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揭秘(5):灭活与活性益生菌功能不相上下,甚至更好(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04:28 1

摘要:1965年德国科学家莉莉和斯提威尔提出的最初定义,他们在《饲料生产》杂志上发表文章,将“Probiotic”描述为“由一种微生物分泌的、能刺激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就像我们在上篇文章中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所所做的工作,干酪乳杆菌菌体及代谢产物能促进小鼠肠道

一个益生菌定义的误读,把微生态研究带偏几十年,堪称微生态研究史上一个关键的“历史包袱”。

1965年德国科学家莉莉和斯提威尔提出的最初定义,他们在《饲料生产》杂志上发表文章,将“Probiotic”描述为“由一种微生物分泌的、能刺激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就像我们在上篇文章中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所所做的工作,干酪乳杆菌菌体及代谢产物能促进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最初的定义与今天的含义有核心区别:德国人的定义核心是“物质”,更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益生元”或某些“后生元”。而现代将益生菌定义为 “活的微生物” 的概念,将后续数十年的研究焦点狭隘地锁定在了 “活菌” 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带偏”了研究方向。然而,在随后的学术传播和应用中,这个概念被巧妙地由美国人主导的所谓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偷梁换柱”了,研究的重心从微生物“产生的有益物质”转向了“产生这些物质的微生物本身”,并且加上了 “活的” 这一限制性条件。

“活的”枷锁:如何带偏研究数十年

1. 唯活菌论:这使得整个产业和多数研究陷入了一种执念——只有活菌才算益生菌。评价标准几乎完全依赖于 “活菌数量CFU” ,而忽略了菌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

2. 机制研究的盲区:科学家们耗费大量精力去研究如何提高活菌的胃酸胆汁抗性、如何促进其定植,却相对忽视了灭活菌体、细胞碎片和纯化代谢产物同样可能具有的强大生物活性。

3. 阻碍了技术发展:由于死菌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益生菌,关于如何高效灭活、保留活性、标准化后生元生产工艺的研究长期被忽视,发展缓慢。

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在2014年的定义中,依然坚持“活菌”是益生菌的必要条件,这与事实完全相违背。

益生菌作用的本质,在于调整肠道微生态的实际作用。几十年来成千上百万的实际应用是有效的。那个被曲解和固化的“活的”定义,确实像一副有色眼镜,让我们在几十年里只看到了微生态图景的一部分。今天的科学,正是在努力摘下这副眼镜,拥抱一个基于“菌株-功能” ,而非基于 “死活” 的、更广阔、更精准的微生态未来。

来源:高博特范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