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涛声里的英雄丰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20:40 2

摘要:北江的流水在秋日里泛着粼粼波光,80年的光阴未曾磨去河床里深藏的弹壳锈迹。当晨雾漫过清远飞来峡的峭壁,那些被岁月风化的战壕轮廓依然清晰,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军民们在岩洞里传递情报时的低语。

“他牺牲时才28岁,留下这三封信,我读了一辈子。”张婆婆颤抖着展开泛黄的信纸,上面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但“为了国家安宁,虽死犹荣”这句话依然清晰可辨。

在清远市清城区的一间普通民居里,85岁的张婆婆珍藏着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她丈夫——抗日战士刘德胜的军功章和家信。

北江的流水在秋日里泛着粼粼波光,80年的光阴未曾磨去河床里深藏的弹壳锈迹。当晨雾漫过清远飞来峡的峭壁,那些被岁月风化的战壕轮廓依然清晰,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军民们在岩洞里传递情报时的低语。

烽火连粤北:北江两岸的浴血抗争

1938年深秋,日军铁蹄踏入珠三角的消息顺着北江逆流而上,在广东清远城乡激起惊涛骇浪。彼时的清远县城商户云集,码头边停泊的商船绵延数里,却在警报声中瞬间陷入慌乱。时任清远县民众抗日自卫团团长的陈可钰将军站在飞霞山上,望着江面仓皇逃难的民船,将手中的望远镜重重砸在岩石上。

清新区龙颈镇的村落,现已耄耋之年的李伯至今记得祖父李锦全珍藏的那面残破铜锣。老人颤巍巍展开泛黄的家族相册,其中一张黑白照片里,二十多个衣衫褴褛的青年扛着锄头站在山洞口,每个人胸前都别着用红布剪成的五角星。这便是清远最早的民间抗日武装——北江自卫队的雏形,他们用锄头铁锹在北江沿岸构筑起第一道防线。

1941年春,日军沿北江支流滨江进犯清新鱼坝,企图夺取当地的粮仓。时任鱼坝乡乡长的罗少杰带领乡勇与日军展开巷战,弹药耗尽后,他抱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冲进日军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当地百姓将他牺牲的那条小巷命名为“少杰巷”,巷口那棵老榕树至今枝繁叶茂,树干上还能看见当年弹痕的印记。这场保卫战中,鱼坝乡男女老少齐上阵,年过七旬的老人都拿起扁担参与战斗,让日军在鱼坝停滞了整整七天,为后方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粤军被改编为6个军北上抗日。(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英德市九龙镇的岩洞里,至今保留着当年中共北江特委的秘密电台遗址。1942年,特委书记黄松坚在此建立地下交通站,通过北江水路传递情报。当地村民赖七嫂为保护电台安全,曾将发报机藏在婴儿的襁褓中,在日军搜查时用母乳喂养掩护,成功躲过搜查。平凡的船夫、渔民、樵夫,在民族危亡之际是英勇的战士,用智慧和勇气编织起抵御外敌的天罗地网。

青山埋忠骨:清远儿女的英雄丰碑

阳山秤架瑶族乡的盘王古庙旁,矗立着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1945年春,粤北支队在此与日军展开激战,23名瑶族战士为掩护主力撤退,坚守在海拔1300米的风门坳阵地,直至全部壮烈牺牲。当地瑶胞冒着生命危险收敛烈士遗体,将他们合葬在古庙旁,每年清明都用米酒和腊肉祭奠。瑶族老人唐阿公回忆说:“父亲说这些战士是为我们瑶家人打仗,就算拼了命也要护着他们”。

连州市东陂镇的腊味老街,有一间挂着“抗战记忆馆”牌匾的老店铺,店主黄氏家族三代人守护着一件珍贵文物——一面绣着“还我河山”的锦旗。1939年,黄氏先祖黄锡光组织镇上的腊味商帮,将义卖所得全部捐给抗日部队,部队指挥官亲手将这面锦旗赠予商帮。

南京保卫战中,粤军第159师奋死抵抗日军。(图片由作者提供)

清远市区的中山公园里,那尊手持步枪的抗日战士雕像目光如炬,底座上镌刻着一组数据:整个抗战期间,清远地区共有1230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2800多人壮烈牺牲,涌现出像赖德林、陈清等著名战斗英雄。赖德林是清城区石角镇人,1944年在韶关保卫战中,他孤身一人炸毁日军坦克。陈清是佛冈县高岗镇的女游击队员,她乔装成农妇深入日军营地,获取了重要情报,在后续战斗中牺牲,年仅21岁。

在清新区太平镇,有一个延续了70多年的传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镇上的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徒步前往当地的抗战烈士陵园,沿途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13岁的初中生小林在日记中写道:“当我抚摸着烈士墓碑上模糊的名字,突然明白课本里说的‘民族精神’不是空洞的词语,它是由这些具体的生命和牺牲组成的。”

涛声永不息:代代相传的爱国使命

如今,张婆婆的孙子刘阳是一名消防员,每次出警前都会看一眼这些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上,一位抗战老兵的发言让人动容:“我今年98岁了,亲眼看着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看到年轻人努力工作、报效国家,觉得我们的牺牲值了。”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北江抗战史”选修课,退休历史教师黄志强每周都会来给学生们上课。他用自己收藏的300多件抗战文物,结合亲身走访收集的口述历史,为学生们还原真实的抗战场景。“有个学生课后对我说,以前觉得抗战历史离自己很遥远,听完课才知道,原来我们学校的操场下面,当年就是抗日自卫队的训练场。”黄老师看到年轻人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看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80年过去了,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清远儿女早已化作青山,融入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

作者:黄旭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来源:金融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