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偷我金镯送娘家,我装不知,次日亲家母上门我笑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4:53 1

摘要: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窗外飘着细雪,屋里暖气开得足。李素芬坐在沙发上织毛线,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抽屉里那个红绒布盒子空了。那是她珍藏多年的金镯子,老伴去世前送她的最后一件礼物。儿子王建军上班去了。儿媳张丽在厨房忙着准备年货。油锅刺啦响着,炸丸子的香味飘满屋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

窗外飘着细雪,屋里暖气开得足。

李素芬坐在沙发上织毛线,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抽屉里那个红绒布盒子空了。

那是她珍藏多年的金镯子,老伴去世前送她的最后一件礼物。

儿子王建军上班去了。

儿媳张丽在厨房忙着准备年货。

油锅刺啦响着,炸丸子的香味飘满屋子。

李素芬起身假装找茶叶,经过厨房时瞥了一眼。

张丽正麻利地翻着笊篱,手腕上空空如也。

昨天收拾衣柜时,李素芬就发现盒子空了。

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却没声张。

她了解儿媳的脾气,直接问肯定要吵架。

快过年了,儿子夹在中间难做人。

“妈,尝尝刚炸的萝卜丸子。”

张丽端着盘子出来,笑得格外甜。

李素芬接过丸子,注意到儿媳眼神躲闪。

“建军晚上加班,咱们先吃。”

张丽说着又钻进厨房。

李素芬慢慢嚼着丸子,想起三年前儿子结婚时的情景。

亲家母赵桂兰拉着她的手说:

“素芬姐,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当时觉得这亲家挺实在,现在想来,话里有话。

晚上八点,王建军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

张丽赶紧给他热菜盛饭。

李素芬坐在旁边看电视,装作不经意地问:

“建军,快过年了,给你岳父岳母准备年货没?”

王建军扒拉着米饭:“买了些烟酒,明天让丽丽送去。”

张丽接话:“妈,要不您也一起去?

我妈总念叨您呢。”

李素芬笑笑:“天冷路滑,你们去吧。”

她注意到儿媳松了口气。

第二天一早,小两口提着大包小包出了门。

李素芬站在阳台目送他们走远,转身进了儿子房间。

她在衣柜里仔细翻找,最后在抽屉最底层摸到个硬物。

掏出来一看,是个崭新的首饰盒,里面是张购买凭证。

日期是前天,金额八千六。

买的是个金镯子,和她丢的那个差不多重。

李素芬心里明白了七八分。

她把东西放回原处,坐在床边发呆。

这镯子她戴了十几年,内侧还刻着她名字缩写。

现在倒好,亲家母手上戴的,怕是她的旧镯子。

新买的这个,八成是拿来充数的。

中午小两口回来了。

张丽格外殷勤,给婆婆买了新围巾。

李素芬笑着收下,什么也没问。

下午收拾屋子时,她故意当着儿媳的面打开首饰盒。

“咦?我镯子哪去了?”

李素芬装作刚发现的样子。

张丽正在擦桌子,手抖了一下。

“妈,您再好好找找?

是不是放别处了?”

李素芬叹气:“老了,记性不行了。”

她看见儿媳耳根都红了。

王建军过来帮忙找了一圈:

“妈,是不是送去清洗了?”

李素芬顺着说:“可能吧,糊涂了。”

晚饭后,张丽抢着洗碗。

厨房传来碗碟碰撞声,比平时响。

王建军在客厅陪母亲看电视,忽然说:

“妈,丽丽她弟弟要结婚了。”

李素芬点头:“好事啊,什么时候?”

“正月里。”王建军挠头,“女方要三金。”

李素芬不接话,盯着电视屏幕。

心里那点疑惑全解开了。

难怪要拿她的镯子,这是救急去了。

可救急也不能偷啊,说一声能怎样?

深夜,李素芬躺在床上睡不着。

想起老伴临终前的话:

“素芬,以后多让着点年轻人。”

现在倒好,让出贼来了。

她决定再等等看。

第二天是周末,雪停了。

李素芬早起去买菜,特意绕到金店。

她拿出那张购买凭证,店员查了记录。

“阿姨,这镯子昨天有人来换过款。”

李素芬心里一沉:“什么样的人?”

“个不高,卷发,五十多岁。”

店员回忆着,“她说女儿买的戴着不合适。”

李素芬道了谢,提着菜篮子慢慢往家走。

亲家母赵桂兰就是卷发,个子不高。

这是把新镯子也换了,真够精的。

回到家,张丽还在睡懒觉。

王建军在阳台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

“妈,我知道您为难……

可小勇结婚确实缺钱……”

李素芬轻轻关上门,心里发凉。

儿子这是知道实情,在帮媳妇瞒着她呢。

中午,门铃响了。

张丽跑去开门,声音都变了调:

“妈?您怎么来了?”

李素芬从厨房出来,看见赵桂兰站在门口。

穿着崭新的红外套,手腕上黄澄澄的。

“素芬姐,给您送点我做的腊肠。”

赵桂兰笑得见牙不见眼。

李素芬招呼她坐下,泡了茶。

两个老太太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张丽坐立不安,眼睛总往婆婆手腕上瞟。

“哟,素芬姐,您这手腕空着呢?”

赵桂兰突然问,“不是有个金镯子吗?”

李素芬心里冷笑,面上却愁苦:

“别提了,不知放哪去了。”

赵桂兰拍大腿:“巧了!我昨儿捡着一个。”

张丽猛地抬头,脸色煞白。

赵桂兰从包里掏出个红布包:

“您看看,是不是您的?”

李素芬接过打开,正是她丢的那个镯子。

内侧的缩写还在,只是划痕多了几道。

“在哪捡的?”李素芬不动声色。

赵桂兰眼神飘忽:“就……菜市场门口。”

李素芬摩挲着镯子,冰凉的触感熟悉又陌生。

她忽然笑了,把镯子推回去:

“这不是我的,你留着吧。”

赵桂兰愣住了。

张丽手里的瓜子撒了一地。

王建军从里屋出来:“妈,这镯子……”

李素芬摆摆手,起身去厨房:

“我那个镯子,内侧刻着‘LSF’。”

“这个刻的是‘平安’,不是我的。”

客厅里静得可怕。

赵桂兰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

她手腕上那个镯子明晃晃的,刺得人眼疼。

李素芬在厨房切着腊肠,刀落在案板上。

笃,笃,笃,一声声敲在每个人心上。李素芬继续切着腊肠。

刀锋落在案板上,发出规律的声响。

客厅里静得能听见钟摆声。

她知道,那三个人都僵在原地。

“妈……”

王建军最先开口,声音发干。

李素芬没回头,把腊肠片摆进盘子。

她听见赵桂兰急促的呼吸声。

“素芬姐,您再仔细看看?”

赵桂兰的声音有点抖。

“这镯子真像是在您家见过的……”

李素芬端着腊肠走出来,面色平静。

“看错了,我的早收起来了。”

张丽猛地站起来,嘴唇哆嗦。

她想说什么,被王建军拉住。

赵桂兰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手里的红布包变得烫手。

“吃饭吧。”

李素芬摆好碗筷,像没事人。

她给每人盛了饭,还夹了腊肠。

“桂兰尝尝,你带来的腊肠不错。”

这顿饭吃得格外安静。

只有筷子碰碗的声音。

赵桂兰手腕上的金镯子闪着光。

每次抬手夹菜都格外显眼。

饭后,赵桂兰匆匆告辞。

张丽送她到楼下。

王建军帮着母亲收拾碗筷。

他的手有点抖,盘子差点滑落。

“妈,那个镯子……”

他终于忍不住开口。

李素芬打断他:

“说了不是我的。”

她拧开水龙头,冲洗碗碟。

热水哗哗流着,升起白雾。

王建军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他知道母亲什么都明白了。

张丽回来了,眼睛红红的。

她站在厨房门口,欲言又止。

李素芬擦干手,走出厨房。

“我睡会儿午觉。”

躺在床上,她听见客厅低语。

是儿子儿媳在争执。

声音压得很低,但很激烈。

她翻个身,面向墙壁。

三年前,儿子带张丽回家。

姑娘文文静静的,说话细声细气。

亲家那边条件差些,她没在意。

觉得只要孩子们好就行。

结婚时,彩礼要了六万六。

她二话没说就取了钱。

又添了三金,包括那个金镯子。

当时赵桂兰笑得合不拢嘴。

这才三年,就变成这样。

她想起张丽的弟弟张小勇。

游手好闲,换了好几个工作。

现在结婚,还要姐姐贴补。

客厅里的声音越来越大。

“你妈什么意思?”

张丽带着哭腔。

“非要让我妈下不来台!”

“那你妈就不该拿镯子!”

王建军声音压抑着怒火。

“那是爸留给妈的最后念想!”

李素芬坐起身,拉开房门。

两人立刻噤声。

张丽别过脸去擦眼泪。

王建军涨红了脸,胸口起伏。

“吵什么?邻居都听见了。”

李素芬在沙发坐下,倒了杯水。

“丽丽,你过来。”

张丽迟疑着,挪到对面坐下。

手指绞着衣角,不敢抬头。

“小勇结婚,缺多少钱?”

李素芬缓缓问。

张丽猛地抬头,眼神惊慌。

“妈,您说什么呢……”

“八千六。”

王建军闷声说。

“女方家要三金,还差个镯子。”

张丽的眼泪掉下来。

“我本来想跟您借……”

她哽咽着,“可开不了口。”

“所以就偷?”

王建军猛地站起来。

“什么叫偷!”

张丽也激动起来,“我只是暂借!”

“等有钱了就买个新的放回去!”

“谁知道妈这么快就发现了……”

李素芬默默喝水。

水温了,喝着没滋味。

她想起老伴刚走那会儿。

儿子还没结婚,家里就娘俩。

王建军每晚陪她看电视。

娘俩说说话,解解闷。

后来娶了媳妇,家里热闹了。

可她的心却越来越空。

“妈,对不起。”

张丽突然跪下来。

“我明天就去把镯子要回来。”

李素芬放下杯子,扶起她。

“起来,像什么样子。”

她叹口气,“镯子既然给了,

就是人家的了。”

张丽愣住,不敢相信。

“可是妈,那是爸……”

王建军急着要说。

李素芬摆摆手,打断他。

“人都不在了,东西算什么。”

她起身往卧室走,脚步沉重。

“我累了,你们看着办吧。”

关上门,听见张丽的哭声。

和儿子低低的安慰声。

傍晚,雪又下起来。

李素芬醒来时,屋里暗沉。

她拉开窗帘,看雪花飞舞。

楼下有个身影在雪地里踱步。

是赵桂兰。

穿着那件红外套,格外显眼。

手里还攥着那个红布包。

来回走着,不时往楼上看。

李素芬拉上窗帘。

打开床头柜,取出相册。

老伴的照片已经泛黄。

笑得憨厚,眼睛眯成缝。

“你啊,就知道笑。”

她轻声说,“现在怎么办?”

照片上的人依然笑着。

她合上相册,心里有了主意。

开门出来,张丽在做晚饭。

眼睛肿着,动作小心翼翼的。

王建军在看电视,心不在焉。

见她出来,两人都紧张起来。

“叫她上来吧。”

李素芬对张丽说。

“谁?”张丽一时没反应过来。

“你妈,在楼下转悠半天了。”

张丽赶紧跑到阳台往下看。

赵桂兰果然还在雪地里。

她慌忙下楼去接。

王建军担忧地看着母亲。

“妈,您别生气。”

他小声说,“丽丽知道错了。”

李素芬没说话,整理着沙发靠垫。

门开了,赵桂兰带着一身寒气进来。

“素芬姐……”

她讪讪地笑着,手里紧攥红布包。

“外面冷,喝口热水。”

李素芬递过茶杯。

赵桂兰接过杯子,手在抖。

热水洒出来,烫红了手背。

她也不觉得疼,只顾看李素芬脸色。

张丽站在母亲身后,一脸紧张。

“桂兰,咱们认识三年了吧?”

李素芬缓缓开口。

赵桂兰连连点头:

“是是是,整三年了。”

“这三年,我自问没亏待过丽丽。”

李素芬继续说,“建军对你怎么样,

你心里也有数。”

赵桂兰低下头,手指绞在一起。

“小勇结婚是大事,

缺钱可以直说。”

李素芬声音平静,

“偷偷摸摸的,多伤感情。”

赵桂兰突然哭起来:

“素芬姐,我糊涂啊!”

她把手里的红布包塞过来,

“镯子还您,我再不敢了!”

李素芬没接,任她举着。

“这镯子你戴过,丽丽戴过,

再还给我,还有什么意思?”

赵桂兰的手僵在半空。

“那……我按原价赔您钱?”

赵桂兰试探着问。

“不用。”

李素芬站起身,走进卧室。

客厅里三个人面面相觑。

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片刻后,李素芬拿着存折出来。

递给赵桂兰。

“这里面有两万块,

算我给小勇的新婚贺礼。”

赵桂兰愣住了,不敢接。

张丽也睁大眼睛。

“妈!”

王建军忍不住叫出声。

李素芬没理他,继续说:

“但有个条件。”

赵桂兰紧张地咽了口唾沫。

“您说,什么条件都行!”

“从今往后,

别总惦记闺女家的东西。”

赵桂兰的脸一下子红了。

张丽低下头,手指揪着衣角。

“小勇是男孩子,

得学会自己担责任。”

李素芬把存折放在赵桂兰手里。

“这钱是给小勇应急的,

以后要靠他自己。”

赵桂兰握着存折,手直抖。

“素芬姐,我……我真没脸……”

她说着又要哭。

李素芬摆摆手:

“快回去吧,雪大了不好走。”

赵桂兰千恩万谢地走了。

张丽送母亲到楼下。

回来时,眼睛又红了。

“妈,这钱我们以后一定还您。”

李素芬没接话,看着儿子:

“建军,陪你媳妇去做饭。”

王建军欲言又止,最终点点头。

拉着张丽进了厨房。

厨房里传来切菜声。

比往常轻了很多。

李素芬站在窗前,看雪越下越大。

路灯亮了,照着飞舞的雪花。

她摸摸空荡荡的手腕。

那里戴了十几年的镯子不见了。

心里空落落的,但不难受。

反倒有种说不出的轻松。

晚饭时,张丽格外安静。

不停地给婆婆夹菜。

王建军也小心翼翼。

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明天腊月二十六了。”

李素芬突然说。

“该蒸馒头了。”

小两口愣了一下,连忙点头。

“丽丽,明天你和我一起和面。”

李素芬吩咐道。

张丽受宠若惊,连连说好。

气氛终于缓和了些。

饭后,李素芬早早回房。

听见儿子儿媳在厨房小声说话。

“妈这是原谅我们了?”

张丽小声问。

“妈一向心软。”

王建军叹气,“可咱们太过分了。”

“等我发了年终奖,

先把钱还给妈。”

李素芬轻轻关上门。

打开首饰盒,最里面有个小袋。

倒出来,是枚金戒指。

很细,样式也老了。

这是老伴送她的第一件礼物。

那时刚结婚,穷得很。

买个戒指都要攒好久钱。

她摩挲着戒指,心里酸酸的。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

李素芬起得很早。

和面,发面,准备蒸馒头。

张丽也早早起来帮忙。

婆媳俩在厨房忙碌着。

一个揉面,一个准备馅料。

阳光照进厨房,暖洋洋的。

面香弥漫在空气里。

“妈,昨晚我妈打电话,

说钱已经取出来给小勇了。”

张丽小声说,“谢谢您。”

李素芬嗯了一声,继续揉面。

“等年后,我找个兼职,

早点把钱还您。”

张丽又说。

“不急。”

李素芬把揉好的面盖上布。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张丽眼圈又红了,赶紧低头干活。

王建军起床,看见厨房里的情景。

他站在门口看了会儿,笑了。

“妈,丽丽,需要我帮忙吗?”

“去买点豆沙馅。”

李素芬头也不抬地说。

他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李素芬看着他的背影,摇摇头。

这孩子,还是这么容易满足。

张丽偷偷观察婆婆的脸色。

“妈,有件事我想告诉您。”

她犹豫着开口。

“我……我怀孕了。”

李素芬的手停住了。

“两个月了。”

张丽声音很轻,“本来想过年说的。”

李素芬慢慢直起腰。

看着儿媳还平坦的小腹。

“好事。”

她简单地说,继续揉面。

但手上的力道轻柔了许多。

张丽松了口气,脸上有了笑容。

馒头出锅时,满屋飘香。

王建军买了豆沙馅,还买了糖瓜。

“祭灶,祭灶。”

他笑嘻嘻地说。

李素芬挑了几个最好的馒头。

摆在灶台前,又放上糖瓜。

默默站了一会儿。

心里念叨着保佑一家平安。

电话响了,是赵桂兰。

“素芬姐,小勇的事办妥了。

女方家很满意……”

声音里透着轻快。

“那就好。”

李素芬淡淡地说。

“等过了年,我带小勇去谢您!”

赵桂兰赶紧说。

“不用,忙你们的吧。”

挂断电话,她看见儿媳期待的眼神。

“你妈说小勇的事办妥了。”

张丽顿时眉开眼笑。

“谢谢妈!”

晚饭吃新蒸的馒头。

豆沙馅的,枣泥馅的,猪肉白菜馅的。

王建军吃得特别香。

连连说好久没吃妈妈做的馒头了。

“以后经常做。”

李素芬说。

小两口对视一眼,都笑了。

这是几天来第一次轻松的笑。

临睡前,李素芬取出那枚金戒指。

细细擦拭着,在灯下闪光。

虽然不值什么钱,但是个念想。

她小心地戴在无名指上。

大小正合适。

只是手指粗了,有点紧。

她轻轻转着戒指,想起很多往事。

那些苦日子,都熬过来了。

现在儿子成家了,要有孩子了。

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她摘下戒指,放回首饰盒。

关灯睡下,一夜无梦。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七。

该炸年货了。

油锅热着,丸子、藕盒、带鱼下锅。

刺啦声中,年味越来越浓。

张丽系着围裙,忙前忙后。

手腕上多了条红绳。

说是本命年,辟邪的。

她不再躲闪婆婆的目光。

王建军下班回来,带了一束腊梅。

“路上看见卖的,香得很。”

他插在花瓶里,摆在客厅。

清甜的梅香弥漫开来。

李素芬修剪着花枝,心情很好。

她注意到儿子儿媳相视而笑。

眼神交汇时,满是柔情。

这样就好,她心想。

晚上,赵桂兰又打来电话。

说小勇的婚事定在正月初六。

邀请他们都去参加。

李素芬婉拒了,说年纪大不爱走动。

“让建军他们小两口去吧。”

她说,“我看看家。”

赵桂兰不好勉强,又说了许多感谢的话。

最后吞吞吐吐地问:

“素芬姐,那镯子……”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李素芬打断她。

赵桂兰立刻噤声,转而说起别的。

挂电话后,李素芬站在阳台上。

远处有零星的鞭炮声。

要过年了,辞旧迎新。

该放下的,就放下吧。

她回到客厅,儿子儿媳在看电视。

喜剧片,笑得前仰后合。

见她出来,忙让出位置。

“妈,这个可好笑了。”

她坐下看了一会儿,确实好笑。

跟着笑了几声,心里轻松不少。

广告时间,王建军忽然说:

“妈,等孩子生了,您给取个名吧。”

张丽也期待地看着她。

“还早呢。”

李素芬说,心里却琢磨起来。

要是男孩,该叫什么?

女孩,又该叫什么?

这一晚,一家人其乐融融。

仿佛之前的阴霾从未存在。

但每个人都明白,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经过这件事,都学会了珍惜。

临睡前,李素芬打开首饰盒。

把空了的红绒布盒子取出来。

摸了摸,放进了抽屉最底层。

也许有一天,会传给下一代。

但不会是现在。

现在,她要看着小生命出生。

陪着他长大,教他做人。

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上抽屉,她看见镜中的自己。

头发白了,皱纹深了。

但眼神依然清亮。

像很多年前,刚结婚时那样。

“都会好的。”

她对自己说。

窗外,又飘起了小雪。

纷纷扬扬,迎接新的一年。李素芬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心里却盘算着该准备些什么。

虽然对赵桂兰有意见,但孩子无辜。

该有的礼数不能少。

腊月二十八,扫尘日。

一家人早早起来大扫除。

李素芬负责擦玻璃。

张丽抢着干重活,被婆婆制止。

“你歇着,这些我来。”

她接过张丽手里的拖把。

“头三个月最要当心。”

张丽不好意思地笑笑。

“妈,我没那么娇气。”

“还是注意点好。”

李素芬动作利落地擦着窗。

阳光照进来,暖融融的。

王建军在清理阳台。

哼着歌,心情很好的样子。

自从知道要当爸爸,他整个人都明亮了。

李素芬看着,心里欣慰。

中午简单吃了面条。

下午继续打扫。

张丽整理衣柜时,拿出件小红棉袄。

“妈,您看这个留着还是扔了?”

李素芬接过来看了看。

是王建军小时候穿的。

虽然旧了,但针脚细密。

“留着吧,说不定用得上。”

张丽会意,脸微微红了。

小心地把棉袄叠好放回。

又找出几件小衣服,都是王建军穿过的。

虽然旧,但洗得干干净净。

“这些都可以留着。”

李素芬说,“小孩子长得快,

穿旧的更舒服。”

张丽点点头,仔细收好。

傍晚,全部打扫完毕。

屋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三个人累得坐在沙发上休息。

王建军提议出去吃。

“累了一天,别做饭了。”

他说,“咱们下馆子去。”

张丽看向婆婆,等她表态。

李素芬想了想,点头同意。

“就去小区门口那家吧。”

她说,“近便。”

小两口高兴地准备出门。

李素芬换了身干净衣服。

饭店里人不少,都是来吃年夜饭的。

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

王建军点了几道母亲爱吃的菜。

张丽要了清淡的汤。

等菜时,遇见邻居老陈一家。

老陈看见他们,笑着打招呼。

“素芬,这是提前吃年夜饭啊?”

李素芬笑着回应。

老陈的妻子打量张丽。

“丽丽是不是有了?

看着气色真好。”

张丽害羞地低下头。

李素芬替她回答:

“才两个月,看不出来呢。”

老陈妻子连声道喜。

又说了一大堆育儿经验。

菜上来了,色香味俱全。

王建军给母亲夹菜。

又给妻子盛汤。

自己才大口吃起来。

“慢点吃。”

李素芬提醒儿子。

“像几天没吃饭似的。”

张丽抿嘴笑了。

“妈,这家菜不错吧?”

王建军问。

“挺好。”

李素芬慢慢吃着。

确实味道不错,但不如自己做的好。

她想着,等孙子出生了。

一定要亲自下厨,做最拿手的。

绝不让外头的饭菜亏了孩子的嘴。

吃完饭,慢慢走回家。

路灯都亮了,挂着红灯笼。

年味越来越浓。

小区里有孩子在放小烟花。

“明年这时候,

咱们孩子也能看烟花了。”

王建军憧憬地说。

张丽挽着他的胳膊,笑着点头。

李素芬走在后面,看着他们的背影。

心里暖暖的。

那些不愉快,都过去了。

重要的是眼前人。

回到家,泡了壶茶。

坐在沙发上休息。

电视里播放着春运新闻。

人山人海,都是为了回家团圆。

“妈,今年过年简单点。”

王建军说,“您别太累。”

“知道。”

李素芬应着,心里早有打算。

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

虽然人少,但年得过。

该有的仪式一样不能少。

这是规矩。

睡前,张丽送来热牛奶。

“妈,喝了睡得香。”

李素芬接过,温度正好。

她注意到儿媳手上的红绳换了新的。

“这红绳挺好看。”

她说。

张丽高兴地举起手:

“建军买的,说保平安。”

李素芬点点头:

“有心了。”

喝完牛奶,洗漱睡下。

这一夜睡得很踏实。

腊月二十九,蒸年糕。

李素芬早早泡好了米。

张丽帮忙打下手。

婆媳俩配合默契。

王建军被派去买东西。

红枣、红豆、白糖。

还要买春联和福字。

他乐呵呵地去了。

蒸年糕是技术活。

火候很重要。

李素芬守着锅,不时调整火力。

蒸汽弥漫,满屋米香。

“妈,您真厉害。”

张丽佩服地说。

“我妈妈就不会蒸年糕。”

李素芬笑笑:

“你妈有别的本事。”

她不想多提赵桂兰。

张丽识趣地转移话题:

“这年糕真香啊。”

第一锅年糕出锅。

黄澄澄的,冒着热气。

李素芬切了一块,递给张丽。

“尝尝,小心烫。”

张丽小心地吹着气。

咬了一小口,连连点头。

“真好吃!又香又甜。”

李素芬自己也尝了一块。

味道正好,软硬适中。

她满意地点点头。

手艺没丢,还能教给下一代。

这样想着,心里很踏实。

王建军回来了,大包小包。

除了要买的东西,还买了烟花。

“晚上咱们也放点。”

他兴奋地说。

“小心着火。”

李素芬提醒。

“知道,我去空旷地方放。”

王建军把东西放好。

看见年糕,眼睛一亮。

“妈,年糕蒸好了?”

不等回答,自己切了一块。

烫得直吹气,还是往嘴里塞。

“慢点,没人和你抢。”

李素芬无奈地说。

张丽笑着递水给他。

“看你急的。”

王建军边吃边夸:

“妈做的年糕最好吃。”

这句话,从小到大没变过。

李素芬听着,心里舒坦。

下午,开始贴春联。

王建军负责贴,张丽帮着看位置。

李素芬指挥:

“左边高点,再高点。”

贴好春联,又贴福字。

大门上,窗户上,都贴了。

屋里顿时喜庆起来。

年的气氛更浓了。

傍晚,简单吃了晚饭。

王建军拉着张丽去放烟花。

李素芬站在阳台看。

烟花不大,但很亮。

在夜空中绽开,转瞬即逝。

但那一刻的美,留在心里。

她想起王建军小时候。

也是这样放烟花,高兴得直跳。

时间过得真快。

一转眼,儿子都要当爸爸了。

她轻轻叹息,心里却满是希望。

手机响了,是妹妹打来的。

“姐,过年好!

今年来我家过年吧?”

妹妹热情邀请。

“不去了,建军他们在家。”

李素芬说。

“那挺好,有人陪你。

等过了年我去看你。”

姐妹俩聊了一会儿。

mostly about张丽怀孕的事。

妹妹很高兴,说要准备小衣服。

李素芬心里暖暖的。

挂了电话,小两口回来了。

脸冻得红扑扑的,笑容灿烂。

“妈,烟花可好看了!”

张丽兴奋地说。

“明年带宝宝一起看。”

王建军补充。

李素芬递过热茶:

“暖暖身子。”

睡前,王建军来到母亲房间。

“妈,有件事和您商量。”

他坐下,表情认真。

“您说。”

“丽丽想让她妈来照顾月子。”

王建军小心地说。

李素芬顿了顿:

“你怎么想?”

“我觉得还是您照顾比较好。

有经验,也细心。”

王建军说,“但怕丽丽不高兴。”

李素芬沉思片刻:

“让她妈来也行。

我可以从旁帮忙。”

王建军惊讶:

“您不介意?”

“都是为了孩子。”

李素芬说,“再说,

月子里需要人手多,

两个人轮流能轻松点。”

王建军松口气:

“谢谢妈。”

“不过有句话要说在前头。”

李素芬看着他。

“怎么照顾,听我的。

老法子不一定对。”

王建军连连点头:

“那是自然。”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李素芬虽然不太情愿,

但为了家庭和睦,让步了。

她现在学会,有些事不能太较真。

腊月三十,除夕。

一大早就开始忙。

准备年夜饭,包饺子。

一家人齐上阵。

李素芬调馅,张丽和面。

王建军打下手。

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节目。

“妈,您尝尝咸淡。”

张丽夹了一点馅给婆婆。

李素芬尝了尝:

“正好,不用加盐了。”

饺子馅是猪肉白菜的。

加了点虾仁提鲜。

这是老伴最爱吃的口味。

每年除夕都包这个馅。

王建军擀皮,动作熟练。

张丽包饺子,虽然慢但很认真。

李素芬负责最后的收尾。

把包好的饺子整齐摆好。

中午简单吃了点。

继续准备晚上的年夜饭。

鸡、鱼、肉,样样俱全。

还有几样素菜,解油腻。

下午,开始炖汤。

老母鸡汤,小火慢炖。

香气四溢,飘满全屋。

张丽闻了,直说饿。

“先吃点年糕垫垫。”

李素芬给她切了一块。

“谢谢妈。”

张丽接过来,小口吃着。

王建军在贴窗花。

红色的剪纸,吉祥的图案。

贴在玻璃上,格外喜庆。

他还买了中国结,挂在客厅。

电话不断响起。

拜年的,问候的。

李素芬一一回应。

也给几个老姐妹打了电话。

傍晚,赵桂兰打来电话。

祝他们新年快乐。

又特意感谢李素芬的帮助。

语气真诚了许多。

“小勇婚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李素芬问。

“都妥了,正月初六典礼。

你们一定要来啊。”

“看情况吧。”

李素芬没有直接答应。

又聊了几句,挂了电话。

张丽期待地看着婆婆。

“妈,咱们去吗?”

“你和你建军去吧。

我在家看门。”

李素芬说。

张丽有些失望,但没说什么。

继续帮忙准备饭菜。

五点多,年夜饭准备好了。

满满一桌子,丰盛得很。

王建军拿出红酒和饮料。

给母亲倒了一杯。

给张丽倒了饮料。

自己也要了饮料。

“今天开车,不喝酒。”

他解释。

李素芬点头:

“安全第一。”

开饭前,先祭祖。

摆上碗筷,倒上酒。

默默祷告,请先人保佑。

这是老规矩,不能省。

祭祖完毕,正式开饭。

王建军举杯:

“祝妈身体健康!

祝丽丽顺利生产!

祝我们全家幸福!”

李素芬也举杯:

“祝你们工作顺利。

祝孩子平安健康。”

张丽跟着举杯,眼睛湿润。

“谢谢妈。”

她小声说。

李素芬拍拍她的手:

“吃饭吧。”

电视里,春晚开始了。

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但他们更关注眼前的饭菜。

不时点评,说说笑笑。

李素芬给儿媳夹菜。

专挑有营养的。

张丽也给婆婆夹菜。

王建军看着,心里高兴。

吃到一半,包饺子。

这次是韭菜鸡蛋馅的。

素馅饺子,守岁时吃。

寓意平安素净。

王建军在饺子里放了硬币。

“谁吃到,来年好运。”

他神秘地说。

张丽好奇地问:

“放了几枚?”

“就一枚,看谁幸运。”

李素芬笑着摇头:

“小心别硌了牙。”

包完饺子,继续吃饭。

鱼是必须吃的,寓意年年有余。

鸡代表大吉大利。

每道菜都有好寓意。

吃完饭,收拾完毕。

开始看春晚。

小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歌曲优美动听。

李素芬拿出红包。

给儿子儿媳一人一个。

“妈,我们都工作了……”

王建军推辞。

“拿着,图个吉利。”

李素芬坚持。

张丽接过红包:

“谢谢妈。”

她也拿出一个红包:

“妈,这是给您的。

一点心意。”

李素芬愣了一下,接过。

打开一看,是一张购物卡。

“知道您不爱花钱。

这是超市卡,买日用品方便。”

张丽解释。

李素芬收下:

“谢谢你们。”

心里有些感动。

这孩子,挺有心。

午夜时分,煮饺子。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

每个人都在小心品尝。

看谁能吃到硬币。

“我吃到了!”

张丽惊喜地叫起来。

从嘴里取出硬币,闪闪发光。

“看来好运属于你。”

王建军笑着说。

李素芬也笑了:

“好兆头。”

吃完饺子,守岁结束。

该休息了。

临睡前,李素芬站在窗前。

看外面烟花绚烂。

爆竹声声,辞旧迎新。

新的一年,会有新希望。

正月初一,拜年日。

一大早,门铃就响了。

邻居们互相拜年。

孩子们来要糖,热闹得很。

王建军和张丽也出去拜年。

李素芬在家接待客人。

泡茶,拿糖果,忙个不停。

虽然累,但高兴。

中午,小两口回来了。

带着大包小包,都是亲戚给的。

花生、瓜子、糖果。

还有几个红包,是给未来宝宝的。

“妈,这是大姨给宝宝的。”

张丽递过一个红包。

李素芬接过,收好。

“等孩子生了,要带他去谢谢大姨。”

下午,终于清静下来。

三个人都累得够呛。

坐在沙发上休息。

电视里重播春晚。

“今年过年真热闹。”

王建军说。

“是啊,比往年人多。”

张丽附和。

李素芬没说话,心里却在想。

明年这时候,家里要多一口人。

会更热闹,也更忙。

但那种忙,是幸福的忙。

晚饭是剩菜,但没人嫌弃。

年夜饭的剩菜,越吃越香。

热一热,照样美味。

张丽胃口很好,吃了不少。

“妈,您做的菜真好吃。”

她由衷地说。

“喜欢就多吃点。”

李素芬又给她夹了块鸡肉。

饭后,张丽主动洗碗。

不让婆婆动手。

王建军帮忙收拾。

配合默契。

李素芬看着,心里满意。

经过这次风波,儿媳懂事多了。

儿子也更体贴。

算是因祸得福。

晚上,赵桂兰又打来电话。

说小勇的婚事准备就绪。

再次邀请他们参加。

这次,李素芬松了口。

“我们看看时间。”

她说。

赵桂兰很高兴:

“素芬姐,一定要来啊。”

挂了电话,李素芬想了想。

既然是一家人,该给的面子还得给。

只要赵桂兰以后不再出幺蛾子。

她可以不计前嫌。

睡前,她打开首饰盒。

看了看那枚金戒指。

最终还是戴上了。

过年嘛,该有点喜庆。

第二天,王建军看见母亲戴戒指。

很高兴:

“妈,您戴戒指好看。”

“戴惯了,不戴反而空落落的。”

张丽也称赞:

“这戒指样式古典,很好看。”

李素芬笑笑:

“你爸当年省吃俭用买的。”

她没有多说,但心里明白。

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失去了。

重要的是珍惜眼前人。

戒指在,念想就在。

日子一天天过去。

年味渐渐淡了。

但家里的温馨氛围没变。

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份和谐。

正月十五,元宵节。

李素芬包了汤圆。

黑芝麻馅的,甜甜的。

象征团团圆圆。

吃过汤圆,年就算过完了。

生活回归正轨。

王建军开始上班。

张丽在家养胎。

李素芬忙着准备婴儿用品。

小衣服,小被子,都是亲手做的。

一针一线,满是期待。

她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

那时,她也是怀着孕。

给未出生的孩子做衣服。

心里满是幸福和期待。

现在,这份心情又回来了。

做完最后一件小棉袄。

她仔细检查针脚。

确定没有线头,不会伤到孩子。

这才满意地收起来。

窗外,春天来了。

柳树发芽,迎春花开放。

新的生命,新的开始。

一切都充满希望。

李素芬站在阳台上,深深呼吸。

空气中有泥土的清香。

她摸摸自己的手腕。

那里空着,但心里很满。

有些东西,失去了未必是坏事。

重要的是,你得到了什么。

她得到了理解,得到了包容。

得到了一个更和睦的家。

这就够了。

她微笑着,迎接温暖的春风。

来源:大气雪碧Mb1Fbq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