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娇艳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初中英语教师,任教于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
原创:新网师
本期编辑:张翠琴
方娇艳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初中英语教师,任教于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
2025年8月6日-8月11日,我参加了新网师在山西太原的共读,共同探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借助经典,烛照实践,也形成了对教育生活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最后一篇记录,聚焦话题:讲座之后真正的学习,是理出来,写出来,做出来。
8月12日,当我踏上返回上海的火车时,这次太原共读之行,终究落下了帷幕。
看到朋友圈里一张张照片笑颜如花、一个个身影背上行囊、分道扬镳,一字一句感怀不舍。
心中不禁回想起五天来,郝老师带着大家共读碰撞的一幕幕,回想起泪洒会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回想起小龙哥在闭幕辞中的那句告别:离别,是把书合上,把笔盖好,装进行李箱,掏出车票来确认返程的时间。
是的,共读结束了,我的行李,装着写满了批注的书,和满满的感动。
但,合影会褪色,笔记会泛黄,唯有内化的思想能穿越时光。
01
除了感动,还有什么?
张飞老师在群中提醒,共读结束了,但读懂杜威、领会杜威、实践杜威,才真正开始。
是啊,共读结束,除了感动,留给我们的,还有什么?
是合上书,发了朋友圈,翻看照片,流下感怀的泪水吗?
是合上书,回到原来的生活,让时间像灰尘,慢慢遮盖了当时的美好吗?
还是合上书,捕捉杜威的洞见,像播撒种子,让它生长在自己的教室和课堂上?
在共读中,有的老师见到了家人。他们视学友为远在千里的亲人,热切相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如好友翟小洁,珍惜和每位伙伴合影,因为她将开启全新的职业旅程。
有的老师见到了高人。在聆听郝老师导读和学友的交流中,走进了杜威深邃的教育哲学,拨云见雾,重塑了对教育的认知。
如马爱国校长,克服紧张的预算困难,千里迢迢地赶赴学习,认真记录,收集资料,只为了带回给学校的年轻教师,传播知识的火种。
更多的老师,是为了未来的成长赋能。
他们渴望在穿越经典的旅程中,找到理解教育的新钥匙,渴望推开教育现实中,重重的难题大门。
为此他们字字啃读,细细领会,灯下枯坐,叩问经典。
感动是学习的开始,但停留于此,它也是成长的终点。
02
学习是“吃药”,还是“吃饭”?
当澎湃的心渐渐平静,安坐在夜间奔驰的火车上,我不禁自问:
学习究竟是吃药,还是吃饭?
把学习当吃药,可以医治封闭和无知,走出一间教室、一个学校的狭窄视野与认知局限,而在亲近高人和经典中,汲取智慧;
也可医治麻痹和倦怠,撕下因忍受和无奈而日渐坚硬的外壳,重新唤起对教育的初心。
有多少老师,奔波于共读、讲座、训练营、工作坊,如病患渴求神医良药,只为在温水煮青蛙的困局中自我拯救?
可一旦结束,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吃药”般的学习,医治了一时的虚弱,能否强健“体质”?
更多时候,共读现场,热血沸腾,活动结束,一动不动。
“吃药”般学习,养成对学习形式的依赖,却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只有当把学习当做吃饭般的日常时,读书才能成为一种营养需要,学习则是成长的需要。
不是共读时才读,而是时时可读;不是共读才叫学习,而是问题皆学问。
读书不再是正襟危坐的仪式,而是以好奇和探索为养分的粮食。
学习不再是寻求安慰的手段,而是解决问题、化解困难的途径。
培训的热泪会风干,而日常思考的涓流才能汇成专业江河。
03
共读后:理出来,写出来,做出来
既然学习如“吃饭”,那么共读以后,饭还要吃,每天都要吃,甚至还可以自己做饭吃。
怎么做?
“吃好菜”——把书里的观点理出来。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尽管是经典,但并不好读。对于复杂的经典书籍,及时的回顾有助于提纯,极有必要。
共读结束,不妨再翻翻笔记,尝试条理化地回顾杜威的理念观点:比如,关于“教育无目的”,他说了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说?
他是怎么说的?
如果有难度,还可以借鉴同伴学友(如郭筠筠、郑平芳、李艳娥、朱娟、殷德静等老师)的读书打卡,看看他们是怎么梳理的?
也可以上网搜索和补充对杜威的解读,以及他的其它著作,丰富对杜威的教育哲学的理解。
读后梳理,仿佛又一次吃到了精心烹饪的好菜,令人回味无穷。
“写菜谱”——把读后的收获写出来。
学习最大的意义,不是学了什么,而是学到了什么。前者是知识,后者才是可转化的价值。
在共读杜威著作的过程中,哪些观点触动了你?启发了你?
它们如何帮助你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你自己?
当你读到了一些辛辣批判:写的不就是我吗?
当你读到了一些尖锐的质疑:我习以为常的做法,原来才是学生问题的根源!
记录那些击中你、触动你、动摇你、质疑你、启发你、唤醒你的观点。
写下它们是如何与你的教育教学隔空相映,让你醍醐灌顶,或让你羞愧难当?
而最关键的跨越,是“做好菜”——把启发的理念做出来。
杜威说,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如果共读、学习不能改造经验,就会沦为浅学习、伪学习。
而经验的改造,意味着什么?
对于学员老师,是能否反思并改进自己根深蒂固的错误行为(比如重新理解如何倾听和对话)。
对于讲师,是能否反思并调整合适的节奏、进度和互动方式(比如调和预期进度和实际内容的矛盾)。
对于主办方,是能否反思并优化组织流程的低效和错漏(比如优化闭幕式的呈现方式)。
真正难的,不是理解杜威,而是活出杜威:
读懂了教育即生长,当你再面对那个冥顽不化的孩子,会不会多一些耐心和体谅,而不是一味苛责?
读懂了经验需要反思,当你在课堂上,会不会设法让孩子去挖掘学习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反复灌输?
读懂了教育是创造共同经验,当你在教室里,会不会创造条件,和孩子们创造班级的共同生活,而不是一味诉诸管理?
读懂了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当你遭遇课堂和班级棘手问题,会不会一步步分析、假设,用扎实的行动验证和破解问题,而不是依赖情绪化反应?
理观点是消华,写收获是反刍,唯有做实践才是专业成长真正的营养转化。
此刻,火车正一路飞奔,车厢里响起此起彼伏的阵阵鼾声。
我不禁想起那些挥手再见的学友,此时是否也早已坠入梦乡?
火车终将到站,但经典点燃的思想却仍在燃烧。
共读真正的价值,或许并不是五天来的泪与笑,而是未来课堂和教室里的行与思。
那就合上书,推开教室的门:用理出的观点松土,用写下的反思浇灌,用做出的实践破土。
教育的森林,永远生长在行动者的脚下。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