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4日,京东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公告:二季度实现收入3566.6亿元,同比增长22.4%,继一季度后再次刷新了近三年来同比增速的纪录。
这场燃烧了2025年整个夏天的外卖大战,正在迎来首个业绩检验。
8月14日,京东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公告:二季度实现收入3566.6亿元,同比增长22.4%,继一季度后再次刷新了近三年来同比增速的纪录。
但另一边,归母净利润61.78亿元,同比锐减50.8%,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3.7%。
这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恰是京东当下“核心零售稳增长、新业务高投入”的真实写照。
外卖带飞!京东零售"压舱石"更稳了在京东的业绩版图中,核心零售始终是最坚实的“压舱石”。2025年第二季度,京东零售收入达3100.8亿元,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7.9%,增速优于机构预期;同时经营利润率攀升至4.5%,创下京东历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基于国补利好刺激,平台实现了用户粘性、供应链效率与平台生态的三重共振。
用户端的增长是核心动力。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会上透露,二季度京东平台的用户流量、季度活跃用户数(MAU)及购买频次均显著提升,其中PLUS会员与普通用户的同比增速均超50%,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同比增长均超40%,季度活跃用户数更是连续7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
QuestMobile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618”期间,京东APP日活跃用户数(DAU)达2.12亿,同比增长52.1%;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速超100%,用户从“浏览”到“下单”的转化效率大幅提升。
供应链与履约能力的升级则是利润优化的关键。京东零售的经营利润率连续多个季度提升,得益于其在仓储、配送端、客户服务及支付处理开支的持续投入——2025年Q2履约开支221亿元,同比增长28.6%,但履约开支占比仅从5.9%微增至6.2%,“降本增效”的本质是“用技术换效率”。
例如,京东通过智能仓储系统缩短了商品从入库到发货的时间,通过动态路由规划降低了配送成本,这些“隐性投入”最终转化为用户端的“次日达”“当日达”体验,进而反哺订单量与复购率。财报显示,上半年平台持续优化履约能力并加大人力投入以提升用户体验。
最重要的是,在京东零售大生态中,外卖新业务为零售业务带来强大的协同效应和乘数效应。例如,外卖等新业务的快速起量带动了整体用户流动,许多原本只使用外卖的用户,开始在京东APP浏览3C、家电等核心品类,“外卖用户向零售业务的转化率明显提升”。
这种“流量反哺”效应,让零售业务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韧性。
另外,国补是重点布局家电零售市场的京东平台必谈的一点。二季度其带电品类收入同增23.4%至1790亿元,增速较上一季的17.1%进一步提升,反映出以旧换新行动的有效贡献;2Q25日用百货收入同增16.4%至1034亿元,增速延续环比提升趋势,商超品类连续6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
最终在国补带动下京东零售业务实现明显的经营效率改善和超预期收入增长。
199%增长VS -107%利润率:京东果然跌了零售是京东的“防御阵地”,外卖与即时零售则是其“进攻矛头”。
自2月上线以来,京东外卖以“狂飙”姿态闯入赛道:二季度业务收入由去年同期的46亿元暴涨199%至139亿元;覆盖350个城市,引入超150万家品质商家,618期间外卖业务日单量更是突破2500万单,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15万人。
爆发生长的背后少不了一些必然的成长代价。二季度新业务(含外卖、折扣超市等)经营亏损148亿元,运营利润率低至-107%。
在饿了么、美团外卖的夹击中,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京东大笔以持续砸钱进去。摩根士丹利等机构估算,京东外卖Q2单均亏损约6-12元,按2500万日单量计算,日亏损最高达1.5亿元。
这与京东的“补贴换增长”策略直接相关——4月推出的“百亿补贴”最高减20元,PLUS用户额外享“满25减20”券,虽快速拉动订单,但也推高了营销费用。
细究成本变动来看,京东2025年第二季度费用为57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4亿元增长62%,增速明显快于同期收入增速。
上半年京东营销开支较上年同期的119亿元增长127.6%;营销开支占收入比列从2024年同期的4.1%大幅增至7.6%,2024年第二季度为,新业务推广活动支出的增加便是主要原因。
再加上大增了25.7%的研发开支(53亿元)、增长了53.2%的一般及行政开支(33亿元),第二季度京东整体运营亏损了9亿元,经营利润率更是从去年同期的3.6%转负至-0.2%。
整体由于由于对新业务的战略投入增加导致,第二季度其经调整运营利润为从去年同期的116亿元大幅夭折至9亿元;对应经调整经营利润率从4%降至0.3%。
好在得益于零售经营利润率的支撑,其整体经营利润表现还算稳健,从2024年同期的101亿元扩张至139亿元。
外卖大战明显拖累利润。此外,监管加严也带来了一定不确定行。7月,京东外卖因“0元购”等非理性营销被多次约谈,随后发布《共建健康生态》声明,缩减补贴并转向服务与技术投入。策略调整后,日订单量维持在2000万单左右,亏损有所收窄,但也意味着“以补贴换增长”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
资本市场虽然早有预料,业绩发布前后京东集团美港股(JD.US;09618.HK)股价还是出现明显的负反馈。8月15日开盘,京东集团港股跳空低开,跌超3%。
事实上,按照市场预期,此次参加外卖大战的三大巨头,阿里、京东、美团都将在外卖业务上承受一定盈利压力。早在7月中旬,高盛在研报中指出,外卖与即时零售领域竞争超预期,该行下调阿里巴巴(2025-2027年盈利预测下调1%-10%)和京东的盈利预期。
后续这些预期预计将随着企业财报的逐步到来一一验证。
对此,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业绩会上强调,会持续释放外卖和核心零售业务之间的协同潜力,为整个集团长期健康增长提供动力。他表示“长期来看,我们做外卖业务不是追求一、两个月的成绩,而是希望能够长期做5年、10年、20年,所以我们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烧钱不止!要破长周期增长天花板用更宽广的视角范围来看,外卖业务的战略价值并不止于短期规模。
许冉强调,外卖与零售的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外卖业务为京东带来了增量用户与流量,其中向核心电商品类的转化率显著提升,且三季度将上线“交叉购买”工具。
京东集团CFO单甦也直言,新业务投入的核心是为京东突破增长瓶颈,开拓更大增长空间——与零售生态的协同潜力、用户增长的长期价值,使其成为一场长期战略选择。
面对外卖业务的亏损与行业竞争,京东的应对策略不再只是用价格抢市场,而是尽力依托“零售+即时”的生态协同,构建更可持续的增长体系。
其一,线下业态创新,夯实“最后一公里”网络。7月,京东首家自营外卖门店“七鲜小厨”在北京开业,主打“外卖+自提”模式,商品单价10-30元,据悉首周日均订单超1000单,复购率高于行业220%;
同时推出“菜品合伙人”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0亿元扶持1000道招牌菜,建设1万家七鲜小厨,并斥资百亿打造新型供应链。这一自营模式虽推高成本,但通过标准化运营与供应链整合,有望提升外卖业务的盈利能力。
其二,全渠道零售扩张,打通线上线下场景。除外卖外,京东的线下布局已覆盖折扣超市、3C数码、养车、奥莱等多业态:8月计划在宿迁、涿州开设5家“全品类、大面积”折扣超市;3C数码门店突破3000家,MALL达24家,养车门店超2500家,其中80%城市门店盈利。
这些线下场景在贡献增量收入的同时,通过“线上下单+线下自提/配送”的融合,提升用户全场景消费体验。
其三,国际化布局,拓展增长新空间。7月,京东宣布拟以22亿欧元收购欧洲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旗下拥有MediaMarkt、Saturn两大品牌,覆盖12国超1000家门店)。
与单纯跨境购不同,京东更看重Ceconomy的本地供应链与前置仓网络价值。这些门店可改造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支撑欧洲市场的“小时达”服务。尽管交易尚需审批,但这一动作释放了京东“全球供应链+本地化运营”的野心。
此外此举也被看作是京东继续强化全球品类丰富度、供应链能力的一环。早在7月京东曾宣布启动“百亿千品新增长计划”,计划三年内通过跨境模式引入1000个海外新品牌,并助力其实现累计100亿元的销售增长。
京东的长期战略核心是“生态协同”——通过外卖、线下业态、国际化等业务,与零售基本盘形成用户、履约、供应链的资源共享,最终从“流量驱动”转向“生态驱动”,构建更可持续的增长壁垒。
不破不立,京东外卖的投入期大概率还将继续,这场外卖大战远未到结束之时!
来源:小岳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