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姆偷走家里古董,拍卖会上,我举牌加价一百万。我从未想过,生活会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一记响亮的耳光。那张熟悉的脸,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我手里的水杯差点掉在地上。那是王姨,在我家做了三年的保姆。电视里正在直播一场古董拍卖会。而她小心翼翼捧着的那个青花瓷瓶正是我家书房多
保姆偷走家里古董,拍卖会上,我举牌加价一百万。
我从未想过,生活会以这样的方式
给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张熟悉的脸,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
我手里的水杯差点掉在地上。
那是王姨,在我家做了三年的保姆。
电视里正在直播一场古董拍卖会。
而她小心翼翼捧着的那个青花瓷瓶
正是我家书房多宝阁上
失踪了半个月的那只乾隆官窑。
我瘫在沙发上,脑子里一片空白。
王姨,那个说话总是轻声细语
干活利索,还会做一手好菜的王姨
此刻正站在拍卖会的展台上
作为物主的委托人出现。
她穿着一身合体的藏蓝色套装
头发挽得一丝不苟。
和我印象中那个系着围裙
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判若两人。
半个月前,我发现瓷瓶不见了。
当时王姨还帮我一起找。
她皱着眉,眼里满是担忧
“会不会是前几天来的客人碰着了?”
我还安慰她:“没事,慢慢找。”
现在想来,她那时的表情
不是担忧,是掩饰。
我立刻抓起手机,打给拍卖行。
“那只青花缠枝莲纹瓶,我要竞拍。”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很客气
但语气中带着疑惑
“先生,您确定吗?起拍价八十万。”
“确定,”我说,“我会到场。”
拍卖会在市中心的国际酒店举行。
我坐在后排,看着王姨站在台侧
她的表情很平静,甚至带着微笑。
这让我感到一阵恶心。
三年了,我们待她不薄。
工资比市场价高,过年包红包
甚至她儿子上学缺钱
我们还提前预支了半年工资。
拍卖师开始介绍瓷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瓶
保存完好,来源清晰...”
我冷笑。来源清晰?
当然清晰,是从我家偷的。
竞拍开始,举牌的人不少。
价格很快从八十万涨到一百二十万。
我一直没有举牌,在等待时机。
王姨的目光在会场里扫过
看到我时,她的表情瞬间凝固
脸上的血色褪得干干净净。
她显然没料到我会出现在这里。
我冲她微微点头,算是打招呼。
她慌乱地移开视线,手指绞在一起。
之前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价格到了一百五十万,举牌的人少了。
拍卖师环视全场:“一百五十万第一次。”
我终于举起了手中的号牌。
拍卖师点头:“一百六十万。”
这时,前排一位一直没举牌的老者
突然举起了牌子。
“一百七十万。”拍卖师立即报价。
我再次举牌。
“一百八十万。”
老者不甘示弱:“一百九十万。”
会场里响起一阵低语。
这个价格已经超出市场预期。
我深吸一口气,直接开口:
“加一百万。”
拍卖师愣住了,确认道:
“二百九十万?”
“是的。”我说。
全场哗然。
王姨的脸色变得惨白
她死死地盯着我,眼神复杂
有惊恐,有哀求,还有一丝绝望。
我避开了她的目光,心里没有任何怜悯。
拍卖师落槌:“成交!”
我站起身,走向后台办理手续。
王姨想躲,但我拦住了她。
“王姨,好久不见。”我说。
她的嘴唇在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
“我们得谈谈,”我继续说
“关于这个瓶子的来历。”
她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小张,你听我解释...”
“还是叫我张先生吧,”我打断她
“毕竟,我们不再是雇主和保姆的关系。”
在拍卖行的休息室里
我们面对面坐着。
她一直低着头,不敢看我。
“为什么?”我问。
“我...我需要钱,”她小声说
“我儿子病了,需要做手术。”
我的心沉了一下。
这和我预想的不一样。
我以为她会找各种借口
甚至矢口否认。
但没想到是这样的理由。
“什么时候的事?”
“三个月前,”她抬起头
眼里含着泪,“确诊了白血病。”
“为什么不说?我们可以帮你。”
“已经借了你们那么多钱
我开不了口...”
她告诉我,手术需要五十万
她借遍了亲戚,还差一大半。
走投无路之下,她动了邪念。
知道这个瓷瓶值钱
就偷偷拿出去想卖掉。
但正规古董店都要来历证明
最后找到一个地下买家
对方说可以上拍卖会
但必须说是家传的。
“我知道错了,”她哽咽着
“本来想等拍卖结束
把钱还给你们一部分
剩下的给儿子做手术...”
我看着她,心里五味杂陈。
愤怒,同情,失望
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这三年,她已经像家人一样。
记得我感冒,她特意熬姜汤
我工作不顺,她悄悄多做几个菜
说“吃饱了才有精神解决问题”。
但现在,这个像家人一样的人
背叛了我们的信任。
“你儿子的病,现在怎么样?”
我问。
“还在等手术,”她擦擦眼泪
“医生说不能再拖了。”
我沉默了一会。
“瓷瓶的钱,我会捐给医院
作为你儿子的手术费。”
她震惊地看着我。
“但是,”我继续说
“你必须去自首。”
她的眼神黯淡下去,点了点头
“我明白。”
办理完交接手续
我拿着那个失而复得的瓷瓶
心情复杂。
它还是那么美,青花发色纯正
莲纹绘制精细,瓶底乾隆年制款
清晰规整。
这是我爷爷的收藏
小时候,他总告诉我
古董不只是器物
上面附着历史和人情。
现在,这个瓶子上
又添了一段新的故事。
我打电话给律师,咨询这种情况
法律上会怎么处理。
律师说,如果金额巨大
可能判三年以上。
但如果有自首情节
并且取得受害人谅解
可能会从轻处罚。
挂掉电话,我在车里坐了很久。
想起王姨儿子那张照片
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
笑得阳光灿烂。
如果因为母亲坐牢
耽误了治疗...
我不敢想下去。
第二天,王姨在律师陪同下自首。
警方通知我去做笔录。
在公安局,我见到了她丈夫
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年男人
不停地向我道歉
说都是因为他没本事
才让妻子走上这条路。
我看着这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男人
突然理解了王姨的绝望。
一个母亲,为了救孩子
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这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
但至少,让我理解了。
警方需要给瓷瓶做估价
我提供了当年爷爷的购买凭证。
六十年前,爷爷用两百块买下它
现在价值翻了上万倍。
办案的警察感慨
说这案子挺让人唏嘘的。
我去医院看了王姨的儿子。
孩子很瘦弱,但很有礼貌
见到我就喊“叔叔好”。
他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
王姨丈夫骗他说妈妈出差了。
孩子相信了,还说要好好表现
等妈妈回来给她看奖状。
主治医生告诉我
手术越早做成功率越高
现在就是在等钱。
我说钱不是问题
请尽快安排手术。
医生松了口气
说很多家属都是被钱耽误的。
走出医院,我给律师打电话
说我们愿意出具谅解书。
律师提醒我,这可能会影响量刑
但不可能完全免罪。
我说我明白。
一周后,瓷瓶的鉴定结果出来
确认为真品,估价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万。
也就是说,王姨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
但因为自首和取得谅解
检察机关可能会从轻处理。
在这期间,我接到几个拍卖行的电话
问我是否考虑出售那个瓷瓶。
看来消息已经传开了。
我都婉言谢绝。
这个瓶子,现在对我有了特殊的意义。
王姨的案子开庭那天
我也去了。
她穿着囚服,瘦了很多
但眼神平静。
在法庭上,她认罪态度很好
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
当法官问到作案动机时
她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说只是想让儿子活下去。
休庭时,她丈夫过来向我道谢
说手术很成功,孩子恢复得不错。
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红着眼眶,反复说着“谢谢”。
我说,希望孩子早日康复。
最终,法院考虑到所有情节
判处王姨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听到判决,她愣住了
然后失声痛哭。
这意味着她可以回家照顾儿子了。
宣判后,王姨来到我面前
深深地鞠了一躬。
“张先生,对不起
还有,谢谢你。”
我说:“好好照顾孩子
以后有困难,可以直说。”
她流着泪点头,说不出话。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瓷瓶重新放回书房的多宝阁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改变。
信任一旦破碎
再怎么修补也有裂痕。
我偶尔还会想起拍卖会那天
我举起号牌,说“加一百万”时
全场震惊的表情。
那一百万,买回的不仅是一个古董
更是一个孩子的生命
和一个母亲的未来。
也许在别人看来
我做了件傻事。
但我从不后悔那个决定。
爷爷常说,收藏古董
最终收藏的是人心。
这次,我好像有点懂了。
王姨一家搬回了老家
说想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临走前,她寄来一封信
里面是她儿子画的画
一个笑脸太阳,下面写着
“谢谢叔叔”。
我把画贴在冰箱上
每次看到,都会想起这段经历。
现在的保姆是新请的
做事规矩,但总保持着距离。
我再也不会把保姆当家人
不是冷漠,是懂得了界限。
有些伤痛,经历一次就够了。
古董圈的朋友听说这件事
都说我太心软。
按照法律,王姨应该坐牢的。
我没有争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衡量得失对错。
在我的秤上
一个孩子的未来
比惩罚更重要。
上个月,我收到王姨的短信
说她儿子已经回学校上课
最近一次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她找到了一份超市的工作
虽然辛苦,但很踏实。
她说会慢慢把钱还给我。
我回信说,不急,先把孩子照顾好。
放下手机,我看着多宝阁上的瓷瓶
阳光照在青花纹路上
流淌着温润的光泽。
三百年了,它见证过多少悲欢离合
如今又添了一桩。
或许这就是古董的魅力
它们沉默地记录着历史
包括我们正在创造的历史。
人生很多时候
都在做选择题。
在那个拍卖会上
我选择加价一百万
现在看来,是对的。
虽然过程很痛
但至少,结局是温暖的。
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
关于一个古董
一个保姆
和一个冲动的决定。
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包括我的。
现在的我
更懂得宽容的力量
也更明白
在规则之外
还有人情。我站在法院门口,看着王姨一家离去的身影。
那个曾经在我家忙碌了三年的女人
此刻正紧紧牵着儿子的手
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她丈夫提着简单的行李
不时回头朝我点头致意。
回到家,空荡荡的客厅格外安静。
新来的保姆李姐正在厨房准备晚饭
见我回来,只是礼貌地点了点头
继续低头切菜。
我突然想起王姨在的时候
她总会迎上来接过我的包
问一句“今天累不累”。
那天的晚饭吃得索然无味。
李姐的手艺其实不错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饭后,我走进书房
那个青花瓷瓶静静地立在多宝阁上
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我轻轻拿起它,指尖抚过冰凉的釉面。
三百年前,工匠一笔一划描绘莲纹时
可曾想过它会经历这样的故事?
爷爷在世时常说
每件古董都有自己的命运
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律师发来的消息。
“张先生,案件已经全部结束
如果您需要追讨赔偿
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我回复:“不用了,谢谢。”
放下手机,我陷入沉思。
这件事真的结束了吗?
对法律来说,是的。
但对我而言
有些东西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是周末,我去了爷爷的老宅。
自从他去世后,这里就空置着
只有定期请人打扫。
推开沉重的木门
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是旧书、老木头和时光混合的味道。
爷爷的收藏室在二楼
整整一面墙的多宝阁
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董。
小时候,我最喜欢来这里
听爷爷讲每件藏品的故事。
他说这些不只是器物
是历史的见证者
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我走到一个紫檀木匣前
打开盖子,里面是一套茶具。
爷爷告诉我,这是民国时期
一位落魄文人被迫变卖的家传宝物。
买下后,爷爷辗转找到文人的后人
将其中一件赠还。
他说:“收藏重在传承
不在占有。”
那时我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似乎明白了一些。
在老宅待了一整天
翻看爷爷留下的笔记。
他在一页上写道:
“今日得一宋瓷,品相完好
然前主家道中落,变卖度日
心有不忍,多加价三成。”
原来,爷爷也曾做过类似的事。
傍晚离开时,我带走了一方砚台。
这是爷爷最常用的
他说好的砚台要常用
否则会失了灵气。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需要用心经营。
周一回到公司,秘书送来一堆文件。
因为王姨的事,我请了几天假
工作积压了不少。
忙碌到中午,才想起看手机。
有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张先生,我是王秀兰的丈夫
孩子出院了,想当面谢谢您。”
我犹豫了一下,回复:
“不必客气,祝孩子早日康复。”
对方很快又发来:
“孩子想见见您
他说您是救命恩人。”
看着这条短信
我最终还是答应了。
见面约在周末的一家茶馆。
我到的时候,王姨一家已经在了。
孩子看起来比医院时胖了些
小脸红扑扑的。
见到我,他怯生生地喊了声“叔叔”
然后递过来一个纸袋。
“这是我自己种的向日葵。”
孩子小声说。
我打开纸袋,里面是几粒饱满的葵花籽。
王姨的丈夫解释道:
“回老家后,他在院子里种了向日葵
说要把最大的籽留给您。”
王姨一直低着头,不敢看我。
她比上次见面时更瘦了
但气色好了很多。
穿着朴素但整洁
手指上还有做农活留下的痕迹。
“我现在在镇上的服装厂工作
一个月能挣三千多。”
她终于开口
声音很轻,“我会慢慢还您钱的。”
我说:“先照顾好孩子
钱的事不急。”
孩子安静地坐在一旁画画
画的是三个人手牵手
站在向日葵田里。
他指着画说:
“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
这个高高的,是叔叔。”
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这个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在他单纯的世界里
我是个帮助过他的好心叔叔。
也许这样最好
有些真相,不必让他知道。
临走时,孩子突然抱住我的腿
小声说:“谢谢叔叔救了我。”
我蹲下身,摸摸他的头
“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他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
我突然觉得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回到公司,我开始着手处理一件
搁置已久的并购案。
对方是一家家族企业
因为经营困难不得不出售。
谈判进行得很艰难
他们在价格上寸步不让。
助理建议我采取更强硬的策略
“以他们现在的状况
撑不了三个月。”
我看着对方提供的资料
创始人已经七十多岁
为了企业奔波一辈子
现在却要眼睁睁看着它被收购。
想起爷爷的话
我修改了收购方案
保留了原品牌和部分老员工
价格上也做了让步。
助理不能理解
“张总,这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我说:“做生意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签约那天,老创始人特意从外地赶来
紧紧握着我的手
眼圈泛红:“谢谢您保住我们的根。”
那一刻,我明白了爷爷当年
为什么总是愿意多付那三成。
晚上和好友老陈吃饭
说起这件事。
他笑我:“你这是被那个保姆的事
改变价值观了?”
我想了想,回答:
“可能是更清楚什么该坚持
什么该放下了。”
老陈是古董圈的老人
听说我那个青花瓷瓶的故事后
一直很想亲眼看看。
于是饭后,我们回了家。
他仔细端详着瓷瓶
连连赞叹:“保存得真好
流传有序的乾隆官窑
现在越来越少了。”
然后开玩笑说:
“要不要转手?我出三百万。”
我摇头:“这个瓶子
现在对我有特殊意义。”
他理解地点点头
“是啊,每个藏品都有自己的故事
这才是收藏最迷人的地方。”
我们聊到很晚,从古董市场
聊到人生选择。
老陈说:“你知道吗
在古董行当里
我们最看重的不是东西多值钱
而是它背后的传承。
一件流传有序的藏品
比十件来路不明的珍宝更珍贵。”
这话让我深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也是如此吗?
真诚的传承
比表面的热闹更可贵。
送走老陈,我独自在书房坐了很久。
月光透过窗纱洒在瓷瓶上
青花纹路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这三百年间
它经历过战乱、流离
被多少人珍藏、把玩
如今又添了这样一段故事。
手机亮了一下,是王姨发来的短信:
“张先生,今天发了工资
我先还您一千块
虽然少,但我会坚持的。”
我回复:“孩子长身体
多买点好吃的。钱的事
等你宽裕了再说。”
放下手机,我忽然觉得
或许不该完全切断联系。
人是会犯错的
但也是会成长的。
给彼此一个机会
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第二天,我让秘书去找找
有没有适合王姨丈夫的工作。
他之前在建筑工地干活
会些手艺。
正好公司有个物业维修的职位
包吃住,工资也不错。
联系王姨时,她激动得语无伦次
连连道谢。
我说:“不用谢
你丈夫有手艺
应该找个稳定的工作。”
她哽咽着说:
“我们一定好好干
绝不辜负您的信任。”
周末,王姨丈夫来公司报到。
我让后勤主管带他熟悉环境
特意嘱咐不要太照顾
该怎样就怎样。
主管后来告诉我
这人干活特别卖力
而且很细心
一个螺丝都不马虎。
这让我很欣慰。
人不怕犯错
怕的是失去向上的心。
月底,收到王姨寄来的包裹
是一双手工做的布鞋
和她自己腌的咸菜。
附信里写道:
“知道您什么都不缺
这是我自己做的
聊表心意。”
我试了试布鞋,很合脚。
咸菜分给同事
大家都说好吃。
这种朴实的感谢
比什么都珍贵。
时光流逝,转眼半年过去。
王姨偶尔会发来孩子的照片
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壮实。
她丈夫工作认真
已经升为维修组组长。
他们每个月都坚持还钱
虽然我多次说不用着急。
有天深夜,我正在加班
王姨丈夫打来电话
语气焦急:“张先生
公司仓库漏水了
我正在抢修
可能需要一笔采购费用...”
我立刻批准了
并让财务特事特办。
后来才知道
那晚暴雨,仓库屋顶漏水
他冒着雨爬上屋顶抢修
及时保住了库存物资。
公司表彰大会上
他捧着奖状,激动得说不出话。
会后,他特意来找我
“张先生,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
我终于觉得自己像个有用的人了。”
我说:“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与我无关。”
他摇摇头:“如果不是您
我可能还在工地搬砖
孩子也没钱继续治病。
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看着他真诚的眼神
我忽然觉得
当初那个决定
虽然冲动,但值得。
入冬后,第一场雪来得突然。
我站在办公室窗前
看着雪花纷纷扬扬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
王姨还在家里忙碌着
熬热乎乎的姜汤。
秘书敲门进来
“张总,物业那边送来这个。”
是一个保温桶
里面装着热腾腾的饺子。
纸条上写着:
“今天冬至,自己包的饺子
您尝尝。”落款是王姨丈夫。
我尝了一个,是白菜猪肉馅的
和王姨做得很像。
忽然间,我释怀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重要的是知错能改。
圣诞节前,我组织公司年会
特意邀请了王姨一家。
孩子穿着新衣服
开心地在会场跑来跑去。
王姨远远地朝我鞠躬
脸上带着感激的笑。
年会上,我宣布了一个决定:
设立员工困难救助基金
专门帮助有急需的员工。
我说:“公司不只是工作的地方
更是一个大家庭。
有困难,大家一起扛。”
台下掌声雷动。
王姨丈夫在台下抹眼泪
我知道他想起了什么。
散会后,他过来找我
“张先生,我能不能...
从工资里每月扣一点
捐给这个基金?”
我拍拍他的肩膀:“当然可以。”
夜深了,我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雪还在下,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
踩上去咯吱作响
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这一刻,内心格外平静。
回到家,书房里的青花瓷瓶
在夜灯下泛着柔和的光。
我轻轻擦拭着瓶身
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三百年,它见证了多少这样的夜晚
多少人生的转折。
手机里,王姨发来孩子的成绩单
期末考试全班第三。
附言:“他说要考第一
才对得起叔叔的帮助。”
我回复:“健康快乐最重要
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躺在床上,回想这大半年的经历。
从发现瓷瓶丢失的愤怒
到拍卖会上的冲动
再到后来的种种
一切都像做梦一样。
但冰箱上那张稚嫩的画
提醒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
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重要的是
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
听从内心的声音。
即使那个声音
在当时看来多么不合常理。
窗外,雪渐渐停了。
月光照在雪地上
映得房间微微发亮。
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带着这份感悟
我沉沉睡去。我站在法院门口,看着王姨一家离去的身影。
那个曾经在我家忙碌了三年的女人
此刻正紧紧牵着儿子的手
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她丈夫提着简单的行李
不时回头朝我点头致意。
回到家,空荡荡的客厅格外安静。
新来的保姆李姐正在厨房准备晚饭
见我回来,只是礼貌地点了点头
继续低头切菜。
我突然想起王姨在的时候
她总会迎上来接过我的包
问一句“今天累不累”。
那天的晚饭吃得索然无味。
李姐的手艺其实不错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饭后,我走进书房
那个青花瓷瓶静静地立在多宝阁上
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我轻轻拿起它,指尖抚过冰凉的釉面。
三百年前,工匠一笔一划描绘莲纹时
可曾想过它会经历这样的故事?
爷爷在世时常说
每件古董都有自己的命运
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律师发来的消息。
“张先生,案件已经全部结束
如果您需要追讨赔偿
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我回复:“不用了,谢谢。”
放下手机,我陷入沉思。
这件事真的结束了吗?
对法律来说,是的。
但对我而言
有些东西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是周末,我去了爷爷的老宅。
自从他去世后,这里就空置着
只有定期请人打扫。
推开沉重的木门
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是旧书、老木头和时光混合的味道。
爷爷的收藏室在二楼
整整一面墙的多宝阁
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董。
小时候,我最喜欢来这里
听爷爷讲每件藏品的故事。
他说这些不只是器物
是历史的见证者
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我走到一个紫檀木匣前
打开盖子,里面是一套茶具。
爷爷告诉我,这是民国时期
一位落魄文人被迫变卖的家传宝物。
买下后,爷爷辗转找到文人的后人
将其中一件赠还。
他说:“收藏重在传承
不在占有。”
那时我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似乎明白了一些。
在老宅待了一整天
翻看爷爷留下的笔记。
他在一页上写道:
“今日得一宋瓷,品相完好
然前主家道中落,变卖度日
心有不忍,多加价三成。”
原来,爷爷也曾做过类似的事。
傍晚离开时,我带走了一方砚台。
这是爷爷最常用的
他说好的砚台要常用
否则会失了灵气。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需要用心经营。
周一回到公司,秘书送来一堆文件。
因为王姨的事,我请了几天假
工作积压了不少。
忙碌到中午,才想起看手机。
有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张先生,我是王秀兰的丈夫
孩子出院了,想当面谢谢您。”
我犹豫了一下,回复:
“不必客气,祝孩子早日康复。”
对方很快又发来:
“孩子想见见您
他说您是救命恩人。”
看着这条短信
我最终还是答应了。
见面约在周末的一家茶馆。
我到的时候,王姨一家已经在了。
孩子看起来比医院时胖了些
小脸红扑扑的。
见到我,他怯生生地喊了声“叔叔”
然后递过来一个纸袋。
“这是我自己种的向日葵。”
孩子小声说。
我打开纸袋,里面是几粒饱满的葵花籽。
王姨的丈夫解释道:
“回老家后,他在院子里种了向日葵
说要把最大的籽留给您。”
王姨一直低着头,不敢看我。
她比上次见面时更瘦了
但气色好了很多。
穿着朴素但整洁
手指上还有做农活留下的痕迹。
“我现在在镇上的服装厂工作
一个月能挣三千多。”
她终于开口
声音很轻,“我会慢慢还您钱的。”
我说:“先照顾好孩子
钱的事不急。”
孩子安静地坐在一旁画画
画的是三个人手牵手
站在向日葵田里。
他指着画说:
“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
这个高高的,是叔叔。”
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这个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在他单纯的世界里
我是个帮助过他的好心叔叔。
也许这样最好
有些真相,不必让他知道。
临走时,孩子突然抱住我的腿
小声说:“谢谢叔叔救了我。”
我蹲下身,摸摸他的头
“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他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
我突然觉得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回到公司,我开始着手处理一件
搁置已久的并购案。
对方是一家家族企业
因为经营困难不得不出售。
谈判进行得很艰难
他们在价格上寸步不让。
助理建议我采取更强硬的策略
“以他们现在的状况
撑不了三个月。”
我看着对方提供的资料
创始人已经七十多岁
为了企业奔波一辈子
现在却要眼睁睁看着它被收购。
想起爷爷的话
我修改了收购方案
保留了原品牌和部分老员工
价格上也做了让步。
助理不能理解
“张总,这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我说:“做生意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签约那天,老创始人特意从外地赶来
紧紧握着我的手
眼圈泛红:“谢谢您保住我们的根。”
那一刻,我明白了爷爷当年
为什么总是愿意多付那三成。
晚上和好友老陈吃饭
说起这件事。
他笑我:“你这是被那个保姆的事
改变价值观了?”
我想了想,回答:
“可能是更清楚什么该坚持
什么该放下了。”
老陈是古董圈的老人
听说我那个青花瓷瓶的故事后
一直很想亲眼看看。
于是饭后,我们回了家。
他仔细端详着瓷瓶
连连赞叹:“保存得真好
流传有序的乾隆官窑
现在越来越少了。”
然后开玩笑说:
“要不要转手?我出三百万。”
我摇头:“这个瓶子
现在对我有特殊意义。”
他理解地点点头
“是啊,每个藏品都有自己的故事
这才是收藏最迷人的地方。”
我们聊到很晚,从古董市场
聊到人生选择。
老陈说:“你知道吗
在古董行当里
我们最看重的不是东西多值钱
而是它背后的传承。
一件流传有序的藏品
比十件来路不明的珍宝更珍贵。”
这话让我深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也是如此吗?
真诚的传承
比表面的热闹更可贵。
送走老陈,我独自在书房坐了很久。
月光透过窗纱洒在瓷瓶上
青花纹路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这三百年间
它经历过战乱、流离
被多少人珍藏、把玩
如今又添了这样一段故事。
手机亮了一下,是王姨发来的短信:
“张先生,今天发了工资
我先还您一千块
虽然少,但我会坚持的。”
我回复:“孩子长身体
多买点好吃的。钱的事
等你宽裕了再说。”
放下手机,我忽然觉得
或许不该完全切断联系。
人是会犯错的
但也是会成长的。
给彼此一个机会
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第二天,我让秘书去找找
有没有适合王姨丈夫的工作。
他之前在建筑工地干活
会些手艺。
正好公司有个物业维修的职位
包吃住,工资也不错。
联系王姨时,她激动得语无伦次
连连道谢。
我说:“不用谢
你丈夫有手艺
应该找个稳定的工作。”
她哽咽着说:
“我们一定好好干
绝不辜负您的信任。”
周末,王姨丈夫来公司报到。
我让后勤主管带他熟悉环境
特意嘱咐不要太照顾
该怎样就怎样。
主管后来告诉我
这人干活特别卖力
而且很细心
一个螺丝都不马虎。
这让我很欣慰。
人不怕犯错
怕的是失去向上的心。
月底,收到王姨寄来的包裹
是一双手工做的布鞋
和她自己腌的咸菜。
附信里写道:
“知道您什么都不缺
这是我自己做的
聊表心意。”
我试了试布鞋,很合脚。
咸菜分给同事
大家都说好吃。
这种朴实的感谢
比什么都珍贵。
时光流逝,转眼半年过去。
王姨偶尔会发来孩子的照片
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壮实。
她丈夫工作认真
已经升为维修组组长。
他们每个月都坚持还钱
虽然我多次说不用着急。
有天深夜,我正在加班
王姨丈夫打来电话
语气焦急:“张先生
公司仓库漏水了
我正在抢修
可能需要一笔采购费用...”
我立刻批准了
并让财务特事特办。
后来才知道
那晚暴雨,仓库屋顶漏水
他冒着雨爬上屋顶抢修
及时保住了库存物资。
公司表彰大会上
他捧着奖状,激动得说不出话。
会后,他特意来找我
“张先生,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
我终于觉得自己像个有用的人了。”
我说:“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与我无关。”
他摇摇头:“如果不是您
我可能还在工地搬砖
孩子也没钱继续治病。
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看着他真诚的眼神
我忽然觉得
当初那个决定
虽然冲动,但值得。
入冬后,第一场雪来得突然。
我站在办公室窗前
看着雪花纷纷扬扬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
王姨还在家里忙碌着
熬热乎乎的姜汤。
秘书敲门进来
“张总,物业那边送来这个。”
是一个保温桶
里面装着热腾腾的饺子。
纸条上写着:
“今天冬至,自己包的饺子
您尝尝。”落款是王姨丈夫。
我尝了一个,是白菜猪肉馅的
和王姨做得很像。
忽然间,我释怀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重要的是知错能改。
圣诞节前,我组织公司年会
特意邀请了王姨一家。
孩子穿着新衣服
开心地在会场跑来跑去。
王姨远远地朝我鞠躬
脸上带着感激的笑。
年会上,我宣布了一个决定:
设立员工困难救助基金
专门帮助有急需的员工。
我说:“公司不只是工作的地方
更是一个大家庭。
有困难,大家一起扛。”
台下掌声雷动。
王姨丈夫在台下抹眼泪
我知道他想起了什么。
散会后,他过来找我
“张先生,我能不能...
从工资里每月扣一点
捐给这个基金?”
我拍拍他的肩膀:“当然可以。”
夜深了,我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雪还在下,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
踩上去咯吱作响
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这一刻,内心格外平静。
回到家,书房里的青花瓷瓶
在夜灯下泛着柔和的光。
我轻轻擦拭着瓶身
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三百年,它见证了多少这样的夜晚
多少人生的转折。
手机里,王姨发来孩子的成绩单
期末考试全班第三。
附言:“他说要考第一
才对得起叔叔的帮助。”
我回复:“健康快乐最重要
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躺在床上,回想这大半年的经历。
从发现瓷瓶丢失的愤怒
到拍卖会上的冲动
再到后来的种种
一切都像做梦一样。
但冰箱上那张稚嫩的画
提醒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
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重要的是
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
听从内心的声音。
即使那个声音
在当时看来多么不合常理。
窗外,雪渐渐停了。
月光照在雪地上
映得房间微微发亮。
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带着这份感悟
我沉沉睡去。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