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峰《劲节凌云志》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20:55 1

摘要:李沛峰先生这幅水墨作品,以竹石为核心意象,在传统文人画的框架中注入了深沉的情感张力,堪称“以古法开新境”的佳作。以下从几个方面略作品评:

《题李沛峰先生竹石图》

墨池涤尽粉脂痕,化入琅玡碧玉身。

劲节岂唯君子佩,柔枝亦挺岁寒心。

风前裂帛声如铁,月下摇樽影作魂。

莫道丹青惟素色,千秋肝胆自昆仑。

李沛峰先生这幅水墨作品,以竹石为核心意象,在传统文人画的框架中注入了深沉的情感张力,堪称“以古法开新境”的佳作。以下从几个方面略作品评:

一、技法精熟,墨韵生动

写竹见功力:竹竿挺拔而有韧性,用笔中锋沉稳,节节分明;竹叶以书入画,仰俯向背各具姿态,浓墨为面、淡墨为背,通过墨色枯湿浓淡的瞬间把控,展现出风过竹梢的动感与生命力。 泼墨显苍润:山石以大写意泼墨挥洒,墨色浑厚却不显滞重,通过留白与墨晕的自然渗透,形成虚实相生的肌理,与竹之清瘦形成质感对比,共构刚柔并济的天地气象。

二、构图空灵,意境高远

疏密之道:右侧竹石密集而立,左侧大片留白如宇宙初开,虚实之间暗合道家“有无相生”之理。竹枝的斜势与石块的稳定形成动态平衡,令画面在静谧中蕴藏勃勃生机。 灰度交响:全画仅以水墨浓淡构建丰富层次,如素琴之上的泛音按音,于极简中见无限丰饶。背景的“无”反而凸显物象的“有”,使观者视线聚焦于笔墨的精神性表达。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李沛峰先生此作,既得元代倪瓒“逸笔草草”的遗韵,又带有当代艺术对符号的重构意识。竹石不再仅是君子德行的象征,更成为个体生命体验的载体——“血浓于墨”的宣言,让水墨脱离程式化表达,回归到血肉饱满的情感现场。

整体而言,这幅作品在技法上是对古典水墨的精准传承,在精神层面则完成了从“物象摹写”到“心象书写”的跨越。它既保有传统文人画的清雅格调,又以文字与意象的碰撞激荡出深刻的现代性思考,堪称一幅“笔简意丰,墨短情长”的匠心之作。

李沛峰先生是当代艺术界一位深具传统根基又富有现代意识的杰出书画家。

艺术根基与师承

李沛峰先生(1962年生于香港)自幼浸润于书画艺术,早年随父亲学习绘画与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他有幸拜入近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门下,成为入室弟子,得其亲授。这份深厚的师承,为其艺术之路注入了正统而高格的血脉。

艺术特色:书画双绝,自成一格

书法: 李先生于书法造诣极深,尤擅狂草,喜书明代莫云卿笔意。其书法并非简单摹古,而是将独特的字体结构与内蕴的刚劲气韵巧妙融合,形成了沉健有力、恣意奔放而又法度严谨的个人风格。

绘画:

山水画: 其山水画创作是其主要成就。他巧妙吸取自然精华,将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作品笔墨精湛、气势磅礴,画面蓊郁雄秀,既体现出中国画高雅的意境、格调与气韵,又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清晰的层次,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令人观之如临其境,深受震撼。

创新探索: 李先生亦不拘泥于传统题材,为其女儿创作的“能量系列”等作品,展现了其前卫的一面。这些作品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传递正向情感与抽象概念,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体现了其在艺术上的不断求索与创新活力。

业界高度评价

其艺术成就获得了多方大家的高度认可:

陆俨少先生之子陆亨题赞其“笔墨高雅,气韵生动”。 西樂群评价其作品“以山水书法为基,传统功力深厚…具有欲吐而出之苍润之气”。 刘锡亮等亦称赞其画作“飘逸灵动,烟岚满纸,潇洒出尘”。

展览与公益

李沛峰先生自1990年代起便活跃于艺坛,在香港、深圳、台湾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如“镜花水月”、“杏兰之遇”等,作品屡获殊荣。他亦热心公益,多次参与慈善拍卖与义卖活动,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担当。

总结

总而言之,李沛峰先生是一位兼具深厚传统功力、独特个人风格、开阔现代视野和旺盛创作活力的艺术大家。他真正做到了“以古人为师,以天地为师,以心为师”,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其作品不仅是精湛技艺的展现,更是深厚内涵与生命情感的抒发,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备受推崇。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