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宋史》列入 "奸臣传"的蔡京,与童贯等并称为"北宋六贼",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是北宋灭亡的重要推手。
被《宋史》列入 "奸臣传"的蔡京,与童贯等并称为 "北宋六贼",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是北宋灭亡的重要推手。
而就是这么一位被千古唾骂的奸臣,却在主政期间推行了一套覆盖生老病死的国家福利体系,其完备程度领先西方数百年,连史学家也不得不为之点赞。
蔡京当宰相时,为了讨好宋徽宗搞"花石纲",江南的奇山异石被搜刮一空,多少人家破人亡,方腊起义就是这么逼出来的。
他还乱改盐茶政策,把商人逼得破产,朝堂上结党营私更是家常便饭。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主儿,在民生福利上掏出的干货,连后世史学家都忍不住赞叹。
蔡京最厉害的是把北宋零散的慈善活动,做成了全国铺开的制度化福利体系。
简单说就是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这三个硬核机构。
先说居养院,这可不是简单的收容所,简直是古代版"福利院+学校"。
不管是没人管的孤寡老人、街头流浪的乞丐,还是身体残疾的穷人,只要走进去就能有口热饭吃,有件干净衣服穿。
冬天天寒地冻,院里还会发厚棉衣和絮被子,遇上讲究的州县,甚至给配帷帐,雇乳母照顾弃婴,连丫鬟都有配备。
最难得的是孤儿,不光管温饱,还能免费进小学读书,校服都由官府掏钱做,完全不用交学费。
朝廷给居养院拨的粮食,比常规标准厚好几倍,有时候比军费都优先。
再看安济坊,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官办福利医院,专门收治没钱看病的穷苦人。
和现在医院一样,这里有专职的医生,而且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医生得记"工作日记",治好多少人、没救活多少人都得写清楚,年底凭这个评优评差。
要是有医生三年能治好一千个病人,朝廷还会给赏赐,发"紫衣"凭证,这在当时可是极大的荣誉。
路上要是看到冻僵的乞丐或者没衣服穿的穷人,任何人都能送他们去就近的安济坊,官府直接给救济钱米。
最让人感慨的是漏泽园,也就是古代版"福利公墓"。在古代,穷人死了没钱埋,尸体扔在荒野被野狗啃食是常事。
蔡京下令各州各县都划出专门的荒地,用来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和客死他乡的人。
朝廷还规定,下葬必须埋够三尺深,防止尸体暴露,监司还会定期巡查检查。
南宋的朱熹都忍不住夸,说这举措真是"德至渥矣",也就是仁德到了极点。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机构之前是不是就有?还真没错,神宗时期就有过类似尝试,但规模小得可怜,也就开封周边才有。
是蔡京把这事真正做到全国普及,不管是繁华州县还是偏远镇市,只要户口够一千户,就必须设这三个机构。
大观三年那会统计,全国24路到处都有这些福利机构,真正做到了"遍及州县",这规模在古代绝对是旷古未有。
除了福利体系,蔡京还搞了场教育革命,也就是"崇宁兴学"。
他下令全国遍地建学校,从县里的小学到州里的中学再到京城的太学,搞出三级学制,平民子弟不用花钱就能上学,贫困学生还能领食宿补贴。
他还首创了算学、书学、画学这些专科学校,搁现在就是职业技术学院的雏形。改革后全国学生总数飙到16万多,学舍近10万间,学田更是有10万多顷,难怪史书说"学校之盛,前世所未有"。
最值得说道的是,这套福利体系比西方早了足足几百年。英国直到17世纪才搞出《伊丽莎白济贫法》,比蔡京晚了500年;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更是晚了800多年。
著名汉学家伊沛霞都直言,蔡京在财政管理和福利规划上是"奇才"。
有人说他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用福利缓解社会矛盾;也有人说他是迎合宋徽宗"丰亨豫大"的想法,彰显太平盛世。
而且他的福利制度后来有点"用力过猛",有些州县铺张浪费,反而加重了富人负担。他搞"花石纲"、贪赃枉法的劣迹,更是实打实的祸国殃民,这点绝不能洗。
蔡京是奸臣,这点毋庸置疑,但他推行的福利制度和教育改革,实实在在让无数穷人受了益,这也是不能抹杀的事实。
顾炎武那句"不可以其人而废其法",才是最理性的历史态度,评价一个人,既不能因他的善行忽视其恶行,也不该因他的恶名抹煞其善举。
来源:古音风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