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美妆品牌正面临一个残酷现实:2023年亚太美容展上,46个国家参展商带来的创新产品,让不少国内品牌负责人直呼"看不懂玩法了"。这届展会透露的信号很明确——要么跟上创新、绿色、共创的浪潮,要么被淘汰。
中国美妆品牌正面临一个残酷现实:2023年亚太美容展上,46个国家参展商带来的创新产品,让不少国内品牌负责人直呼"看不懂玩法了"。这届展会透露的信号很明确——要么跟上创新、绿色、共创的浪潮,要么被淘汰。
去年11月那场展会确实让人大开眼界。2688家参展商挤满香港两个展馆,7万专业买家穿梭其中。最震撼的是,九成展商来自海外,他们带来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套全新的行业逻辑。
现在做美妆太难了。消费者要功效,还要环保;要科技感,又要文化认同。韩国一个展台前总是排长队,他们用AI测试皮肤状态,再搭配微生态修护产品。这种"黑科技+纯净护肤"的组合拳,让很多国内品牌相形见绌。
可持续不再是口号。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日本展商把化妆品装在折纸艺术包装里,用完还能当装饰品。相比之下,我们很多品牌还在用过度包装博眼球。更扎心的是,欧洲买家现在下订单前都要看碳足迹报告,这关过不去,连谈判资格都没有。
中国供应链正在翻身。以前老外只把我们当廉价代工厂,现在意大利彩妆品牌主动找上门,要合作开发适合亚洲人睫毛的专属产品。深圳某代工厂老板说,今年接到法国订单要求把五行文化融入香氛设计,这种文化共创项目利润是普通代工的三倍。
明年展会会更残酷。主办方刚宣布要增设AI专区,这意味着创新赛道又升级了。想象一下,当国际大牌都用虚拟试妆、智能皮肤检测时,我们还在拼价格战,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东南亚品牌这次特别凶猛,泰国展商把本土草药玩出新花样,菲律宾的ODM服务报价比国内还高。他们不再走低价路线,反而用特色原料和专业服务打动欧美买家。这给国内同行提了个醒:死磕低价没出路。
最该警醒的是产品思维滞后。展会上那些爆品都不是偶然,背后是整套创新体系。澳洲某植物基品牌,从原料种植到用户体验设计形成闭环。他们的研发总监说,现在做产品得像拍电影,要有完整"世界观"。
留给国货品牌的时间不多了。明年展会规模还要扩大,2700家展商同台竞技。现在就该行动:建立可追溯的供应链系统,把文化故事变成真实产品力,用科技提升体验。否则到了2024年11月,可能连展位都抢不到。
其实机会很大。中法合作的五行香氛卖到脱销证明,老外愿意为真正的东方美学买单。问题是我们太习惯跟风,总想复制别人的成功。展会现场有位越南采购商说得实在:"我们要的不是中国制造的便宜货,而是中国创造的新价值。"
转型确实痛苦。广州某代工厂去年投入800万改造环保生产线,当时肉疼,现在订单接到手软。老板说值,因为客户愿意多付15%的"绿色溢价"。这钱赚得踏实,还能睡个好觉。
明年值得期待的不只是AI。美容院专区的设立说明,专业细分市场正在爆发。有个做头皮护理的国产品牌,靠给高端沙龙定制产品,利润率做到行业平均的两倍。他们没打广告,全靠口碑传播。
说到底,美妆行业的游戏规则变了。以前比谁营销狠,现在比谁创新强;以前拼渠道资源,现在拼文化底蕴。站在香港展会现场就能感受到,那些排队最长的展位,都在讲述一个完整的好故事。
这届展会最珍贵的不是订单,而是方向。当国际买家追着问"你们的创新点在哪里"时,答案不该是更低的价格。那些闷头搞研发的企业可能正偷着乐,因为他们早就明白,真正的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
来源:端庄优雅的琪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