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捡破烂养大弃婴,他成科学家,亲生父母来认亲被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6 00:26 1

摘要:我推着那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在夕阳的余晖里慢慢挪动着。车上是今天的收获:几个纸箱子,一些空瓶子,还有半扇捡来的旧窗框。废品站的老张头叼着烟,眯眼清点着。“老林,今天收成不错啊,”他哗啦啦数着几张零票,递到我手里,“三十五块八,拿着。”我小心地把钱叠好,塞进内兜

我推着那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在夕阳的余晖里

慢慢挪动着。车上是今天的收获:

几个纸箱子,一些空瓶子,还有半扇捡来的旧窗框。

废品站的老张头叼着烟,眯眼清点着。

“老林,今天收成不错啊,”他哗啦啦数着几张零票,

递到我手里,“三十五块八,拿着。”

我小心地把钱叠好,塞进内兜。

这够买两斤肉,再给小林买支新钢笔了。

他那支用了三年,笔尖都磨秃了。

想起儿子,我心里就暖烘烘的。

路过菜市场,我挑了块五花肉,

又买了些小林爱吃的土豆。

卖菜的刘婶多塞给我一把小葱:

“林师傅,听说你家小林又考了第一?

真出息!”我笑着点头,心里满是骄傲。

十六年前的那个冬天,我永远忘不了。

那时我刚下岗,在建筑工地打零工。

凌晨四点去上工,在垃圾箱旁听见微弱的哭声。

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小脸冻得发紫。

我赶紧把他搂进怀里,在寒风中站了半晌。

最终,我还是把他带回了家。

我那只有十五平米的出租屋,

从此多了个小小的生命。

工友们都劝我别犯傻:

“老林,你自己都养不活,

还想养个孩子?”

可看着那双清澈的眼睛,

我实在狠不下心。

给他起名叫林念恩,意思是念着这份恩情。

我辞了工地的工作,开始专职收废品。

这样能带着他一起出门。

我在三轮车上给他搭了个小窝,

遮风挡雨。他从小就懂事,

不哭不闹,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

记得他三岁那年,

看见别的小孩吃冰淇淋,

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说要。

我咬牙给他买了一个,

他举着先让我尝第一口。

那甜味,至今还留在我心里。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续吃了半个月的土豆。

他从不说苦,还笑着跟我说:

“爸爸,土豆好吃,能变着花样做。”

那时他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慧。

六岁时,他蹲在废品堆里,

拿着粉笔在地上写写画画。

路过的一位老先生惊讶地说:

“这孩子画的居然是电路图!”

我这才知道,儿子有特殊的天分。

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老师们都说,这是块读书的料。

可我知道,供他上大学需要很多钱。

于是我更拼命地收废品,

每天天不亮就出门,

夜深了才回家。

他高中住校,每次回家都帮我整理废品,

分类打包。我说不用他帮忙,

他就说:“劳动最光荣,爸爸。”

高考那年,他考上了北京的名校。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

我们爷俩抱头痛哭。

他是喜悦的泪,我是欣慰的泪。

为了凑够学费,我偷偷卖了血。

这事不知怎么让他知道了,

他在电话里哭着说:

“爸,我一定好好读书,

将来让您过上好日子。”

大学四年,他年年拿奖学金,

还做兼职,再也不让我寄钱。

毕业后,他被保送读研,

后来又出国深造。

去年,他回国在一所重点大学任教,

成了最年轻的教授。

同事们叫他“林教授”,

可在我心里,他永远是那个

跟在我三轮车后面跑的小男孩。

他在城里买了房子,非要接我同住。

我舍不得这间老屋,

更舍不得收废品的营生。

最后我们各退一步:

周一到周五我住城里,

周末回老屋收废品。

邻居们都笑我傻福气,

捡来个这么出息的儿子。

这个周末,我照例回到老屋。

小林说要带女朋友回来吃饭,

我特意起了个大早,

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刚把最后一个瓶子码整齐,

就听见汽车喇叭声。

我赶紧迎出去,看见小林

和一个文静的姑娘站在车旁。

“爸,这是李静,我女朋友。”

小林笑着介绍。姑娘腼腆地喊了声“叔叔”。

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搓着手直说“好,好”。

中午我做了拿手的红烧肉,

看着两个年轻人吃得香甜,

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饭后,李静帮着我洗碗,

小林在院子里修我那辆三轮车。

这时,门外来了两个陌生人。

一对衣着体面的中年夫妇,

站在门口张望。我以为是问路的,

便迎了出去。“请问找谁?”

那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打量着我:

“请问这里是林念恩家吗?”

我点点头,心里有些疑惑。

这时小林从院里走出来,

那对夫妇一见到他,

突然激动起来。

那个女人声音颤抖地说:

“像,太像了……”

男人从包里掏出一张发黄的照片,

“孩子,你左耳后是不是有颗痣?”

小林的脸色顿时变了。

我这才想起,小林耳后

确实有颗小小的痣。

我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那女人已经泣不成声:

“二十八年了……

我们找了你二十八年啊……”

男人红着眼圈说:

“我们是你的亲生父母。”

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我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咚咚咚,像打鼓一样。

小林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过了好久,他才缓缓开口:

“你们认错人了。”

说完,他转身走进屋里,

关上了房门。

那对夫妇不知所措地看着我。

我请他们进屋坐下,

倒了茶水。女人擦着眼泪说:

“当年我们也是迫不得已……”

原来,他们当年是知青,

未婚先孕,生下孩子后

被迫遗弃。后来他们结了婚,

却再也不能生育。

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找儿子。

“我们知道对不起孩子,”

男人说,“不敢求他原谅,

只想看看他过得好不好。”

我看着这对鬓发斑白的夫妻,

心里五味杂陈。

该不该劝劝小林呢?

毕竟,血浓于水啊。

送走他们后,我敲响了小林的房门。

他坐在床边,手里拿着

我们父子俩的合影。

“爸,”他抬起头,眼圈红红的,

“我只有您一个父亲。”

我坐在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

“毕竟他们是你的生身父母……”

“生而不养,算什么父母?”

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记得小时候发烧,

是您背着我跑了几里路去医院。

我记得您总是把肉夹到我碗里,

说自己不爱吃。

我记得您为了我的学费,

寒冬腊月还在外面收废品……”

“这些事,你都还记得……”

我的喉咙有些发紧。

“每一件都记得,”他握住我的手,

“爸爸,您的手上全是老茧,

每一道茧都是为了我。

他们现在想来认儿子,

无非是看我现在有出息了。

当年他们抛弃我的时候,

怎么没想过我是他们的骨肉?”

我看着他激动的样子,

知道现在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你先冷静冷静,”我说,

“无论你做什么决定,

爸爸都支持你。”

他靠在我肩上,

像小时候那样。

“爸,我永远都是您的儿子。”

傍晚,小林和李静要回城了。

临走前,小林突然说:

“爸,下周末我陪您去体检吧。

您这些年太辛苦了,

该好好检查检查身体。”

我点点头,目送他们的车远去。

回到空荡荡的屋子,

我心里乱糟糟的。

既为儿子的孝顺感到欣慰,

又为那对夫妇感到难过。

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想起小林小时候发高烧,

我守了他整整三天三夜。

想起他第一次叫“爸爸”,

我高兴得逢人便说。

想起他考上大学时,

我们父子俩抱头痛哭……

这些点点滴滴,

比血缘更珍贵。

第二天一早,我又推着三轮车出门了。

这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节奏,

不能打乱。街坊邻居见了,

都关切地问起昨天的事。

看来消息传得很快。

我含糊地应付过去,

继续收我的废品。

中午在路边吃馒头时,

昨天那对夫妇又来了。

这次他们显得更加憔悴。

“林大哥,”那男人说,

“我们能跟您聊聊吗?”

我请他们在路边的石阶上坐下。

女人从包里取出一个信封:

“这是我们这些年的积蓄,

算是……算是补偿。”

我把信封推了回去:

“我不需要钱。

小林更不需要。”

“那……他愿意认我们吗?”

女人眼巴巴地望着我。

我叹了口气:“给他点时间吧。”

男人突然哭了:“我知道我们没资格,

可是……可是这些年,

我们每天都在想他……”

看着他们花白的头发,

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这样吧,”我说,

“我先帮你们问问小林的意思。

但是不能急,得慢慢来。”

他们千恩万谢地走了。

我看着他们的背影,

心里沉甸甸的。

晚上给小林打电话,

他一听就急了:

“爸,您别被他们骗了!

谁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

我只好转移话题,

问起他工作上的事。

这一周过得特别漫长。

我数着日子盼周末,

却又害怕周末的到来。

周五下午,小林突然提前回来了。

他说学校没什么事,

就想回来陪陪我。

我知道,他是担心那对夫妇再来。

果然,周六上午,

那对夫妇又来了。

这次他们还带了一个小盒子。

小林一见到他们,

脸色就沉了下来。

“你们到底想怎么样?”

他的语气很生硬。

女人颤抖着打开盒子,

里面是一把长命锁,

已经有些发黑。

“这是你满月时,

外婆送给你的……”

小林看都没看:

“我不需要这些。

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来打扰

我和我爸的生活。”

“孩子,”男人哽咽着说,

“我们不是来要你养老的。

我们……我们只是想你……”

“想我?”小林冷笑一声,

“二十八年不闻不问,

现在说想我?

要不是在电视上看到

我的采访报道,

你们会来找我吗?”

原来如此。我这才明白,

他们是通过电视找到小林的。

上个月,小林确实接受过

一个科技栏目的采访。

那对夫妇低下了头,

无言以对。

“请你们离开。”

小林打开院门,

态度坚决。

那对夫妇看着我,

眼神里满是哀求。

可我该说什么呢?

一边是儿子的感受,

一边是生身父母的期盼,

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最终,那对夫妇还是走了。

临走前,女人把长命锁

塞进我手里:“留个念想吧。”

小林一把夺过锁,

追出去还给了他们。

我听见他在门外说:

“你们要是真为我好,

就不要再来了。”

回到屋里,小林还在生气:

“爸,您就是太善良了。

这种人,根本不值得同情。”

我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

晚上,我翻出小林的相册,

一页页地翻看。

从满月到大学毕业,

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

我们父子相依为命的岁月。

周日傍晚,送走小林后,

我在枕头下发现了一个存折。

是小林留下的,里面有五万块钱,

还有一张字条:

“爸,别太辛苦了。

儿子养您。”

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周一,我照例回城里住。

刚进小区,就看见那对夫妇

等在单元门口。

见到我,他们快步迎上来:

“林大哥,我们就说几句话。”

我请他们上楼,倒了茶。

“我们买了后天的火车票,

要回老家了。”男人说,

“临走前,想拜托您一件事。”

他取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这是我们这些年来写的日记,

记录着对他的思念。

请您转交给他。”

女人补充道:

“我们不求他相认,

只希望他知道,

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

我接过笔记本,

感觉沉甸甸的。

送走他们后,我翻开笔记本,

第一页的日期是二十八年前,

正是小林被遗弃的那天。

上面写着:

“今天做了这辈子最痛苦的决定。

把孩子放在垃圾箱旁,

希望有好心人收养他。

我在远处守了三个小时,

直到一个收废品的男人

把他抱走。这个男人穿着旧工装,

面相很善良。愿老天保佑我的孩子……”

我的手开始发抖。

原来,当年他们一直在暗中观察,

确认我把孩子抱走后才离开。

继续往下翻,几乎每一页

都写着对儿子的思念和愧疚。

有一页写着:

“今天梦到儿子了,

应该已经会走路了吧?

不知道收养他的那个人

对他好不好……”

另一页写着:

“听说那个收废品的姓林,

对孩子很好,总是带在身边。

心里既欣慰又酸楚。

欣慰的是孩子有人疼,

酸楚的是我不能陪在他身边……”

我一页页地翻看着,

泪水模糊了双眼。

原来,这二十八年来,

他们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小林的成长。

知道小林考上重点高中时,

他们在日记里写道:

“儿子真争气!

想给他寄点学费,

又怕打扰他的生活……”

看到这里,我拿起电话,

拨通了小林的号码。

“爸,什么事?”

电话那头传来他轻快的声音。

我深吸一口气:

“儿子,今晚回家吃饭吧,

爸有东西要给你看。”小林沉默了很久,电话那头

只听见他沉重的呼吸声。

“爸,您是不是心软了?”

他的声音有些发紧。

“儿子,”我斟酌着用词,

“爸只是觉得,你应该看看这个。

看不看在你,但爸觉得

你有权利知道这些。”

他又沉默了一会儿:

“好,我下班就过来。”

挂掉电话,我继续翻看日记。

有一页让我特别揪心:

“今天在菜市场看见小林了。

他帮养父推着三轮车,

小脸晒得黑黑的。

我想上前摸摸他的头,

却不敢相认。

只能远远看着,眼泪往肚子里流。

老林是个好人,把儿子照顾得很好。

这就够了,我不该贪心……”

原来他们曾经离得这么近。

我的眼前浮现出多年前的场景:

小林十岁那年夏天,

确实常帮我推车。

那时总感觉有双眼睛在看着我们,

原来不是错觉。

傍晚六点,小林准时到了。

他进门时脸色不太好看,

但在看到那本泛黄的日记时,

眼神微微动了一下。

“这么多?”他轻声说。

“二十八年的思念,

都在这里了。”我叹了口气。

他犹豫了一下,才接过日记,

坐在沙发上慢慢翻看。

起初他的表情很僵硬,

但随着一页页翻过去,

他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当看到“今天小林考上大学了,

我们在校门口偷偷看了他一眼,

他长得真精神,像他外公”

这一段时,他的手开始发抖。

“他们……去看过我?”

他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复杂的光。

我点点头:“而且,

他们知道我把你养得很好。”

小林继续往下看,当翻到

“老林住院了,小林在病房守了一夜。

这孩子真孝顺,我们该感激老林”

这一页时,他突然合上日记。

“爸,你住院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的声音带着责备。

那是三年前的事,

我得了肺炎住院一周,

怕影响他工作,就没说。

“你怎么知道的?”我很惊讶。

“日记里写的,”小林把日记递给我看,

“他们连这个都知道……”

我们都沉默了。

原来这对夫妻,

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小林的一切,

却从不敢打扰。

这种克制而深沉的爱,

让人心里发酸。

“爸,”小林突然说,

“如果我认他们,

你会不会觉得我忘恩负义?”

我握住他的手:

“傻孩子,爸爸的爱不会少,

多两个人爱你,不好吗?”

他的眼圈红了:“我怕你难过。”

“只要你幸福,爸就高兴。”

那天晚上,小林把日记带走了。

临走前他说:“我考虑考虑。”

我知道,他的心已经开始松动。

第二天,我照常去收废品。

刚出小区,就看见那对夫妻

拖着行李箱站在路边。

“林大哥,”男人上前一步,

“我们是来告别的。

火车是下午的,

以后……不会再来打扰了。”

女人的眼睛肿着,显然哭过。

我心里一紧:“小林他……”

“我们理解,”女人强笑着,

“孩子过得很好,这就够了。

这些天给您添麻烦了。”

看着他们失落的样子,

我忍不住说:“再等一天吧,

也许……”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

是小林打来的。

“爸,他们在您身边吗?

我想见见他们。”

我的手微微发抖:“在,都在。”

“我十分钟后到,请他们等等。”

挂掉电话,我对那对夫妻说:

“孩子要见你们,再等等吧。”

女人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真的吗?他真的愿意见我们?”

男人紧紧握住她的手,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十分钟后,小林的车到了。

他下车时,手里拿着那本日记。

走到那对夫妻面前,他沉默了片刻:

“日记……我看了。”

女人的嘴唇颤抖着,想说什么,

却发不出声音。

“我想知道,”小林的声音很轻,

“当年你们为什么选择

放在垃圾箱旁边?”

男人深吸一口气:

“那里离医院近,

早上会有很多人经过。

我们想着……想着很快会有人发现。”

“那为什么选在冬天?”

小林的声音有些哽咽。

女人终于哭出声:

“那天你发高烧,

我们没钱去医院……

想着放在那里,很快会被发现,

就能送你去医院……

我们在远处守着,

直到林大哥把你抱走……”

小林愣住了,这个答案

显然出乎他的意料。

“所以……不是为了抛弃我,

是为了救我吗?”

“我们当时太年轻,

实在没有能力……”

男人羞愧地低下头。

这个真相,连我都感到震惊。

原来当年的遗弃,

背后竟是这样的无奈。

小林站在那里,许久没有说话。

突然,他向前走了一步,

轻轻抱住了那个女人。

“妈……”他低声叫道。

这一声“妈”,让在场所有人都哭了。

女人紧紧抱住他,泣不成声。

男人也上前抱住他们,

一家人哭成一团。

我站在旁边,用袖子擦着眼睛。

心里既欣慰,又有些淡淡的失落。

这时,小林松开生母,

转身拉住我的手:

“爸,来,我们一家人

终于团聚了。”

他把我也拉进了这个拥抱里。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爱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

小林对我的爱不会减少,

而他的生命里,又多了一份爱。

那天,我们没让他们坐火车离开。

小林请了假,带着他们

回到老屋吃饭。

我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

饭桌上的气氛有些微妙,

但充满了温情。

生母不停地给小林夹菜,

眼神里满是慈爱。

而小林,还是像往常一样,

把第一块红烧肉夹到了我碗里。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安心了许多。

饭后,生母拿出一个相册:

“这是你外公外婆的照片,

还有我们年轻时的样子。

你想看的时候看看。”

小林接过相册,认真地道谢。

临走时,生父悄悄对我说:

“林大哥,谢谢你。

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好。

我们不会跟你抢儿子,

只是……只是想偶尔看看他。”

我点点头:“应该的,

你们是他的亲生父母。”

晚上,小林陪我收拾碗筷。

他一边洗碗一边说:

“爸,您永远是我最亲的人。”

我笑着拍拍他:

“爸知道。多两个人疼你,

爸高兴还来不及呢。”

周末过去了,生活恢复了平静。

不同的是,小林的手机里

多了两个牵挂的人。

他们经常视频通话,

有时我也会被拉进去说几句。

一个月后,小林的生父母

又来了我们这个城市。

这次,他们在附近租了房子。

生母说:“我们不打扰你们,

就是想离孩子近一点。”

小林没说什么,但看得出来,

他并不反对。

现在,我收废品的时候,

偶尔会遇见生母来给我送饭。

她总是说:“林大哥,辛苦了。”

而我也会劝她:

“别总想着补偿,来日方长。”

昨天,小林和李静领证了。

在婚礼上,小林一手拉着我,

一手拉着生父母,说:

“我有三个父母疼我,

比谁都幸福。”

台下的人都笑了,而我们都哭了。

今天早上,我又推着三轮车出门。

生母等在巷子口,递给我一壶茶:

“今天天热,多喝水。”

我接过茶,心里暖暖的。

到了废品站,老张头打趣我:

“老林,现在可是有儿有福啊!”

我笑着点头,接过他递来的钱。

今天的收入不错,五十二块三。

我盘算着,该给儿媳妇

买件像样的礼物了。

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在不经意间

给你意外的惊喜。

我蹬着三轮车,迎着朝阳,

觉得这辈子,值了。我推着三轮车慢慢往回走,

心里琢磨着该买什么礼物。

路过金店时,我犹豫了一下,

最后还是走开了。

太贵重的,李静那孩子肯定不舍得要。

回到家,生母正在院子里择菜。

“林大哥,这么早就回来了?”

她站起身,给我倒了杯水。

我接过水杯,心里暖暖的。

这几个月,她已经成了

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在想给李静买件礼物,

不知道买什么好。”

我在她对面坐下,帮她择豆角。

生母眼睛一亮:

“我正好有块好料子,

是当年结婚时准备的。

一直没舍得用,想给未来儿媳妇。

要不,我给李静做件旗袍?”

我愣住了:“这太贵重了……”

“不贵重,”她连忙说,

“放着也是放着。

能给孩子做件衣服,我高兴。”

看着她真诚的眼神,我点点头:

“那好,我出布料钱。”

她笑了:“林大哥,您这就见外了。”

晚上小林和李静来吃饭,

生母拿出那块料子给李静看。

深红色的缎子,绣着暗花,

在灯下泛着柔和的光。

李静惊喜地摸着料子:

“真漂亮!”

“喜欢吗?”生母轻声问,

“阿姨给你做件旗袍,

结婚那天穿。”

李静看看小林,又看看我,

有些不好意思:

“太麻烦阿姨了。”

“不麻烦,不麻烦,”

生母连声说,

“我年轻时学过裁缝,

手艺还过得去。”

小林握住李静的手:

“妈的一片心意,就收下吧。”

这是他第二次叫“妈”,

生母的眼圈立刻红了。

她急忙转过身去擦眼睛:

“我去盛汤。”

看着她的背影,我心里感慨。

这声“妈”,她等了二十八年。

饭后,生母给李静量尺寸。

她的手微微发抖,量得很仔细。

“腰围二尺一,肩宽……”

她轻声念着,李静安静地站着。

小林在旁边看着,眼神温柔。

量完尺寸,生母收起软尺:

“一个星期就能做好。”

李静真诚地道谢:

“谢谢阿姨,辛苦您了。”

“不辛苦,”生母笑着,

“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送走两个孩子,生父来了。

他手里提着水果,脸上带着笑:

“听说要给儿媳妇做旗袍?”

生母兴奋地拿出料子给他看:

“就这块,还记得吗?”

生父摸着料子,眼神怀念:

“怎么不记得?还是我托人

从杭州带回来的。”

看着他们恩爱的样子,

我真为他们高兴。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分离,

现在终于能团聚了。

生母开始做旗袍后,

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她每天早早来到我的老屋,

在院子里支起缝纫机。

一针一线,都极其认真。

有时我会给她打下手,

帮她熨熨布料,穿穿针。

她的眼神专注,手法熟练。

“这手艺,荒废多年了。”

她一边缝一边说,

“没想到还能派上用场。”

“李静穿上一定很好看。”

我说。

她抬起头,眼睛亮亮的:

“我也这么觉得。

这颜色衬她。”

一个星期后,旗袍做好了。

生母打电话让小林和李静过来试穿。

当李静从里屋走出来时,

我们都惊呆了。

深红色的旗袍合身极了,

衬得李静亭亭玉立。

领口的盘扣精致小巧,

下摆的开衩恰到好处。

“真好看!”小林先开口,

眼睛都直了。

李静在镜子前转了个圈:

“阿姨的手艺真好。”

生母站在一旁,不停地

整理着并不存在的褶皱:

“要不要再收收腰?

这里是不是有点长?”

“不用改,正好。”李静拉着她的手,

“谢谢阿姨,我很喜欢。”

生母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你喜欢就好,喜欢就好。”

小林走过去,轻轻抱住她:

“妈,谢谢你。”

这一次,他叫得很自然。

生父拿出相机:

“来,拍张照片留念。”

我们站在一起,李静和小林在中间,

我和生父母站在两边。

“咔嚓”一声,这一刻被永远定格。

婚礼的日子快到了,

我们开始发请柬。

生母小心翼翼地问:

“要不要请……孩子的外公外婆?”

小林愣了一下:“他们还健在?”

“在,”生母点头,“都八十多了。

这些年,他们一直惦记着你。”

小林沉默了一会儿:

“请吧,应该请的。”

生母激动得直搓手:

“我这就打电话告诉他们!”

三天后,两位老人来了。

他们从外地赶来,坐了很久的火车。

见到小林时,外婆颤抖着手

抚摸他的脸:

“像,真像你妈妈年轻的时候。”

外公站在一旁,老泪纵横:

“孩子,我们对不住你……”

小林扶住两位老人:

“外公,外婆,过去的事不提了。”

那天晚上,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

小小的老屋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外婆拉着我的手:

“林师傅,谢谢你。

把孩子养得这么好。”

我连忙摆手:

“是小林自己争气。”

外公拿出一个红包:

“这是我们的心意,请收下。”

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心里想着,这钱要留给小林他们

装修新房用。

婚礼前一天,生母突然发烧了。

可能是连日操劳累着了。

我们劝她在家里休息,

她坚决不肯:

“明天是孩子的大日子,

我一定要去。”

晚上,我去给她送药。

她靠在床上,脸色苍白。

“林大哥,麻烦您了。”

她接过药,轻声说。

“都是一家人,别说客气话。”

我在床边坐下。

她沉默了一会儿:

“有时候想想,像做梦一样。

从来没敢想,还能看着

儿子结婚成家。”

“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我说,

“等着抱孙子吧。”

她笑了,眼角泛着泪光。

婚礼那天,生母的烧退了。

她早早来到酒店,帮着张罗。

当新郎新娘给父母敬茶时,

我们三个并排坐着。

小林和李静先给我敬茶:

“爸爸,请喝茶。”

我接过茶,手有些抖。

喝了一口,甜到心里。

接着他们给生父母敬茶:

“爸爸,妈妈,请喝茶。”

生母接过茶杯时,眼泪

滴在了茶水里。

但她笑得很幸福。

司仪让父母讲话。

生父推让我先说。

我站起来,看着满堂宾客,

心里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我是个收废品的,

没什么文化。”我开口道,

“但我知道,小林是个好孩子。

看到他今天成家立业,

我比什么都高兴。

祝你们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生父接着发言:

“我们要感谢林大哥,

是他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也要谢谢孩子,愿意原谅我们。

今天,是我们这辈子

最幸福的一天。”

他说不下去了,生母接过去:

“祝我的孩子们永远幸福。”

婚礼结束后,送走客人,

我们一家人坐在酒店大堂里。

都有些累了,但舍不得分开。

“爸,妈,”小林看着我们,

“我和李静商量好了,

以后每周五晚上,

咱们一大家人一起吃饭。

轮流做东,好不好?”

我们都点头说好。

生母突然想起什么:

“对了,下个月是林大哥的生日,

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我连忙摆手:

“不用不用,平常过就行。”

“那怎么行?”生父说,

“六十大寿,一定要热闹热闹。”

回家的路上,我推着三轮车,

慢慢走在熟悉的街道上。

夕阳西下,把影子拉得很长。

想起这二十多年的点点滴滴,

心里满满的。

路过废品站,老张头正要关门。

看见我,他笑着招手:

“老林,今天没见你出车啊!”

“儿子结婚,”我笑着说,

“休息一天。”

“恭喜恭喜!”他递过来一个红包,

“一点心意,沾沾喜气。”

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看着他脸上的皱纹,我突然想起

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见到

坐在三轮车上的小林时的样子。

“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说。

老张头点点头:

“是啊,眼看着孩子就长大了。

老林,你功德无量啊。”

我摇摇头:“是孩子自己争气。”

回到家,发现生父母在门口等着。

“怎么不进去?”我问。

生母举了举手里的保温盒:

“给你带了点饺子,想着

你今天肯定没吃好。”

我心里一热,赶紧开门。

坐在院子里,我们吃着饺子。

生父突然说:

“林大哥,我们想好了,

等孙子出生后,我们帮着带。

您也别收废品了,太辛苦。”

我愣了一下:“这怎么行……”

“您为我们培养了这么好的儿子,

也该享享福了。”生母接着说。

我沉默了一会儿:

“收废品收了一辈子,

闲下来反而不习惯。

再说,我也舍不得那些老主顾。”

生父理解地点点头:

“那随您,但别太累着。”

晚上躺在床上,我想着他们的话。

也许,是该慢慢放手了。

小林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事业。

我该相信他能过得很好。

第二天是周日,我照常出车。

生母说要跟我一起去看看。

我拗不过她,只好答应了。

她坐在三轮车后座,

我慢慢地蹬着。

清晨的街道很安静,

只有车轮吱呀的声音。

“这些年,您就是这样

带着孩子走街串巷的?”

她轻声问。

“是啊,”我说,“风里来雨里去,

一转眼就是二十多年。”

到了第一个小区,老主顾们

纷纷拿出积攒的废品。

看见生母,都好奇地问是谁。

“是小林的妈妈。”我介绍道。

生母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王奶奶拉着她的手:

“小林是个好孩子,聪明又孝顺。

你们有福气啊。”

生母点头:“是,我们都有福气。”

收完一圈,我们到废品站卖货。

老张头认真地清点着:

“老林,今天的东西不错啊。”

生母在一旁看着,很新奇。

回去的路上,她突然说:

“林大哥,我有点理解

你为什么舍不得这个营生了。

这里面的烟火气,很踏实。”

我笑了:“是啊,都是老街坊了。”

中午,小林和李静来吃饭。

听说生母跟我去收废品了,

小林很惊讶:

“妈,您怎么想起干这个?”

生母笑着说:

“体验体验你爸爸的生活。”

李静好奇地问:

“阿姨,感觉怎么样?”

生母想了想:

“很辛苦,但也很充实。

我终于知道,你爸爸

是怎么把你养大的了。”

饭后,小林帮我修三轮车。

生母和李静在厨房洗碗。

听着他们的说笑声,

我觉得这就是幸福。

晚上,生父母要回租的房子了。

临走时,生母说:

“林大哥,下周五来我们那儿吃饭。

我新学了几道菜,做给你们尝尝。”

我点头说好。

送走他们,我回到屋里。

看着墙上新拍的全家福,

心里满满的。

手机响了,是小林发来的信息:

“爸,今天高兴吗?”

我回复:“高兴,很高兴。”

他又发来一条:

“您高兴,我就高兴。”

放下手机,我走到院子里。

夜空很晴朗,星星很亮。

明天,又该出车了。

生活还在继续,平凡而真实。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不是所有的遗憾都能弥补,

但只要我们愿意,

总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就像那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

虽然老旧,却依然坚固。

载着生活,载着希望,

在晨光中,缓缓向前。

来源:鑫鑫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