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枣子甜了百姓心,曲阜防山镇千亩枣园铺就乡村振兴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6:23 1

摘要:金秋九月,曲阜的山间多了抹甜香。在曲阜市防山镇尚家庄村的千亩枣园里,阳光透过层层枣叶,洒在挂满枝头的红枣上,颗颗饱满红润,轻轻一碰就晃悠悠的,空气中满是沁人的清甜。一大早,二十多名村民就挎着竹篮、提着布兜钻进枣园,指尖熟练地捏住枣子底部一拧,“啪” 的一声,红

金秋九月,曲阜的山间多了抹甜香。在曲阜市防山镇尚家庄村的千亩枣园里,阳光透过层层枣叶,洒在挂满枝头的红枣上,颗颗饱满红润,轻轻一碰就晃悠悠的,空气中满是沁人的清甜。一大早,二十多名村民就挎着竹篮、提着布兜钻进枣园,指尖熟练地捏住枣子底部一拧,“啪” 的一声,红枣便稳稳落进篮中,不一会儿,竹篮就堆得冒了尖。

尚家庄枣园一颗颗大枣缀满枝头。

“今年的枣子长得好,肉厚核小,咬一口又脆又甜,比往年还好吃!”村民孔德玲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笑着展示刚摘的枣子。她手里的红枣个头匀称,果皮透着亮红色,掰开后,果肉细腻多汁,甜香瞬间散开。

在枣园深处,一棵树干粗壮、枝桠遒劲的老枣树格外显眼,树皮上的纹路像被岁月打磨过的老物件,这是村里最“年长”的枣树,树龄已有120多年。“这棵树可是我们村的‘宝贝疙瘩’,每年都能结200多斤枣,客商来了都要先尝它的果,说这是‘老味道’,愿意多掏几毛钱一斤。”孔德玲说,村里种枣的历史能追溯到清朝,祖辈传下来的种植手艺,加上山里的好水土,让尚家庄的大枣成了 “招牌”。

好品质自然不愁卖。这些天,枣园里每天都能看到客商的货车,来自济南、泰安的收购商早早就在园外等着,刚摘下来的鲜枣过秤、装筐、上车,一气呵成。

枣农们忙碌着收获。

“今年雨水足、光照匀,大枣产量比去年多了两成,亩产能达到1500斤。”尚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史广东算了笔账,现在每天能采摘1.2万斤鲜枣,按每斤6元到8元的收购价算,一天就能收入8万多块,整个采摘季下来,总销量能突破12万斤,销售额预计能到80多万元。“我们和客商签了长期合同,他们提前付定金,我们按订单采摘,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枣树结出的“致富果”,也让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尚家庄村有不少留守妇女和老人,往年农闲时只能在家待着,如今枣园成了“家门口的工厂”。

“我这把年纪出去打工没人要,在枣园摘枣一天能挣100块,干一个多月就能攒3000多块,够给孙子买学习用品了。”62岁的村民孔凡菊说,像她这样在枣园务工的村民有23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40多人,大家一起干活、聊天,日子过得热闹又踏实。

尚家庄村枣农们忙碌着收获成熟的大枣。

枣园规模化种植后,不仅盘活了村里300多亩闲置土地,还让村民多了份稳定收入,去年光务工工资就发了20多万元。

“光靠卖鲜枣还不够,得把产业链拉长,让大枣‘变身’更值钱的产品。”史广东心里早有规划,他已经和曲阜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对接,打算合作开发枣干、枣汁、枣糕等深加工产品。“鲜枣不好储存,要是做成枣干,保质期能延长到半年,一斤能卖到15块,附加值翻了一倍多。”他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建一个小型加工车间,既能解决鲜枣储存问题,还能再带动50人就业,“我们还想给年轻人留机会,要是有返乡青年愿意搞枣产品创业,村里能提供种苗、技术,帮着找销路,让更多人回来一起干。”

尚家庄大枣的丰收,是防山镇“一村一品”促增收的缩影。近年来,防山镇创新推行党建引领“一块田”模式,把各村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统一规划品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对接市场,让特色产业从“小打小闹”变成“规模发展”。除了尚家庄的大枣,齐李村的小西瓜、纪庄的黄金梨、宋家村的樱桃、钱家村的草莓也都成了“名品”——齐李村的500亩小西瓜,通过“一块田”模式统一注册“齐李甜”商标,一斤能卖3块多,比零散种植多赚一倍;纪庄的黄金梨靠着标准化种植,成了超市里的“抢手货”,去年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尚家庄村枣农们忙碌着收获成熟的大枣。

“我们要让每个村都有‘当家产业’,每个农户都有‘致富路子’。”曲阜市防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宋正涛说,眼下镇里正在推进乡村共富产业园建设,未来会为各村特色产业提供技术培训、冷链物流和电商支持。“下个月我们要组织村书记参加直播带货培训,让尚家庄的大枣、纪庄的黄金梨通过直播间卖到全国去。”他笑着说,争取明年全镇每个村的主导产业收入都能增长15%以上,让红红枣儿、甜甜西瓜、金黄梨子,都变成村民手里的 “致富钥匙”,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