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CBA 新赛季推出的 "潜力赛" 规则引发广泛讨论,这项在常规赛结束后额外进行的 10 分组附加赛,被官方定义为 "给年轻球员更多实战机会" 的创新尝试。然而从 U23 足球政策的前车之鉴到篮球评论员的尖锐批评,这项被戏称为 "第五节" 的特殊赛
2025 年 CBA 新赛季推出的 "潜力赛" 规则引发广泛讨论,这项在常规赛结束后额外进行的 10 分组附加赛,被官方定义为 "给年轻球员更多实战机会" 的创新尝试。然而从 U23 足球政策的前车之鉴到篮球评论员的尖锐批评,这项被戏称为 "第五节" 的特殊赛制,正站在联赛商业化与竞技规律的十字路口。当我们剥离争议的表象,需要理性审视:这种创新究竟是年轻球员成长的助推器,还是违背篮球发展规律的权宜之计?
根据联赛官方公布的规则,潜力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各 5 分钟,总时长 10 分钟的特殊赛段。参赛球员严格限定为非首发国内球员,人数控制在 5 至 9 人之间,外援与主力球员不得参与。这项规则诞生的直接背景,是新赛季将每节比赛从 12 分钟缩短至 10 分钟后,替补球员常规出场时间被进一步压缩的现实困境。
联赛官方在政策解读中强调,潜力赛旨在解决年轻球员 "上场难" 的结构性矛盾。参考资料显示,过去 CBA 联赛中约 60% 的替补球员场均出场时间不足 5 分钟,部分边缘球员甚至整赛季未能获得正式比赛机会。潜力赛的另一重功能在于当球队积分相同时,其结果将作为排名依据,这被视为避免球队 "走过场" 的制度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创新与中超联赛曾经推行的 U23 政策形成有趣对照。2017 年中超要求每场比赛至少派上 1 名 U23 球员,结果出现 "开场即换下" 的荒诞场景,最终因违背竞技规律而不了了之。如今 CBA 选择另辟蹊径,试图在不干扰正赛的前提下开辟第二战场,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实施效果仍需时间检验。
在支持者看来,潜力赛为年轻球员提供的实战平台具有不可替代性。媒体人麦穗丰在分析中指出:"就像杨瀚森在 NBA 发展联盟的经历,能打比赛总比整天训练要强。" 这种观点得到部分青年队教练的认同,某俱乐部青训总监表示:"10 分钟高强度比赛获得的经验,可能胜过一周的训练课。"
从竞技层面看,潜力赛创造了三个关键价值。首先是战术理解的深化,年轻球员在真实比赛环境中执行挡拆、防守轮转等战术,这种学习效果远非训练所能比拟。其次是心理抗压能力的锤炼,即使是无关正赛结果的附加赛,面对现场观众和转播镜头,仍能培养球员的比赛专注力。最后是角色定位的清晰化,边缘球员通过持续出场,更容易找到自身技术特点与球队需求的契合点。
某些案例印证了这种可能性。上赛季某球队的年轻后卫在垃圾时间获得场均 3 分钟出场机会,投篮命中率仅 31%;而在季前潜力赛测试中,他获得稳定出场时间后,三分球命中率提升至 42%,并成功进入常规轮换阵容。这种进步轨迹让部分教练相信,只要给予足够机会,潜力赛能够成为年轻球员的 "伯乐"。
批评声音则直指潜力赛设计中的结构性缺陷。《东方体育日报》记者薛思佳尖锐质疑:"8 分钟能练什么?战术磨合需要时间,10 分钟连完整攻防回合都打不了几个。" 这种观点得到数据支持 ——NBA 发展联盟单场 48 分钟,夏季联赛也有 40 分钟,CBA 潜力赛的时长仅为常规比赛的 1/4。
比赛质量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双方均由替补球员组成,导致 "菜鸟互啄" 的尴尬局面。某球队助理教练透露:"这种级别的对抗,反而可能固化错误动作,年轻球员需要的是和高水平对手过招。" 参考资料显示,过去五年 CBA 选秀前六名中,近四成球员没打完新秀合同,这从侧面反映出低水平比赛对球员成长的有限价值。
更现实的隐忧在于伤病风险。部分球队第六人需要在常规赛后继续参加潜力赛,导致出场时间不降反增。某俱乐部队医指出:"10 分钟高强度比赛的疲劳累积效应,相当于常规训练量的 3 倍,这对球员身体管理构成挑战。" 客场球队还面临额外的资金消耗,按照规定需携带至少 14 名球员应对潜力赛,这对中小俱乐部构成新的经济压力。
要平衡潜力赛的利弊,或许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进行精细化调整。有业内人士建议借鉴 NBA 发展联盟经验,将潜力赛时长延长至 20 分钟,分为两节完整比赛,这样才能实现战术演练和体能分配的实战价值。同时可引入 "弹性出场" 机制,允许每队在潜力赛中使用 1 名主力球员带领年轻球员,既保证比赛质量,又能发挥传帮带作用。
建立科学的赛事评估体系至关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 "走过场" 现象,可构建潜力赛专属数据追踪系统,将年轻球员的表现纳入联赛技术统计数据库,并与未来选秀资格、转会评级挂钩。某体育管理学者提出:"应该设立独立的潜力赛评估委员会,定期分析球员成长曲线,避免政策执行流于形式化。"
构建一体化青训生态是根本出路。参考资料中球迷的建议值得重视:"与其搞 10 分钟潜力赛,不如把青年联赛办好。"CBA 目前缺乏类似 NBA 发展联盟的次级联赛体系,导致年轻球员上升通道狭窄。构建覆盖 U17、U19 的完整赛事体系,完善 "青年队 - 发展联盟 - CBA" 三级晋升机制,或许比临时增设的潜力赛更具长远价值。
站在联赛发展的维度,潜力赛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篮球需要在制度创新中寻找突破,这种尝试本身好过墨守成规。正如篮球评论员苏群所言:"改革总会有阵痛,但不能因为怕犯错就停止尝试。" 从实施效果看,如果能避免重蹈 U23 政策的覆辙,潜力赛完全可能进化为 CBA 的 "人才孵化器"。
未来的优化方向值得期待。可以考虑将潜力赛从正赛附属品转变为独立赛事,安排在主客场系列赛的中间日进行,既保证球员体能恢复,又能形成完整的赛事周期。在商业开发上,可针对潜力赛打造 "未来之星"IP,吸引关注年轻球员成长的特定受众群体。
归根结底,年轻球员的成长遵循篮球运动的本质规律。无论是 10 分钟的潜力赛还是 48 分钟的发展联盟比赛,真正起作用的是比赛强度、战术质量和教练指导。CBA 联盟需要在商业利益与竞技规律间找到平衡点,让潜力赛真正回归 "培养人才" 的初心,而不是沦为赞助商的广告时段或联赛的政绩工程。
当我们看到杨瀚森在 NBA 夏季联赛的成长轨迹,当我们回忆起中超放弃 U23 政策后年轻球员的自然涌现,或许能得到启示:篮球人才的培养需要沃土而非盆景。潜力赛这把双刃剑,最终会成为年轻球员的成长阶梯还是绊脚石,取决于联赛管理者能否以开放心态持续优化,在试错中找到符合中国篮球发展规律的正确路径。
来源:小强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