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什么要入侵苏联,为什么不能先解决英国再进攻苏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02:53 1

摘要:二战中德国的战略抉择始终是历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1941 年 6 月,希特勒启动 “巴巴罗萨计划”,以 550 万大军突袭苏联,彻底将战争推向欧亚大陆腹地。这一决策看似违背 “先解决侧翼威胁” 的军事常识,实则是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英

我还是按照我写毕业论文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吧,请点赞,看官。

二战德国东进决策的必然性:为何选择入侵苏联而非先解决英国

引言

二战中德国的战略抉择始终是历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1941 年 6 月,希特勒启动 “巴巴罗萨计划”,以 550 万大军突袭苏联,彻底将战争推向欧亚大陆腹地。这一决策看似违背 “先解决侧翼威胁” 的军事常识,实则是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英国虽盘踞西欧侧翼,但德国缺乏征服英国的现实条件,而苏联的战略资源、地缘威胁与战争准备窗口,共同构成了 “必须先打苏联” 的核心逻辑。本文将从经济刚性需求、政治地缘矛盾、军事力量对比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数据与史实,系统解析德国这一战略决策的深层动因。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

希特勒在 1940 年西欧战役结束后至 1941 年 “巴巴罗萨计划” 实施前,确实始终未放弃对英和谈的尝试。这一行为并非单纯的 “和平诉求”,而是德国战略困境下的务实选择 —— 既想以最低成本解除西欧侧翼威胁,又想为入侵苏联争取时间与资源,本质是服务于 “先苏后英” 核心战略的辅助手段。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明确提出 “德国必须在东方获得领土”,认为苏联是 “劣等斯拉夫民族” 的国家,其领土是日耳曼民族 “生存空间” 的天然延伸。他写道:“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相较于苏联,希特勒将英国视为 “可以合作的对象”。他在书中写道:“英国的保守主义与德国的民族主义存在天然的契合点,我们的共同敌人是布尔什维主义和犹太人。” 希特勒认为英国是 “世界上最成功的殖民帝国”,其海军和殖民地网络对德国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主张 “与英国达成妥协,允许其保留殖民地”,以换取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

一、和谈的时间窗口与核心背景:西欧战役后的战略真空

时间范围:1940 年 6 月法国投降至 1941 年 6 月入侵苏联前,为期约 12 个月,是希特勒对英和谈的核心窗口期。军事前提:1940 年 5 月 - 6 月,德国以 “闪电战” 横扫西欧,1 个月内击败法国,迫使法国签署《贡比涅停战协定》。此时西欧大陆仅存英国坚持抵抗,德军在西欧集结了 150 万兵力,而英国陆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惨重,仅撤回 33.8 万人,且丢失了大部分重型装备(约 600 辆坦克、2.4 万门火炮)。德国的战略困境:虽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德国缺乏征服英国的海空力量(前文数据已提及:海军仅 57 艘潜艇、22 艘驱逐舰,空军在不列颠之战前仅 4700 架飞机),登陆 “海狮计划” 缺乏可行性。同时,德国石油储备仅能维持 12 个月,长期消耗战会加剧资源危机,不利于后续对苏作战。

二、和谈的核心诉求:德国的 “霸权换和平” 方案

希特勒的和谈提议并非平等协商,而是基于德国霸权的 “城下之盟”,核心条件围绕 “承认德国大陆霸权、英国保留海外利益” 展开,具体包括:

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包括德国对法国、低地国家、北欧的占领或控制。德国尊重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与海上利益,不干涉英联邦内部事务。英国解除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恢复双方贸易(核心是让德国获得海外资源补给)。英国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共同对抗苏联的 “布尔什维克威胁”。

这一方案的本质的是:德国以 “放弃进攻英国本土” 为筹码,换取英国不干涉其东进计划,避免陷入 “两线作战” 的困境。希特勒在 1940 年 7 月的国会演讲中明确表示:“我对英国没有领土诉求,只想结束这场无意义的战争”,实则是抛出和谈橄榄枝,试探英国底线。

三、英国拒绝和谈的关键原因:抵抗意志与外部支撑

英国首相丘吉尔从始至终坚决反对和谈,主导英国采取 “全面抵抗” 策略,核心原因有三:

意识形态与国家尊严:英国视纳粹德国为 “文明威胁”,丘吉尔在 1940 年 6 月的演讲中宣称 “我们将战斗到底”,拒绝向独裁政权妥协。英国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与德国的极权主义存在根本对立,和谈意味着放弃民主价值观。英联邦的战略支撑:英国拥有庞大的英联邦体系(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940 年英联邦总人口达 5 亿,可动员兵力超过 1000 万。加拿大在 1940 年已向英国派遣 2 个师,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承诺提供军事援助,让英国具备长期抵抗的人力基础。美国的潜在援助:1940 年 9 月,美国与英国签署《驱逐舰换基地协定》,向英国提供 50 艘驱逐舰,换取英国在加勒比海的 8 个军事基地。1941 年 3 月《租借法案》通过后,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英国(1941 年上半年援助价值 10 亿美元物资),让英国看到了最终胜利的希望,进一步坚定了抵抗决心。

此外,英国皇家海军的制海权是核心底气 —— 即使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占据一定优势,但英国海军仍能封锁大西洋航线,阻止德国获得海外补给,也让德国的 “海狮计划” 无法实施。

四、和谈失败对德国战略的直接影响:加速东进决策

1940 年 9 月不列颠之战陷入僵局,10 月希特勒正式推迟 “海狮计划”,对英和谈彻底宣告失败。这一结果直接推动德国加速落实 “巴巴罗萨计划”,原因如下:

确认 “无法低成本解决英国”:和谈失败与海空力量不足,让德国意识到短期内无法征服英国,继续在西欧消耗会加剧资源危机,不如将重心转向苏联,获取战略资源后再回头解决英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尝试落空:希特勒原本希望通过和谈让英国保持中立,确保入侵苏联时侧翼安全。和谈失败后,德国只能寄希望于 “快速击败苏联”,在英国与美国形成有效同盟前结束东线战争。时间窗口的紧迫性加剧:1941 年苏联的军事动员速度加快(全国总兵力达 537 万,坦克月产 800 辆),希特勒担心拖延会让苏联完成战争准备,因此在和谈失败后立即下令加快 “巴巴罗萨计划” 的实施节奏。

4.双方和谈的尝试时间表

5 月 10 日: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组建战时内阁。

5 月 25-28 日:英国战时内阁爆发激烈争论,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提议通过意大利墨索里尼向德国求和,主张 “以殖民地换和平”。丘吉尔坚决反对,强调 “我们将战斗到底”。

5 月 28 日:丘吉尔召开 25 人内阁会议,以 “团结抗德” 为由获得全体支持,哈利法克斯被迫放弃和谈提议。

1940 年 6 月

6 月 10 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德国通过瑞典商人比尔格・达勒鲁斯试探英国和谈意愿,提出 “德国保留西欧,英国保留殖民地” 的条件。英国外交部回复 “绝无妥协可能”。

6 月 17 日:法国贝当政府求和,德国要求英国承认其欧洲霸权,否则将发动 “海狮计划” 入侵。丘吉尔在广播中回应:“我们永不投降!”。

1940 年 7 月

7 月 19 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讲,宣称 “对英国无领土诉求”,建议 “共同对抗布尔什维主义”。英国外务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在日记中称其为 “无耻的谎言”。

7 月 22 日:英国战时内阁正式拒绝和谈,丘吉尔向全国宣布:“我们将在海滩作战…… 直到胜利。”。

1940 年 9 月

9 月 15 日:不列颠空战进入高潮,德国空军未能取得制空权。戈林通过瑞典实业家雅各布・瓦伦堡秘密接触英国工党议员,提出 “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遭英国情报部门识破并拒绝。

1940 年 10 月

10 月 23 日:希特勒与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在法国昂代会谈,试图说服西班牙加入轴心国并对直布罗陀发动攻击,以切断英国与地中海的联系。佛朗哥以 “西班牙尚未准备好战争” 为由婉拒,和谈计划受挫。

1940 年 11 月

11 月 12-14 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希特勒试图拉拢苏联加入轴心国,提出 “苏联向南扩张至印度洋,德国向东扩张至乌拉尔” 的分赃计划。莫洛托夫坚持要求德国从芬兰撤军,谈判破裂。

11 月 14 日:希特勒签署第 18 号指令,要求 “继续对英国施加压力,但停止主动和谈”。

1941 年 3 月

3 月 11 日:美国《租借法案》通过,向英国提供价值 10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丘吉尔称其为 “历史上最无私的法案”,进一步坚定了抵抗决心。

1941 年 6 月

6 月 22 日:德国发动 “巴巴罗萨计划” 入侵苏联,德英和谈彻底终结。希特勒在指令中称:“对英战争将在击败苏联后自动结束。”。

特别敦刻尔克希特勒不合围歼灭英国远征军,实际是为了向英国展现善意,毕竟在以往打交道过程,张伯伦还是比较“靠谱”的。哪怕大不列颠空战前期只轰炸军事设施。

现在我来说必须打苏联而不打英国的几个原因:

一、经济动因:石油短缺的致命枷锁与战略资源的刚性需求

德国的战争机器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 “资源贫血” 的困境,而石油作为现代战争的 “血液”,其短缺直接决定了德国的战略走向。先解决英国无法缓解资源危机,而苏联的资源储备则是德国的唯一救命稻草。

(一)德国石油供应的绝境与数据支撑

德国本土石油产量极度匮乏:1939 年德国原油产量仅 380 万吨,1940 年通过合成燃料(煤制油)技术提升至 480 万吨,但同期军事与民用石油总需求高达 1400 万吨,缺口达 920 万吨,自给率不足 35%。外部供应被严重封锁:1940 年不列颠之战后,英国皇家海军完全控制大西洋航线,德国从海外进口石油的通道被切断。此前德国主要依赖罗马尼亚的石油进口,1940 年罗马尼亚提供 200 万吨石油,仅能填补需求缺口的 22%。战略储备濒临耗尽:1941 年初,德国石油战略储备仅余 800 万吨,若按当时消耗速度,仅能维持 12 个月的战争运转,而装甲部队与空军的高强度作战会加速储备枯竭。

(二)苏联的资源诱惑:不可替代的战略补给地

石油资源的绝对优势:1940 年苏联石油总产量达 3100 万吨,其中巴库油田年产 2200 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 18%,相当于德国本土产量的 4.6 倍。控制巴库油田即可彻底解决德国的石油危机。多元战略资源的互补:苏联乌克兰地区是 “欧洲粮仓”,1940 年小麦产量达 2000 万吨,可填补德国 15% 的粮食缺口;顿巴斯煤田年产煤炭 1.5 亿吨,是德国鲁尔区产量的 1.2 倍;此外,苏联的铁矿石、锰矿等矿产资源,均是德国军工生产的必需原料。

(三)先打英国的经济无收益性

英国本土缺乏德国急需的战略资源,其殖民地的资源(如中东石油)需通过海上航线运输,而德国无力突破英国海军封锁。即使占领英国,德国仍需维持漫长的海上补给线,且英国工业已转向战时动员,短期内无法为德国提供有效补给,反而会消耗大量兵力维持占领秩序,加剧资源负担。

二、政治与地缘逻辑:苏德矛盾的不可调和与 “生存空间” 的核心诉求

德国与苏联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是权宜之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未消除双方的根本矛盾。地缘政治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波兰问题的延伸,让苏联成为德国眼中比英国更危险的 “终极敌人”。

(一)瓜分波兰后的地缘对峙与苏联的扩张行动

波兰问题埋下的隐患:1939 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德国占领波兰西部,苏联占领东部(约 20 万平方公里领土、1300 万人口)。但苏联并未止步,1940 年相继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和北布科维纳,直接将边境线向西推进 300 公里,逼近德国的巴尔干利益圈。地缘战略的零和博弈:根据麦金德的 “心脏地带” 理论,苏联所在的欧亚大陆腹地是控制世界的关键。德国若要实现 “欧洲霸权”,必须控制东欧平原,而苏联的扩张已直接威胁德国的地缘安全,双方形成 “你进我退” 的对峙格局。

(二)意识形态对立与 “生存空间” 的核心目标

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根本冲突: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明确将苏联视为 “布尔什维克瘟疫” 和 “劣等斯拉夫民族” 的聚集地,宣称德国的使命是 “向东扩张,夺取生存空间”。这种意识形态的敌视,让苏德之间不存在长期和平的可能。德国的战略优先级排序:德国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以柏林为中心的 “大德意志帝国”,东欧平原是其规划中 “农业基地” 和 “原料产地” 的核心区域,而英国只是 “海洋霸权的阻碍者”,并非意识形态上的 “终极敌人”。在德国的战略蓝图中,摧毁苏联是实现霸权的前提,而击败英国只是次要目标。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脆弱性与信任崩塌

双方的互相戒备:条约签订后,德国始终将苏联视为潜在敌人,1940 年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已开始秘密制定对苏作战计划;苏联也在西部边境大规模修建防御工事,1940 年至 1941 年,苏联西部边境的军队数量从 150 万增至 290 万,坦克数量从 1 万辆增至 2.2 万辆。巴尔干危机的导火索:1941 年德国进军巴尔干,试图控制罗马尼亚石油产地,而苏联则支持南斯拉夫抵抗德国,双方在巴尔干的冲突直接导致信任彻底破裂,希特勒加速了对苏作战的决策。

三、军事维度:力量对比、突然性窗口与 “先英后苏” 的不可行性

军事可行性是战略决策的最终依据。德国在海空力量上的劣势让 “解决英国” 成为泡影,而苏德军事力量的暂时失衡、战争突然性的时间窗口,让 “先打苏联” 成为德国眼中的最优军事选择。

(一)德国与英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无法突破的海空壁垒

海军实力的绝对差距:1940 年德国海军仅有 2 艘战列舰、3 艘战列巡洋舰、6 艘巡洋舰、22 艘驱逐舰和 57 艘潜艇,而英国皇家海军拥有 12 艘战列舰、3 艘战列巡洋舰、17 艘巡洋舰、69 艘驱逐舰和 53 艘潜艇。德国缺乏足够的水面舰艇争夺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无法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登陆作战的现实困境:德国制定的 “海狮计划” 要求至少运输 10 个师的兵力登陆英国,但 1940 年德国仅拥有 170 艘登陆艇,仅能运输 3 个师的兵力,且缺乏两栖作战经验。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损失 1700 架飞机,英国损失 900 架,德国未能夺取制空权,登陆计划从 1940 年 9 月起被无限期推迟。英国的抵抗能力与外部支持:1940 年英国陆军已扩充至 30 个师,装备 1600 辆坦克,且依托英吉利海峡天险构建了完善的防御体系。1941 年 3 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开始向英国提供飞机、坦克、石油等战略物资,仅 1941 年上半年就援助了价值 10 亿美元的物资,英国的抵抗能力持续增强。

(二)德苏军事力量的暂时失衡与突然性优势

德国的军事巅峰状态:1941 年 6 月,德国集结了 3 个集团军群(北方、中央、南方),共 153 个师(含 19 个装甲师、14 个摩托化师),总兵力 550 万人,装备 4300 辆坦克(主要为三号、四号坦克,具备成熟的装甲集群战术)、4700 架飞机,且经过波兰战役、西欧战役的实战检验,协同作战能力极强。苏联的军事准备不足:1941 年 6 月,苏联西部边境部署了 5 个方面军,总兵力 290 万人,装备 2.2 万辆坦克(但其中 70% 为 T-26、BT 系列等老旧坦克,装甲薄、火力弱)、1.7 万架飞机(多为老旧机型,且分散部署)。苏联军队在 1937-1938 年的大清洗中损失了约 3.5 万名军官,指挥层薄弱,战备状态极差。突然性的关键价值:德国的突袭完全出乎苏联意料,1941 年 6 月 22 日战争爆发时,苏联西部边境的很多部队尚未完成集结,部分坦克仍在仓库中未启封,空军飞机甚至未及起飞就被摧毁。战争初期,德国每天推进 30-40 公里,三个月内歼灭苏联军队 150 万人,这种突然性带来的战果,是德国无法通过进攻英国获得的。

(三)战争准备窗口的紧迫性

苏联的军事扩张速度远超德国预期:1941 年苏联军队总数已达 537 万,较 1939 年增长 1 倍;坦克产量从 1940 年的 1.2 万辆增至 1941 年的 1.8 万辆,其中 T-34、KV-1 等先进坦克的产量持续提升;苏联的工业正在向东部转移,预计 1942 年将完成战时动员,届时德国将面对一个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苏联。希特勒深知,若推迟对苏作战,德国将失去突然性优势,进攻难度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当时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明确表示拒绝瓜分罗马尼亚的。苏联也知道罗马尼亚对于德国的重要性,“咋的老子还是这样干,你能咋的”。毕竟西线还牵制德国,希特勒忍了,时机不成熟。6.22日苏联下最后通牒给罗马尼亚,不割让,苏联就入侵罗马尼亚。哎,妥协丢两个省,不妥协亡国,罗马尼亚别无选择。一心要保住石油供应的,决不允许罗马尼亚的沦丧,所以德国劝罗马尼亚屈服,但这对希特勒比”打一个耳光”还要糟糕,因为从此苏联逼近罗马尼亚的油田,威胁了德国的石油来源,于是部分德军开始在波兰总督区集结。在其后几个星期中,他越来越感到不安,唯恐这 样会影响对英国的空袭,因而逐渐怀疑斯大林的企图。7月29日,他对约德尔说:如果苏联试图占领罗马尼亚油田,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苏联作战。这一天,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为进攻苏联作好准备,这就是德国进攻苏联的最早计划的开始。

苏联这样干也有他的如意算盘,苏德必有一战,所以双方都在准备,苏联势力夸张,导致东欧亲德势力徇私瓦解,最后德军派出三个装甲师和一个空降师驻扎罗马尼亚,并联合意大利发表宣言,表示给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证,苏联指责德国破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傻眼了,”啥,你苏联吞并波罗的海和我商量了吗?没见过如此无耻之人啊“于是,德国也谴责苏联破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和《莫斯科条约》到1月份,双方关系持续交恶,但是斯大林和希特勒都不想打,苏联要备战,苏联计划是至少拖到1942年,德国还没解决掉西边的英国,不想两线作战,所以双方寻思互相让点步。所以11月12日举行了柏林外长会谈,最后再试探下,缓和下关系。里宾特洛甫试探想拉苏联加入轴心国,一同打英国,苏联一口拒绝,会谈期间,英国轰炸机来轰炸,莫洛托夫,嘲讽德国说“这个就是你们说的大不列颠战役结束了,你们德国是为死而战,迟早要翻车的”。好吧,既然这样,那我就先下手了,德国闪电战是先手,总不能给你苏联先手吧,目前波罗的海都没你斯大林拿了,到1942年我还能守吗?

四、战略抉择的必然性:多重因素的叠加与最优解(德国视角)

综合以上分析,德国选择 “先苏后英” 的战略,并非希特勒的心血来潮,而是经济、政治、军事三重因素叠加后的必然结果。

从经济层面看,石油短缺的致命危机让德国必须尽快获取战略资源,苏联的巴库油田、乌克兰粮仓是唯一可行的补给地,而英国无法提供任何资源缓解危机;从政治层面看,苏德地缘对峙与意识形态对立不可调和,苏联的扩张已威胁德国核心利益,“生存空间” 的目标也决定了东进是核心方向;从军事层面看,德国缺乏征服英国的海空力量,而苏联的军事准备不足与突然性窗口,为德国提供了快速取胜的可能。

对德国而言,进攻苏联是一场 “赌徒式的冒险”,但也是当时唯一能打破战略困境的选择。若先打英国,德国将陷入长期消耗战,资源耗尽后不战自败;而进攻苏联,若能快速取胜,即可获得无限的战略资源,进而回头解决英国,形成 “以战养战” 的良性循环。这一决策虽最终因德国的战略误判、苏联的顽强抵抗而失败,但从当时德国的战略逻辑与现实条件出发,确是多重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结论

二战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非先解决英国,是经济资源刚性需求、政治地缘矛盾、军事力量对比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石油短缺的致命枷锁让苏联的资源储备成为德国的必争之地,苏德之间不可调和的地缘与意识形态冲突让苏联成为比英国更危险的终极敌人,而德国对英国的海空劣势与对苏联的突然性军事优势,最终促成了 “巴巴罗萨计划” 的实施。这一决策揭示了二战时期德国战略的内在矛盾:其扩张野心远超自身资源承载能力,而苏联的体量与韧性最终让这场冒险走向失败,但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先苏后英” 仍是德国战略逻辑下的最优解。

来源:自在的榆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