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步,走对了!中美两国的太空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1:40 1

摘要:美国谷歌、英伟达、马斯克全都扎堆上天,不是要搞卫星扩容、就是建太空AI中心,乍一看动作不少,但你若真掰扯细节,会发现这就是“着急”。

要不是美方这段时间突然“群体性亢奋”,恐怕绝大多数人还意识不到太空算力这事儿,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头。

美国谷歌、英伟达、马斯克全都扎堆上天,不是要搞卫星扩容、就是建太空AI中心,乍一看动作不少,但你若真掰扯细节,会发现这就是“着急”。

而底层的逻辑其实只因为中国这边,实打实地把“算力中心”已经搬上了天,并且开始商用了,这不是吹牛,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把赛道变成现实。

就在2025年5月14日中国在酒泉发射了首批12颗计算卫星,正式开启了“太空算力”新时代。这12颗卫星,不是啥试验品,而是我国“三体计算星座”的第一批核心成员,隶属于“星算计划”。

就是我们在构建世界上第一个天基超级算力网络,不靠地面数据中心,也不搞光污染式的大型服务器群,而是用卫星多点组网、协同运算,直接在太空执行AI任务。

这12颗星,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 TOPS,整体算力能力已经达到了5 POPS(每秒5000万亿次运算),年底计划部署超50颗2030年前干到1000颗,不客气地说当别人还在论证阶段,我们已经在实际收益了。

而谁在背后推动这件事?

一个是“国星宇航”,它是全链条的智能卫星平台制造者,是“身体”的缔造者。

另一个是“制浆实验室”,这个单位很神秘,它专注的是星载智能操作系统“天机OS”、太空AI模型、大脑级的星载计算机等“灵魂”部分。身体+大脑强强联手,一个太空数据中心的闭环就此形成。

你可能会问为啥“太空算力”突然成了香饽饽?

第一,能源效率。AI算力要电,太空有电。地面上搞AI训练中心,三大痛点:耗电如虎、空间有限、环保压力山大。而太空呢?没有大气层遮挡,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是地面的5倍以上,几乎可以实现24小时稳定发电。这是从根源上解决“算力焦虑”。

第二,散热优势。地面数据中心冷却难,水冷也好、风冷也罢,每用一度电,要再花0.5度电来冷却。太空零下270℃的真空环境,天然的超级冷库,无需额外散热设备,直接靠热辐射解决,大大降低能耗和运维成本。

第三,响应速度。传统逻辑是“天感地算”,也就是卫星采集的数据要先发回来地面再处理。这中间光是传输就得花上几个小时。

而“太空算力”模式一旦成型,就是“在轨思考”,卫星直接处理,再把分析结果下传,响应速度从“小时级”提升到“秒级”,甚至比地面光纤还要快。传输延迟低至28毫秒,AI训练、灾害响应、远程操控,直接重构了整个数据处理模式。

那再看看美国这边的进度。

11月初英伟达和谷歌把带有H100芯片的大模型发上去了,目标听起来很美,试验太空芯片部署的可行性,但这只是“技术验证”。

谷歌那边鼓吹“太阳捕手计划”,要建一个由81枚TPU芯片构成的太空算力集群,问题是第一颗原型卫星得等到2027年发射,整个项目离实际部署还有不下两年半

马斯克也不甘落后,宣布扩展星链V3卫星计划,目标是构建100吉瓦太空供电能量池,打造星链支持下的空间数据中心,但保守估计也得再拖个四五年起

那边还在比谁图纸画得炫、谁PPT做得潮,我们这边已经有上市公司直接付费上线使用。有实际案例显示利用太空算力处理原本需要3小时的数据体量,现在几分钟就搞定,还能节省90%的带宽费用

这局面就是中国已经上桌吃饭了,美国才刚刚起锅烧水,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别忽视。

为什么这场竞争会有如此显著的分野?

根子在模式不同,中国是“国家战略意志+科研联动+产业赋能”的组合拳,一锤接一锤,朝着资源集中、协同推进的方向走。

美国依旧是资本驱动、企业为王。看似繁荣,其实是“诸侯混战”。英伟达搞一套,谷歌演一套,SpaceX想试图主导一个,彼此之间协同机制并不存在,路线分裂,资源重复。

这就像在修高速公路,我们是全省调度同步打通,人家是各自修村道,术业专攻但缺乏统一。

不光如此,这还折射出中美在科技竞争中的一场深层结构性转变,技术权力的坐标轴正在朝着轨道空间迁移

AI发展已经进入别人用了,你得跟着用;别人先一步部署,你就得追着跑的时代。中国这一次没再做追随者,第一次在基础科技架构上实现了“抢跑”。天基算力不是简单延伸地面的数据中心问题,它是重建信息传输、处理、决策方式的新范式。

未来的不止是“算”,而是谁在太空里控数据,谁就掌握全球科技节奏

当然要冷静,太空算力不是万能,它也面临几大挑战:卫星造价、轨道资源协调、轨道垃圾控制、网络安全防护等等。这条路不见得好走,但谁先走,谁就先定规则。

我们今天拥有的叫“战略窗口期”,而这窗口是打开AI未来、科技话语权、全球信息网络构建的最关键一扇门。

从北斗、嫦娥、天和,到今天的三体星座,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国家投入,而如今终于看到了体系化红利的显现。

美国媒体焦虑的不是表面上的“技术落后”,他们深知一旦轨道系被中国抢先布局完毕,在AI主战场上,他们不仅会变成“后来者”,甚至可能要接受被动拥抱“中国式标准”的新现实。

现在的局面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中国在打“集群协同+体系先发”的太空算力牌;美国还沉浸在“技术单点+商业验证”的旧轨道上。

而真正的AI军备赛场正在从地球转战太空,赢一次布局,可能就决定输赢整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张晓健康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