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第一次侍寝创下纪录,令李隆基彻底沦陷,情愿被“剃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32 1

摘要:大唐,一听这名字,您脑子里是不是就晃过金光闪闪,马儿嘶鸣,歌舞升平?

她,一个让大唐倾覆的红颜?

还是那盛世,早晚要塌?

大唐,一听这名字,您脑子里是不是就晃过金光闪闪,马儿嘶鸣,歌舞升平?

开元盛世,那真是叫人听着都觉得气派。

可您想过没,这顶天立地的辉煌,下面藏着啥?

说是暗流涌动,一点不夸张。

而在这风浪眼儿上,就站着这么一个女人,名字被翻来覆去说了一遍又一遍——杨玉环。

你说她是祸国殃民的尤物也好,说她是红颜薄命的苦主也罢,反正啊,她这一生,跟这大唐的国运,那可是搅和得不清不楚,剪不断理还乱。

这故事,比她那张脸,要复杂得多了。

杨玉环,真名其实叫杨玉容。

她打哪儿来?

蒲州永乐,就是现在山西永济那边。

家嘛,算是个老官宦人家,但已经没啥大出息了。

她爷爷那辈,在隋朝那会儿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可架不住家门后来磕磕绊绊,她打小就没在安稳日子里长大。

你想啊,十来岁,爹就没了,跟着叔叔家长大,日子肯定得省着点过。

可老天爷就是公平又偏心,给了她一副好模样,更给了她一颗灵巧的心,尤其在音乐这块儿,那是说不出的天赋。

您想想,那琵琶在她手里一拨弄,就能流出跟千年前的故事似的声儿来,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

时间到了开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34年。

那年她才十五,一桩喜事,咸宜公主的婚礼,她也在场。

就这么一露面,那模样,那气质,一下子就把寿王李瑁给看呆了。

这李瑁是谁?

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当时那是相当受宠。

他妈武惠妃,更是李隆基的心尖尖。

武惠妃眼珠子一转,就看出来儿子动心思了,这头就开始说。

唐玄宗呢,年纪也大了,虽然说当时没亲眼见过杨玉环,但儿子媳妇的事儿,自家最宠的妃子张罗,也就点了头。

开元二十三年,杨玉环就正式进了寿王府,成了李瑁的王妃。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武惠妃是走了,给李隆基心里留了个大窟窿。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死了,后宫三千佳丽,愣是再也找不到一个能让他这老皇帝心头小鹿乱撞的。

就在他这日子过得稀里糊涂,心里空落落的时候,关于寿王妃杨玉环那美貌、那才艺的传闻,跟春风似的,吹进了他耳朵里。

这事儿可就有点棘手了。

直接把儿媳妇弄进宫,这名声不好听啊,乱说不好听的。

李隆基也算脑子转得快,加上他身边那个得力的宦官高力士,出了个主意。

开元二十八年,就说“给已故的窦太后祈福”,下道圣旨,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士,赐了“太真”这个名号,住进了感业寺。

这招可妙了,既给皇帝自己留了念想,又体面,还算规矩。

杨玉环在感业寺那几年,就这么换了个身份。

至于寿王李瑁嘛,皇帝也给了“补偿”——让他娶了韦氏家的女儿当老婆。

时间再一晃,到了天宝四年,就是公元745年的七月。

杨玉环这道姑算是当够了,还俗,麻溜儿地就被封了贵妃。

这时候的李隆基,年过六十,杨玉环二十七。

这对“老夫少妻”的组合,说是皇帝疼媳妇那是没得说,关键这贵妃的封号,在她手里,就等于后宫里的“一把手”。

您想想,王皇后走了,武惠妃也没了,后宫里一直没个正经皇后,杨贵妃这位置,就相当于那最高一把交椅。

杨家这一下,算是鸡犬升天了。

她那个堂哥杨国忠,靠着这层关系,平步青云,最后爬到了宰相的位置。

杨家的姐妹们,也都成了国夫人。

这娘家人一下子势力就大了,在朝里那是说一不二。

可这外戚势力一膨胀,就跟个定时炸弹似的,没啥好后果。

朝堂上,说什么的都有,关系户横着走,政治这摊子也越来越浑,为后来的动静,那真是埋下了不少土。

四、 颠倒的朝堂:从“侍寝”到“剃头”

杨玉环当了贵妃,李隆基那是真专宠她。

听老百姓说,她头一天晚上进皇帝的寝宫,就打破了规矩。

野史里写着呢,说杨玉环睡觉会打呼噜,李隆基以前最烦这个,可对着杨玉环,他愣是觉得这声音听着特可爱。

这种“容忍”,这种“喜欢”,那是前所未有的,也说明这女人在他心里,不是一般的角色。

可不能光说她有脸蛋。

杨玉环懂音律,琵琶弹得那是出神入化,尤其那《霓裳羽衣舞》,跳起来跟仙女似的。

李隆基自己也爱音乐,两人在这上头特别合拍,感情自然越来越深。

皇帝一天天就陷在温柔乡里,心思从朝廷大事,就全转到跟贵妃的卿卿我我上了。

华清池里那水汽蒸腾,岭南那边用快马送来的新鲜荔枝,成了他们这日子奢侈的标志。

您想想,为了哄贵妃高兴,花出去多少国力,国库的钱,那也是哗啦啦地往外流,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更要命的是,杨贵妃这架势,也开始插手朝政了。

她认了安禄山当义子,这关系,算是把政治、军事给搅和浑了,边疆的将军跟朝廷之间,界限也模糊了,这给安禄山后来那点心思,可算是铺了路。

后来,有些大臣看不下去了,想劝谏李隆基,说什么“不伦之恋”、“耽误国家大事”。

可这位皇帝,他脑子里都是媳妇,居然做出了一件让人咋舌的事。

野史里说,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李隆基居然自己剃了头,戴着僧帽,说杨玉环是道士出身,自己像个和尚,两人“配对”,正好!

这出戏唱得实在荒唐,虽然当时是压下去了朝臣的议论,但也能看出,皇帝这心思,已经完全被感情冲昏了头,为了一个人,连自己的脸面、身份都能往后放。

这“剃头事件”之后,虽然没人敢明着说皇帝啥了,可杨国忠这外戚的跋扈,加上朝政的乱糟糟,就跟个烂疮似的,一点点腐蚀着大唐。

国家这机器,运转起来越来越不利索,边防也出现了大漏洞。

这不,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那个早就憋着坏的安禄山,借着“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的由头,发动了那场震惊历史的安史之乱。

战火这玩意儿,蔓延得贼快。

长安城一失陷,李隆基就吓坏了,带着杨玉环和剩下来的禁军,灰溜溜地就往四川逃。

可这命运的大车轮,在马嵬坡就停住了。

士兵们早就受够了,心里那股子怨气,全撒向了这场灾难的“根子”——杨国忠和杨贵妃。

他们哗变了,当场就把杨国忠给杀了,然后枪口就对准了李隆基,逼着皇帝,说:“得把杨贵妃交出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这下可真把李隆基架住了。

前面是哗变的军队,后面是闹事的群臣,一边是他宠爱的女人,一边是国家的江山。

69岁的皇帝,就这么被迫做出了一个血腥的决定。

他无奈地下了旨,赐死了杨玉环。

38岁的杨玉环,在马嵬坡那凄风苦雨的天气里,就这么了结了她那轰轰烈烈的一生。

杨贵妃死了,大唐的颓势,可没因此止住。

她那家族,杨国忠,就因为他的无能和贪腐,成了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李隆基呢,丧子之痛,爱人离世,让他彻底消沉。

儿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把他推上了太上皇的位置,他自己退居幕后,说是“软禁”也差不多。

晚年,他就在孤独和后悔里耗着,晚上那点灯光下,他可能老是想起那个女人,那个让他不惜一切,差点就让王朝覆灭的女人。

安史之乱,就像一把大斧头,把那盛唐的气象,一下子劈成了两半。

叛乱虽然最后平了,唐朝也还在,可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形成了,中央的权力管不住地方了,大唐啊,再也回不到当年那辉煌的样子了。

杨玉环这一生,就是一部关于美貌、权力、命运的悲歌。

她因为长得漂亮得宠,因为家族的势力爬到了高位,也因为家族的罪恶和皇帝的昏聩,最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汉皇重色思倾国”,这话倒是说出了皇帝因为迷恋美色而荒废政务的原因。

可历史这东西,哪有那么简单?

一个女人的一生,就这么摆在大唐兴衰的这盘大棋里,她的死,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一个沉重的警告。

马嵬坡上那缕白绫,不仅断送了一个绝世美人的性命,更是那段辉煌岁月的,一声无奈的叹息。

来源:老强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