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的日军:如果20年后还和中国打仗,得和自己的孩子作战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6:20 1

摘要:就在这样一个清晨,一支日军小队穿过荒废的村庄,开始了所谓的“征发”。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一年,南京还没失守,句容已经成了前线。

天气冷得发紧,山野一片死寂。

就在这样一个清晨,一支日军小队穿过荒废的村庄,开始了所谓的“征发”。

说是征发,其实就是明抢。

粮食、衣物、牲口——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烧了。

可这次,他们盯上的不只是物资。

曾根一夫,那时候是名古屋第3师团68联队的分队长。

晚年写过一本回忆录,名字很直白,就叫《私记南京虐杀》。

他在书里提到了那天的经历。

村子很小,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只剩老人和孩子。

一个破院子里,坐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怀里抱着个婴儿。

她没说话,也没躲,仿佛已经认命了。

几个日军围上去,一边笑一边说“这地方没油水”。

有人调侃说:“滨山军曹想女人想疯了吧,连老太婆都不放过?”气氛看似轻松,下一秒却急转直下。

有人注意到院角落的稻草堆动了一下。

扒开一看,两名妇女藏在那里。

脸上抹着锅灰,身上还糊着粪便。

味儿冲得人后退,可他们没退。

有人说:“越臭越说明她不想被找到。”然后,动手拖人。

简单粗暴。

两个女人被分别带进屋里,关上门。

屋外传来破布撕裂的声音,还有压抑不住的哭喊。

一个叫秋田的上等兵出来时,手里的刺刀还滴着血。

他冲着排在最后的早田咧嘴一笑,说:“你也该进去了。

早田是个二等兵,不太说话。

轮到他时,他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里面那个姑娘还在哭,眼神发直。

锅灰被擦掉了,一张年轻的脸露出来。

她不挣扎了,也没力气挣扎。

他看了一会儿,低头没说话,转身走了出去。

路上,早田悄悄告诉了几个人:“我没动她。”话音刚落,身边人一下炸开了锅。

有人笑着说:“早田今天怎么了?心软啦?”还有人阴阳怪气地说:“要是她怀了孩子,二十年后,你可得跟自己儿子打仗了。”

这话一出,气氛突然变了。

大家都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更大的笑声。

可没人注意到,早田没笑。

他低头系着鞋带,动作很慢。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日军,已经不仅仅是入侵者。

更像是一群被灌满仇恨和欲望的机器。

从上到下,整个指挥系统默认甚至鼓励这种暴行。

所谓“征肉”,在军中成了公开的词汇。

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消遣”。

可早田那天的反应,确实有点不同。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突然心软了。

有人说他家里有个妹妹,也有人说他只是那天没什么欲望。

谁也说不准。

但他说的那句话,却让人记住了很久。

再打仗,就得跟自己的孩子打了。

这话不是对善恶的反思,更像是一种动物本能的警觉。

他意识到了一个后果:如果这些女人怀了孩子,孩子长大后怎么办?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是敌人,还是...他根本不知道。

但他知道,这事儿远没完。

当时的南京,已经濒临沦陷。

第3师团是主力之一。

他们进城后,更大规模的屠杀和强暴还在后面。

曾根一夫在回忆录里写得很直白:“那时候的我们,不再是士兵,而是吞噬一切的野兽。

可就是在这样一群人中,偶尔也会有人像早田一样,突然停下手。

但这点清醒,根本阻挡不了整个战争的洪流。

更何况,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错。

战后,许多这样的记录被销毁了,还有人专门负责替当年日军“清洗”档案。

但像曾根一夫这样的老兵,晚年开始写回忆。

写得直白,甚至冷漠。

不是因为他们悔改了,而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事不会再被追究。

可事实不是这样。

南京大屠杀在1946年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核心指控之一。

数千名证人、照片、医学院保存的尸体标本、新闻记者的实拍影像,组成了完整证据链。

一些军官被判绞刑。

但很多普通士兵,包括早田那样的,活到了老年,从未被追责。

再后来,这些人逐渐消失在时间里。

而那句“再打仗就得跟自己孩子打”,成了那些年少数能留下来的声音之一。

从那天以后,早田再也没提过那姑娘的事。

参考资料:

曾根一夫,《私记南京虐杀》,日本新潮社,1972年

东史郎,《东史郎日记》,东京出版株式会社,1987年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编,《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中央档案馆编,《南京大屠杀档案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来源:招财夏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