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乎万亿美元的判决正在美国酝酿,最高法院对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的裁决,不仅牵动着美国企业的命运,更折射出全球贸易秩序的深层震荡。这围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的法律之争,本质是总统行政权与国会立法权的博弈,而最终买单或受益的,却是无数在美国本土打拼
关乎万亿美元的判决正在美国酝酿,最高法院对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的裁决,不仅牵动着美国企业的命运,更折射出全球贸易秩序的深层震荡。这围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的法律之争,本质是总统行政权与国会立法权的博弈,而最终买单或受益的,却是无数在美国本土打拼的中小企业。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经营一家小店,本想着靠着勤劳致富。结果,突然有一天,政府告诉你,除了原本的租金、水电费,还要额外收你一笔“特殊税”,而且这笔税还不低。这大概就是过去一年,美国无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拿纽约一家叫DeerStags的家族企业来说,其CEO穆斯卡特只是随手拿出一份报关单,就能把其中的“血泪史”讲得明明白白:原本的6%关税,已经够让人心疼了,结果又凭空多出20%的“芬太尼关税”和10%的“对等关税”。
听听这名字,就知道它们来得有多么“政治正确”,但落到企业头上,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本。今年4月新政实施以来,他的公司为此多交了100多万美元,这笔钱,对任何中小企业来说,都意味着现金流的巨大压力,可能原本是用于扩大生产、招聘新人的活钱,现在却生生被抽走了。
加州的Greenbar Distillery,一家做鸡尾酒的酿酒厂,同样面临着无力反抗的局面。5万多美元的额外关税,直接吞掉了公司10%的利润。联合创始人霍斯罗维安说得很无奈:“批发商不接受涨价,我们又不能自己亏本,只能指望2026年实现自动化生产,来稍微抵消一些损失。”这并非唯一例子。
据一个叫“我们支付关税”的联盟统计,光是今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就修改了40多次!你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下,企业哪里还有心思去创新、去招聘?700多家小企业忍无可忍,联合向最高法院抗议,他们说得没错:“这样下去,我们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关税并非孤立的成本,它会像涟漪一样扩散。美国消费者技术协会和商会的测算显示,这些关税已经导致2230亿美元的美国出口受阻,甚至有14.1万个工作岗位面临流失的风险。想想堪萨斯州那个被迫关门的家具店老板吧,他的90%货源都来自进口,美国本土根本没有替代品。
当关税让进货成本变得天文数字,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关门。小企业,本该是美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如今却成了贸易政策波动中最脆弱的群体。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当政策制定者高举“保护主义”大旗时,是否真正考虑到了这些底层经济细胞的生存问题?
随着最高法院口头辩论的结束,退款问题被提上桌面,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希望,一面是担忧。多数大法官对关税合法性提出质疑,让企业看到了“回血”的希望。美国财长贝森特甚至警告,如果裁决拖到明年夏天,退款金额可能高达7500亿至1万亿美元。但法律专家杜明透露,判决很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出炉,不会让企业悬心太久。
然而,退款真能顺利进行吗?对此,各方观点截然不同。大法官巴雷特担心流程过于复杂,可能导致“混乱”。但企业主和报关行的视角却截然不同。DeerStags的穆斯卡特展示的报关单,清晰地标注了每种关税的税率、类型和适用法律。
他认为,既然海关能逐项征收,按理说也能逐项退还。毕竟,美国国税局有一套成熟的多缴退税机制。报关行运营总监穆林斯也提到,2018年普惠制关税的自动退款流程就非常顺畅,而这次的IEEPA关税申报更为细致,理论上退款会更快。
然而,理论归理论,现实往往更为骨感。真正的麻烦,可能出在执行层面。一方面,美国海关早已人手不足,还要应对301、232条款等各种关税政策,如果再增加一个庞大的退款申报系统,恐怕会让人力资源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如果最高法院的裁决是“部分合法、部分非法”,那情况将变得异常复杂。
贸易律师阿德图图举了个例子:有些货物包含数千种产品,部分受IEEPA约束,部分不受,再加上关税税率频繁变更,要理清这些账目,无异于大海捞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让企业担忧的是政府的态度。Greenbar Distillery的霍斯罗维安直言不讳:“本届政府在关税问题上‘花样百出’,我最担心的不是流程麻烦,而是一分钱都拿不到。”这种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才是最深层次的危机。
这万亿美元的关税迷局,其影响远不止于退款本身,它更像是一次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深度体检”,并向全球贸易体系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从法律层面看,这次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最高法院首次对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的核心经济政策合法性作出裁定,它将直接界定总统能否仅仅凭借IEEPA就绕开国会征收关税,从而清晰划定行政权的边界。此前,2022年最高法院曾以“重大议题原则”限制了拜登政府的权力,如今这一原则是否适用于关税政策,将成为法理界关注的焦点。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未来美国总统在贸易政策上的自由裁量权。
从经济层面讲,这笔巨大的退款会给美国联邦财政带来沉重压力。截至2025年9月,政府已从关税中获得了近1950亿美元的收入,如果这笔钱要吐出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企业来说,这笔钱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回流,更关乎信心的重建。杜明教授指出,除了本金,企业还可能争取利息补偿,甚至就关税造成的损失提起诉讼,后续的法律纠纷可能持续数年。
在全球贸易格局中,这判决更具有风向标意义。特朗普政府的单边关税政策,已经引发了包括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报复性措施,使得全球贸易关系紧张。如果最高法院裁定这些关税非法,或许能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并调整其贸易谈判策略。
反之,如果维持合法性,则可能进一步刺激其他国家对美国单边贸易政策的警惕和反制。对于那些深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企业来说,无论结果如何,政策稳定性的缺失,都是最大的风险。毕竟,没有一家企业,能在“每90天就变一次规则”的环境中安心发展,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侵蚀着全球商业的信心。
万亿美元的退款迷局,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小企业的挣扎,政府的财政困境,以及法律边界的持续争议。无论最高法院的判决最终走向何方,有一点已经清晰无误:贸易政策的制定,绝不能脱离现实基础,更不能忽视无数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一意孤行、反复无常的政策,最终只会损害本国经济的活力,并在全球范围内播下不信任的种子。这不仅是对美国的警示,更是对所有国家的提醒:在全球化时代,稳定、可预测、公平的贸易规则,才是经济繁荣的基石。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