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宜兴丁蜀镇的紫砂工坊里,一位手艺人摩挲着刚烧制好的紫砂壶,把一张印着二维码的卡片放入壶中,下单快递。两天后,外地买家发来消息:“二维码扫出来连泥料矿脉地图都能看到!这壶有‘身份证’,我收藏得安心。”
交汇点讯 清晨,宜兴丁蜀镇的紫砂工坊里,一位手艺人摩挲着刚烧制好的紫砂壶,把一张印着二维码的卡片放入壶中,下单快递。两天后,外地买家发来消息:“二维码扫出来连泥料矿脉地图都能看到!这壶有‘身份证’,我收藏得安心。”
这是在紫砂收藏界正在发生的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的场景。因为有了“数字身份证”,紫砂收藏界延续了数百年仿冒泛滥、鉴定困难、维权无门的困境有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日前在无锡举行的江苏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对接会上,“卓易文化”就“紫砂艺术品实物+数据(版权)”的创新模式作了大会交流。
紫砂是一项古老的非遗。明代初年,朱元璋将贡茶由团茶改为散茶,才有了今天的冲泡茶,制茶方式的变化,使得紫砂在明代中叶迅速崛起,成为最受欢迎的茶具。随着文人士大夫参与设计,紫砂壶的文化品位提高,成为东方文化和东方美学的载体,在明清时期便享誉东西方世界。
近几十年,紫砂壶成为艺术收藏品,身价不菲,同时面临着非遗手工艺品真假难辨的共性问题,一件盖着名家印章、号称大师作品的紫砂壶,很有可能是不知名作者的仿品,甚至是机器制作的。电商渠道兴起后,仿冒品泛滥、价格低廉,线上线下交易渠道割裂且缺乏可信追溯体系,导致交易成本高,纠纷频发。更严峻的是,3D打印技术导致仿制成本骤降,很多创作者不敢发布自己的作品,原因就在于一把紫砂壶从泥料甄选到纹样雕刻都凝聚心血,但被仿冒后却面临维权困境。
数字技术如何为非遗技术保驾护航?能否像为人制作身份证一样,为紫砂壶制作可识别、防假冒的“数字身份证”?卓易文化团队作出了尝试,他们将壶身气孔、泥料颗粒等微观特征扫描成“指纹”,完整记录作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涵盖作者认证、原料溯源、工艺细节、版权登记、拍卖流转及第三方检测报告等核心信息,并将数据上传至区块链,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这些数据如同紫砂壶的DNA,一旦被篡改,链上所有节点都会发出警报。
“过去鉴定一把壶需要找紫砂大师,不同的大师结论还可能不一样,费时费力,现在扫码就能溯源。”卓易文化总经理王吉指着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截至2025 年 3 月,卓易文化已为超过 10 万件紫砂作品赋予数字身份证,覆盖 1000 余位紫砂工艺师及匠人,紫砂行业仿制品投诉率下降,消费者对作品真伪的查询量较 2023年增长超300%,市场信任度显著提升。
“年轻人觉得老手艺‘土’,我们就造个平行宇宙。”王吉告诉记者,只需要扫码进入紫砂元宇宙空间,用户就可以拥有数字身份在虚拟世界内自由移动和交互,跨越时间与历史名人对话,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紫砂文化之旅。在紫砂元宇宙中,用户还能够云体验制作紫砂壶的过程,这把拥有专属印记的紫砂壶可以通过三维建模、区块链等技术送到用户手中。
数字化为传统非遗带来了更多时尚玩法,卓易还尝试与故宫、敦煌、荣宝斋等超级文化IP联动,通过“非遗+潮玩”模式,成功吸引年轻辈主动成为文化传播者。
记者跟随王吉来到了前墅龙窑,窑火映红了窑身上的“龙鳞眼”,窑内柴火噼啪作响。王吉将上一窑烧制的紫砂壶递给记者:“你看,工艺师的指纹在区块链上,比窑灰还难抹去。”拥有数字身份证和数字分身的紫砂,将在传统与数字碰撞中被人们珍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董双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