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构称发现距今13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16:51 2

摘要: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宣布,他们研究出一块出土的木简,上头刻的可能是1300多年前的九九乘法表,反映出中日文化交流深。

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宣布,他们研究出一块出土的木简,上头刻的可能是1300多年前的九九乘法表,反映出中日文化交流深。

这事挺有意思,因为这东西在中国早就传开了,早到春秋战国时候就有人用了。中国人小时候背的“一一得一,二二得四”,其实在中国古代数学里头,历史长着。

日本在飞鸟时代就从中国学了不少东西,包括“九九乘法表”。

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是日本一个专门搞考古的单位,他们在2024年发布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纪要2024》里头提到,这根木简是2001年从奈良县橿原市的藤原京遗址挖出来的。

藤原京是日本飞鸟时代的一个都城,从公元592年到710年,那时候日本正学中国建都城,位置在现在的橿原市和明日香村交界。

木简出土的地方被认为是当时的卫门府,就是守宫城门的官衙,所以推测这个乘法表是官吏用来算出勤天数或者征税的。

木简上字迹模糊,起初研究人员没找出排列规律,就当是古人练字的。后来用红外设备一看,发现右上角写着“九九八十一”,下面可能是“四九三十六”,再下是“六八四十八”。

他们判断这是从9开始,乘数和被乘数都递减,从右往左写,每行5条,每列8条。总共出土了1.28万根木简,很多记着官吏考核,所以这个表很可能就是日常计算用的工具。

日本的发现证明了飞鸟时代数学受中国影响大,因为那时候两国来往频繁,带回去不少知识。

“九九歌”或者说九九乘法表在中国历史更悠久。最早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书《荀子》和《管子》里头就有提到乘法口诀。

考古上,最早的实物是战国楚简,在湖北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九九术》,从“五七三十五”开始,比后来完整版早一个世纪。

那时候乘法表是从大到小倒序的,从“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结束,共36句。

秦统一后,2002年湖南龙山里耶古城一号井挖出秦简,总共3.7万枚,其中3枚完整记录了从“九九八十一”到“二半而一”的口诀,共38句。

“二半而一”意思是2乘1/2等于1,说明秦朝就有分数概念了。最后一句“凡千一百一十三字”是说所有乘积加起来是1113。

秦简是全世界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推翻了不少老说法,把中国用乘法表的历史定在公元前3世纪。

东汉时候更加普及了。

1981年,深圳南头红花园东汉墓出土一块陶砖,表面菱格纹占三分之二,剩下抹平刻着汉隶乘法口诀,从“三九二十七”开始,有点错漏,比如七字开口方向反了,四九没了。

专家猜是刻工在烧砖空隙随手写的,说明那时“九九歌”已经像流行歌一样,张口就来。

岭南地区这么早就有,证明乘法表不光北方用,南方也传开了。汉代乘法表还是倒序,但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算田亩、收成都靠它。

到公元4世纪左右,口诀加了与“一”相关的,扩到45句,就是现在熟知的版本。这算第一次迭代。

北魏时候,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就把九九列为9到14岁小孩必学内容。贾思勰是北魏官员,高阳郡太守,书成于公元533年左右,里面强调小孩学这个是为了算种子量、收获分配农事。

北魏是公元386到534年,贾思勰生在5世纪末,书里记录的口诀还是从大到小的,但已成农学经典,影响后世农业计算。

宋代以后,顺序变了,从小到大,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这样记忆更顺。这算第二次更新,现在学校教的3.0版就是这个。

明清时候,塾生每天晨读都背这个,普及到教育底层。“九九歌”不光是计算工具,还体现了中国十进制优势,早于西方好几百年。

西方13世纪前没这玩意,希腊巴比伦的乘法表复杂,有1700多项还不全,能算大数的人算数学家。13世纪阿拉伯人传过去,才进欧洲大学教材。

这个发现也提醒世人,中日文化交流史长。日本飞鸟时代学中国建都、佛法,还带回数学。遣唐使从唐朝带回去的知识,包括“九九表”,融入他们行政。

藤原京是模仿长安建的,木简用汉字写,证明那时候日本官吏用中国式计算。韩国高丽也从中国学了不少东西,但日本这回公布时没抢功劳,承认是古人用的工具。

“九九歌”在中国起源早,用途广,从战国到秦汉再到魏晋宋,逐步完善。贾思勰的书让它进农学,宋代顺序调整让它更易学。

现在全球都用类似东西,但中国是最早的源头。日本这个木简不过是中日交流的一个小证据,证明文化传播怎么影响邻国。

想想小时候背这个,觉得烦,现在看是老祖宗智慧,算账上面非常省事。

参考资料:

1、日本机构宣布发现距今13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 新浪财经 2024-09-09

2、每天认识一件荆楚国宝丨原来乘法口诀2300多年前就有了! 荆州新闻网 2025-01-04

来源:历史知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