥林嫂》似的。
每次到了茶歇的时候,他就跟老伙伴们抱怨个不停,说什么“女儿给我买的按摩椅坐起来太硬了。”
“女婿做的菜油太大了,吃着不得劲。”
“孙子成绩为啥下降呢?全是因为玩游戏。”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顺着他的话应和几句,后来啊,大家都默契得很,都躲着他走了。
心理学教授就说了,这种老是说负面话的老人啊,就像个“情绪黑洞”一样,把周围人的耐心都给吸走了。
更让人没法说的是,这种老人很多时候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个问题。
就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她妈妈一样,总是不停地和别人比啊,一个劲儿地索取,就这么把亲情一点点给败光了。
当抱怨变成了家里唯一的沟通方式,那家里就变成了一个情绪互相攻击的战场,最后大家都只能累得赶紧逃离这个家。
三、把金钱看得比啥都重的老人:被金钱腐蚀了亲情
深圳有个高档社区,那里发生过一件特别让人可怜的事儿。
有个李奶奶啊,临终前就想见自己的孙子一面。
她儿子却说:“您不是把钱都捐给寺庙了嘛,还管这事儿呢。”
为啥呢?这个李奶奶啊,有七套房子呢,可她晚年就迷上了各种各样的养生讲座。
听了那些推销员的话啊,不仅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去买那些贵得要死的保健品了,还听了推销员的话立下遗嘱,说要把自己的财产都捐出去。
等到她去世的时候,她的三个子女在葬礼上争遗产的时候才明白过来,原来老妈早就用金钱在他们之间划了一道谁也逾越不了的鸿沟。
这种把钱看得太重的情况啊,在《安家》这部剧里房似锦她妈身上表现得那叫一个绝。
当亲情都得用钱来衡量,当一个人觉得安全就是银行卡里有多少数字的时候,这个老人啊,就像被关在金笼子里的鸟,看着是挺有钱,可实际上连自由飞翔都不能了,一点都不幸福。
四、如何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打破限制,传递爱与尊重
那怎么才能在晚年过上幸福的日子呢?其实啊,晚年幸福不幸福,不在于你银行卡里有多少钱,关键是你得知道自己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
日本有个长寿村啊,人家研究发现,那些能活到一百岁的老人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直学习新东西、喜欢帮助别人、还有一群特别好的朋友。
这就告诉我们啊,真正的养老不是坐在那儿光等着被人照顾,而是要自己主动找点事儿做,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才行。
要是那种爱控制别人的老人呢,可以试着每天就只提一个建议,这样约束一下自己。
要是那种老抱怨的老人呢,可以写个“感恩日记”,专门记那些生活里开心的事儿、让人感激的事儿。
要是有那种把钱看得比天大的老人呢,去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或者志愿服务啥的,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就像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把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都放下,用一种更放松、更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变老这件事儿,说不定这就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呢。
晚霞多美啊,为啥非得对着黄昏叹气呢。
咱们要是能把金钱的表面东西看透了,就会发现晚年幸福的根本,其实就是爱和尊重在生活中传递。
只有打破那些自己给自己设的那些限制,才能在晚年过上真正安宁、满足的日子。
来源:生活简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