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个月后,当初敲键盘最起劲的那个人,在法院门口鞠躬九十秒,视频全网播放三亿次。
一条微博,把林允推上热搜第一,说她给沈腾生了个孩子。
她没哭,也没回怼,直接递诉状。
十个月后,当初敲键盘最起劲的那个人,在法院门口鞠躬九十秒,视频全网播放三亿次。
很多人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其实,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2025年4月,林允把罗某告了。
11月,罗某道歉。
12月,法院追加四名账号运营者当被告,开庭时间定在2026年1月。
速度不快,却一步比一步硬。
律师团队把谣言链路拆成三段:首发、搬运、再加工。
每段都对应一个真名真姓的被告。
他们算过,单条造谣帖在72小时里被转七万多次,阅读破千万。
品牌方把林允海报撤下,损失写在合同里,数字也交给了法院。
以前明星发律师函,网友当壁纸。
这次不一样,法院号公开,任何人都能查到卷宗。
大家第一次看见,原来转发也能赔钱。
林允的做法简单:不骂,不闹,只留证据。
她把手机截图、录屏、公证文件装进一个文件夹,容量超过200G。
团队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把前晚新冒出的谣言再存一份。
十个月,文件夹从200G涨到2T。
硬盘叠在一起,像一块黑色板砖,直接拍在被告桌上。
很多受害者止步于维权成本。
她算过账:公证费、律师费、鉴定费加起来不到一套红毯礼服的钱。
能承担,就不沉默。
法院也第一次尝试把流量折成金额。
算法不复杂:转发数乘平均阅读时长,再乘平台广告单价。
得出的数字写进诉状,被告看得懂,法官也认。
业内把这份诉状称作模板。
以后谁再被黑,不用从头写,只要改名字和数字。
直接抄作业,无脑复制,明天就能递。
罗某道歉视频里,背景是自己家的白墙。
他说原以为只是随手一发,没想到推流会那么猛。
最后一句是提醒:别觉得事小,下个案子可能就是你。
平台也跟着改规则。
转发按钮旁边多了个提示:转发不实信息或担责。
用户点确定才能继续。
上线一周,热门谣言下降四成。
林允的评论区从骂战变成打卡地。
网友留言:今天也是保存证据的一天。
有人把流程画成三步图,点赞超过二十万。
品牌方悄悄把撤下的海报又贴回去,还追加了一年合约。
市场部的总结只有一句:风险解除,形象加分。
案子还没开庭,教材先出版。
某高校新闻系把这份诉状写进新学期讲义,标题是网络侵权实务。
学生作业就是模拟计算转发赔偿。
有人担心明星维权会变成生意。
律师回应:只要证据真,索赔就是合法收入。
黑公关才怕明码标价。
接下来一个月,法院将陆续通知各被告交换证据。
罗某想调解,被林允拒绝。
她说要的就是判决书,贴在工作室门口,当长期海报。
团队预留了2026年整年的档期,准备把庭审现场剪成纪录片。
素材已经够播三集,平台提前预订首页推荐位。
故事写到这儿,道理已经很明显:键盘不会消失,但代价可以变大。
下一次想随手一发的人,会先想到那块200G的硬盘。
来源:幸运山丘6W55h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