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三天后,中国绿化基金会甩出一张30万的到账回单:内蒙古阿拉善,5000棵梭梭树,连号捐赠票据,落款只有两个字——龚俊。
“龚俊还在用2019年的碎屏手机。
”
这条热搜刚蹦出来,评论区一水儿“明星装穷”“卖人设”。
可三天后,中国绿化基金会甩出一张30万的到账回单:内蒙古阿拉善,5000棵梭梭树,连号捐赠票据,落款只有两个字——龚俊。
网友这才反应过来:他不是在“省”,他是在“算”,算的是把每一分钱都挪到更值钱的地方。
一、碎屏手机背后,是一套“反向KPI”
娱乐圈的消费KPI向来简单:咖位涨,行头必须涨。
龚俊偏反着来:片酬涨,生活成本反而下调。
剧组盒饭,他打包;杀青宴,他把没开封的矿泉水集体收回;品牌送的新款背包,他转手挂闲鱼,备注“全新,义卖”,所得一分不少打给反诈教育基金。
工作室给他配了辆商务车,他嫌空驶浪费,干脆跟同组演员拼车,一个月省下油费8000块,够凉山州希望小学买两台投影仪。
别人把“节俭”当美德宣传,他把节俭当“利润中心”——省下来的钱,就是下一笔公益本金。
二、从“匿名捐款”到“可持续公益”,他走了三步
第一步,个人匿名。
2021年河南水灾,他悄悄划了100万,发票抬头空白,直到基金会年度审计报告曝光,粉丝才知道“那个没上热搜的Z先生”是他。
第二步,粉丝共创。
2022年起,他把后援会改名“龚俊绿色行动”,不设集资,只发教程:怎么在蚂蚁森林种梭梭树、怎么用旧T恤做环保袋。
一年,5万粉丝跟种,减碳量够绕地球半圈。
第三步,机构化。
2024年,他成立“青年艺人职业发展基金”,首批1000万,定向给群演、替身、跟组小演员买意外险、报表演班。
别人做公益是“给钱”,他升级成“给资产”——让受益人自己再生产,项目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三、把角色也拉进公益,这才是“体验派”
拍《白夜救赎》前,龚俊自掏机票,去华西法医中心蹲两周。
不是走过场,是真干活:早上7点跟现场,下午3点进解剖室,晚上整理病例。
剧组担心他心理阴影,他笑笑:“我免费打工,他们还给我发劳务。
”
那笔劳务,他当场捐给中心,指定买“遗体捐献宣传册”。
剧播完,法医专业搜索量上涨300%,高校法医志愿咨询量翻倍。
角色带流量,流量再反哺公共教育,他把一次拍戏变成“大型科普现场”。
四、商业代言的“左手倒右手”
国家反诈中心找他拍短视频,品牌报价七位数。
龚俊只提一个条件:片酬全捐,且片尾必须放真实受骗案例。
20条短视频,2亿播放,评论区成了“受害者树洞”,最多的一条下面,5000多条“我被骗过”的留言。
广告行业内部流传一句话:“龚俊的报价表,左边是商业数字,右边是公益到账。
”
甲方花一份钱,买两次曝光:一次是产品,一次是社会议题。
他让“公益”不再是品牌活动的附加题,而成为必答题。
五、普通人能抄的“龚俊公式”
1. 把“省”变成“赚”:
每月给自己设一个“浪费清单”——外卖一次性餐具、打车空驶、闲置会员,省下的钱单独放一张“公益储蓄卡”,年底集中捐,数字看得见,正反馈立得住。
2. 把“喜欢”变成“生产力”:
你喜欢摄影?
给乡村孩子做一日摄影课;你擅长PPT?
给公益组织免费做年报模板。
技能公益比现金公益更可持续,还能迭代你的简历。
3. 把“消费”变成“投票”:
买品牌先看ESG报告,点外卖选“无需餐具”,每一次花钱都是在给想要的世界投票。
流量时代,消费者就是小股东。
六、写在最后
龚俊的碎屏手机,屏幕裂纹里嵌着一道光:原来“省”不是抠门,是把资源让给更需要的领域;“红”不是终点,是把流量变成能量的起点。
下次再看到明星“节俭”热搜,别急着嘲“卖人设”,先翻翻他背后的到账回单、项目白皮书、受益人名单。
真正的“人设”,不是微博文案,而是一条可追踪、可复用、可放大的社会价值链。
当你也能把省下的200块变成沙漠里的一棵真树,你就读懂了龚俊——
物质极简,精神丰盈,把每一次“小气”都变成世界的“大气”。
来源:高冷百灵鸟mCI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