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员干部做示范啊,群众跟到把风转呀,沙啦啦的杨柳哗啦啦的水;村规民约记心上啊,共同监督守规章呀……”眼下,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这首群众自编自创的农村“治风”民谣,几乎传遍山乡每一个角落,唱进了每一位群众心里。
“党员干部做示范啊,群众跟到把风转呀,沙啦啦的杨柳哗啦啦的水;村规民约记心上啊,共同监督守规章呀……”眼下,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这首群众自编自创的农村“治风”民谣,几乎传遍山乡每一个角落,唱进了每一位群众心里。
移风易俗,是推动乡风文明的关键举措。近年来,贵阳市坚持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落脚点,以“两书一约一会两榜”为工作抓手,以红白理事会常态化运行为根本,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落脚点,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事宜规范化、乡风民风文明化。
问需于民,高标准统筹,夯实移风易俗“民生工程”压舱石
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变“礼单簿”为“互助簿”,推动邻里互助代替传统的金钱人情往来;修文县洒坪镇青山村探索建立合约食堂,统一办事场所和办事标准,降低办席成本,推动落实零礼金;清镇市卫城镇组建民族文艺队,义务为村民婚礼提供文艺表演服务,帮助新人为爱减负……在贵阳,一大批移风易俗的典型引领着农村生活新风尚的风向标。
“贵阳党政一把手高位推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移风易俗重点问题,全面推动工作提质增效,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好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贵阳紧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目标任务,全市996个行政村红白理事会细化婚丧事宜办理内容,确保移风易俗有章法。
“礼轻情意重。越往深处钻研,慢慢地才理解了现在新农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生活好了,父老乡亲要的就是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今后我们也会大力倡导红白喜事都这样新办、简办、互助办。”龙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大模说。
小小一方墓穴,是逝者的归处,生者的寄托,承载的是绵延不绝的血脉亲情和无尽思念。2023年,在纵深推进“零礼金”探索的同时,贵阳以抓实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向当地村民免费提供节地生态墓位,从根本上减轻人民群众治丧的经济负担,避免相互攀比造成浪费,推动树立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
“以前治丧开销大,光买墓地就要花不少钱。现在治丧时间不超过3天,再加上有了公益性公墓,治丧成本能省一大半。”观山湖区百花湖镇谷腊村村民廖燕说,在村里,“3、15、50”这串数字的意义几乎人人皆知。
“只办3天,酒席桌数不超15桌,送礼金不超50元……”廖燕脱口而出,“对于我们农村地区来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也是好事。”
从“讲排场、比阔气”到“重人情、零礼金”,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到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伴随着农村“治风”重点工作的纵深推进,乡风文明的种子播撒在黔中大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问计于民,高质量推进,擦亮基层治理“作风工程”金名片
用心用情,精准发力,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立足队伍强基,贵阳以“问计于民”为工作方法,把农村移风易俗作为检验各级干部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在一线寻“妙计”、找“良方”、见“真章”,通过党员示范、深入调研、基层自治等关键支撑,持续擦亮基层治理“作风工程”金名片,让干部扎扎实实得到锻炼。
“过去,不是搬家酒、满月酒,就是升学酒、立碑酒,为了吃人情酒都出不了门去打工。最离谱的是,有的人家盖一层楼,办一次酒。”说起早些年的人情消费,乌当区王岗村村民花兴川不禁摇头。
为改变这些陈规陋习,2021年,王岗村实施农村“五治”工作,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征求村民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由村民自己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用文明公约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
移风易俗取得实效后,王岗村把更多精力专注到了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上。王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花葵介绍,依托生态优势,王岗村结合布依族同胞吃“庖汤”的传统,发展“庖汤”产业,打造了“庖汤第一村”,引导村民经营“庖汤”农家乐,吸引游客来赏村景、吃“庖汤”。
“全市24万余名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身体力行引领文明、健康、节俭的社会风尚。党组织将农村移风易俗作为抓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求基层党员干部通过有章法、接地气、有感召力的扎实工作,推动广大群众逐渐放下人情的‘面子’,拿起精神富裕的‘里子’。”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走进修文县洒坪镇,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红色“星级文明户”牌子,遵纪守法星、家庭和睦星、卫生干净星、乐于助人星……修文县的星级文明户评选,通过正面激励示范带动,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逐渐在群众中形成“跟着看、学着干、追着赶”的浓厚氛围。
问效于民,深层次赋能,汇聚乡风文明“民心工程”幸福力
“好酒咯甜又香,好酒咯甜又香,好酒好酒,敬客人敬客人……”沐浴着春日暖阳,在卫城镇凤山村一处院坝内,民族文艺队队长杨凤经常带着几名队员穿着苗族服饰排练舞蹈,边唱边跳、好不惬意。
“村子里谁家有喜事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邻里感情。”杨凤说,民族文艺队共14人,有唱歌的、跳舞的、吹芦笙的,还有主持的,表演的常规曲目是《苗乡侗寨等你来》《敬酒歌》,还会加一些移风易俗的内容到歌舞里。
移风易俗,要破除陈规陋习,更要立起新风正气。检验移风易俗成效,贵阳积极“问效于民”,聚焦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宣传引导开路,以文明实践加码,以文化活动聚力,多角度深层次赋能,持续增进群众对推动移风易俗的认知认同,全力汇聚乡风文明“民心工程”幸福力,让乡风真真正正得到改善。
一支免费的民族文艺队,一份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生动答卷。凤山村的服务探索,正是贵阳多措并举强化社会宣传引导,弘扬城乡文明新风尚的缩影。
走在贵阳的乡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五治”、乡村振兴等为主要内容,在农村主要路段、村委会、小广场等人员聚集地,景观小品、宣传标语、手工墙绘等随处可见,生动讲述“五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贵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贵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利用好“院落里·百姓家”“星火夜话”等宣讲宣传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以及文明新风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结合“三下乡”“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递文明新风,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崭新农村精神面貌。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岳兵说,移风易俗是一项不进则退的系统工程,贵阳将在观念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文明理念愈加深入人心,以文明“小气候”温润社会“大环境”。
移风易俗与群众福祉紧密相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贵阳阔步前行,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田野,为乡村振兴凝聚蓬勃力量。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