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踏进夏门梁氏古堡,徜徉在那古老幽静的深宅大院之中,禁不住要问:梁氏的祖先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要修建如此雄伟奇特的山寨古堡?在这一幢幢层楼叠阁之中,在这一扇扇紧闭的铁门后面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
这些来自;文化在看 山西 (张宝铸 / 文)
一段传说,追寻生命渊源
一部族谱,叙写四百年沧桑
一个家族,铸就兴衰传奇
当我们踏进夏门梁氏古堡,徜徉在那古老幽静的深宅大院之中,禁不住要问:梁氏的祖先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要修建如此雄伟奇特的山寨古堡?在这一幢幢层楼叠阁之中,在这一扇扇紧闭的铁门后面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
让我们翻开沉甸甸的历史,回眸那一段逝去的岁月……
帝胄世家
在夏门村的汾河北岸,原先有一片松柏常青、葱郁繁茂的茔地,那就是号称“灵石四大家族”之一——夏门梁氏的祖茔。在茔地的正前方,曾经树立着一座碑坊式的建筑。这座青石碑亭的两旁柱联上刻有:
“特起儒风垂后葉 频行惠雨叶前模”
横批为“祖述渊源”。左右两旁的碑柱上也有一联:
“葱郁松楸古 连绵德泽长”
横批各为“流馨”“贻谷”。在左右两旁的碑体上镌刻着梁氏的世系图,这是现存最早的梁氏族人世系的文字依据,也是在清代乾隆盛世(乾隆21年),梁氏先人们为彰显梁氏家族荣耀而留给后人的一部石头字典。
擦拭掉墓表上的浮尘,细细辨认已不太清晰的字迹,梁氏始祖的来历赫然在目:
“曾大父姓梁氏,梁为伯益后,支分派别,各居一方。”
伯益是谁?在《书经·舜典记》中这样记载,伯益相传助大禹治水有功,禹曾要让位给他,他便避居箕山之北。后来,他死后,受到人们的祭祀和尊重。伯益和大禹是同时代的人,也是一位治水功臣,而且他的功德彪炳史册,为后世称颂。这就可以证明夏门梁氏的祖源是华夏黄帝始祖的后代,是华夏民族中足可以骄傲的一支。
在夏门梁氏五支的神单上,我们又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梁氏出于高阳,得氏以国,迄今蔓延天下,难以臆度。”
这一表述也印证了夏门梁氏之始祖是高阳之后。高阳是黄帝的孙子,也叫颛顼,是他继承了帝位,统领华夏各族。而高阳又生八子,人称“八恺”。而我们发现梁家的九门盐山字号即为“八恺号”,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再追溯下去,我们惊喜地发现夏门梁氏的祖先竟然与夏禹为同宗同氏。据《史记·夏本记》所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这就是说,夏禹是颛顼的孙子,梁氏先祖也是颛顼(高阳)的子孙,梁氏与夏禹必然是同宗同氏。
这就不难理解伯益为什么会效力于夏禹手下,而他的后代又为何以修建桥梁而得姓为梁。这也为我们解开了灵石夏门梁氏迁始祖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山西灵石落户之谜。
千里迁家
还是在那块清代乾隆21年(公元1756年)所立的梁氏祖茔碑记中写道:“肇基吾乡者,始祖福山,实长子孙焉。分五大支。”
墓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灵石夏门梁氏的迁始祖是一位叫梁福山的梁氏长门子孙,而他的后代又分为五大支。
梁福山是从哪里来到夏门的?我们从梁氏又一处岭上茔地中的石碑上再一次探到了端倪。在这块茔地的石牌坊上刻着一副石联:
“岷山气厚支常旺 天水流长派有源”
横批为“继序不忘”。岷山,是秦岭之一脉;天水,是郡名,古秦地;二者都在今甘肃、陕西境内。这就告诉人们,梁氏祖先是从千里之外的甘、陕一带而来,可谓支脉兴旺,源头深远。
那么,具体地讲又是什么地方呢?我们在迄今保存着的民国4年(公元1915年)敦睦堂藏版《夏门梁氏族谱》的重修序言中找到了准确的答案。序中写道:“自吾始祖厚光公由陕西渭南县移居此乡,传十五世,子姓蕃衍。”
梁福山是怎样来到灵石夏门的呢?据传,梁福山的老家在陕西渭南。那里本是个土地肥沃、人烟稠密的好地方,可惜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频遭水灾,连年歉收,乡亲们只好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这福山打听到同县同乡有个同族老乡叫梁贯的一家,早在洪武爷年间就到山西灵石创业,现如今梁贯早已发家,官至大名府知事。再听说,那山西灵石一带是老祖先夏禹和伯益开山治水留下来的好地方,人称“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有此奇缘,难得一遇,于是他便收拾起行囊,带着妻儿老小跋山涉水直奔山西灵石而来。
这一天,梁福山一家由南而北沿着汾河峡谷赶路,突然眼前出现了两扇巨大的石门,兀然而立,行人只能从石门的狭缝中穿行。过了这道天然的石门,转过一个弯,只见汾河对岸一片石岗巍巍,岗下良田每每,鸡鸣犬吠,远舍近村,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只见这里四面青山围抱,一条汾河弯弯曲曲环绕,山环水绕,气象万千。福山忙向路人打听,说这就是当年禹王爷治水打开灵石口的地方,叫夏门。福山暗暗称喜,心想先辈老人早就说山西灵石是个好地方,自己的名字中又带着个“福山”二字,难道是老天爷让我找到这块落脚之地吗?于是,便下决心在夏门这个地方安下家来。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的夏门村,已是全县的十大镇之一,镇上人家都集中住在村西石岗之下的平地。村东头只有一座土地庙,福山一家只好寄身破庙,避雨挡风。好在福山有一股西北汉子的吃苦劲儿,再加上三个儿子梁松、梁相、梁机也都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他们爷儿几个白天给有钱人家打工,息了晌还上山割草喂牲口,不几年小光景便红火起来。福山又添丁进口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取名叫梁威、梁谔。
儿子们一个个长大了,福山老汉也老了。在梁福山临终之前,他叮嘱五个儿子一句话:农是本,地是命;庄稼钱,万万年。就是要儿孙们以农为本,永远不要舍弃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
以农立家
梁福山的五个儿子听从老人的遗嘱,埋头苦干,一心想要发家致富。人常说,弟兄拧成一股绳,黄土也能变成金。这梁家五兄弟个个身强力壮,又肯吃苦。老大梁松带着老二、老三专门给人家扛活,又佃种了村西张大户家的滩地。他们把老家带来的种菜本领使出来,让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嫩生生的新鲜瓜果蔬菜,收入自然翻了几倍。老四、老五年龄虽小,却也毫不偷懒,除了帮衬哥哥们干点农活,还上山割草放牛,在家里帮嫂子们喂牲口。就这样,几年下来梁家成了夏门的殷实人家,村里的人都称赞他们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弟兄五人中,最数老二梁相有心机道路。他想,眼瞅着家里添人进口,侄儿男女一大堆,再给别人家扛活最终不是个法子。有一天,他进灵石城办事,忽见县衙外贴着一张告示,众人都围着观看。一打听,原来是新任知县白夏,因本县汾河之滨往年水溢,难以耕种;而近年多旱,从春至秋,水循河涯,堪种麦,因此申请上台批准,可令民开垦。如开垦之后,土地归个人,只须每亩纳价银五钱六分,每年麦租八升,折银六分,而且分上、中、下三种地段,价格各有不同。
梁相一听,大喜过望。原先夏门村外河滩就是一片烂石滩,他们弟兄几人早想垦荒耕种,但一直苦于官府不准。如今县令告示,明令恩准,这难道不是天上掉馅饼吗?梁相当机立断回村与弟兄们商议停当,又向官府写了申文。不几日,官府来人测定地界,明订地价,找来里长,画押成交。弟兄几个便甩开膀子在那片河滩地里大干了起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年秋天,秋禾茁壮,先就收了高粱,足够来年交租。秋后,弟兄们又人拉牛拽在这几十亩河滩地里播下了麦种,想不到第二年夏天竟是一个大丰收。望着自家地里收获的颗颗麦粒,孩子们第一次捧着雪白的馒头,梁家弟兄们高兴得哭了。
还是梁相脑子好,他见大家只顾高兴,就给众人泼了一瓢凉水。他说,如今咱们的河滩地只能算半拉子地,是河神爷嘴边上的肉,老天爷想让咱吃,咱才能吃。如果今年秋天一发大水,恐怕连地根茬也没有了。众弟兄一听,都犯了愁。老大忙对老二说,你快出出主意吧。梁相说,事在人为,咱们这叫靠河神爷吃饭哩!如今刚收了麦,乘天长地旱,咱得赶快顺河滩打坝,把咱开出来的地护住。然后,每隔一段留一个闸口,等秋天洪水下来的时候,咱们再放水漫地,灌足水再关闸,这样堤保地,闸浇地,不是一举两得吗!
众人一听,都个个赞同,便合家老小铆足了劲,白日明夜在干河滩里打起坝来。刚开始,村里的人们还挺稀奇,有的人说凉话,说梁家弟兄往河滩里白扔钱哩。可是,到后来只见石坝一天天长了,一天天高了,地也围起来了,闸口也修好了,这才惊动了全村的人都跑到河滩看热闹。村西头的张大户也雇工在自己的滩地上效法梁家打起坝来。这样一来,夏门村麦收后家家忙着拾掇地、打坝修堤,一片红火。
说来也真巧,堤坝刚打起没几天,秋雨说来就来了。这年秋天,瓢泼大雨连着下了半个月,汾河水连连暴涨,沿河村庄土地淹没,庄稼冲毁,一片狼藉,只有夏门村的滩地安然无恙,地里还漫灌了几水,庄稼长得格外好。
收罢秋,村里众人提出要给河神爷唱戏,张大户出面张罗。到开戏的那一天,张大户亲自把梁家五兄弟请到戏台上,大大地夸奖了一番,而且还代表里甲宣布,从此以后谁也不准说梁家是外乡人,允许梁家人在村里修房盖舍,娶媳嫁女,允许梁家有自己的堂号名称,修自己的家庙。
梁氏族人靠自己的努力,终于在祖先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起名旺家
靠土地兴旺起来的梁氏,始终有一份出人头地的心理。而丰衣足食之后的企盼,自然是如何光大门庭、光宗耀祖,这还要从梁福山为他的孙儿们起名字说起哩。
梁福山的5个儿子,先后为他生下12个男孙。老人在世的时候,就立下规矩:孙子们的名字里必须要有一个“凤”字。儿子们都不太理解,“凤”字在平常人家都是用在女孩子们身上,男娃娃叫“凤”呀“叶”呀不太好听。可是埋怨归埋怨,老人的话还是要听的。所以,老大、老三、老四得子早,8个孙子分别叫凤歧、凤鸣、凤臣、凤才、凤仪、凤翔、凤贵、凤钦,这都是福山老人在世时给起的。老人过世后,老二和老五又先后生下4个男娃,前头已经“八凤朝阳”了,如今这4个又该叫啥?这时老二梁相突然想起父亲生前的一件事。
那是全家刚从陕西渭南搬来灵石不久。有一天,梁福山在地头干活休息时,指着夏门村后的北山岭和石岗问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咱们住的背后这道山叫什么名字?孩子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老人说,这里的人叫落凤坡和龙头岗。你们知道为啥叫这个名字?孩子们更不知道。老人就告诉他们,原来这里流传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王爷当年为了治服洪水,硬是从夏门这个地方劈开山崖,凿开口子,顺走汾水。他当时治水造船用的就是岭上的梧桐树,结果把梧桐树砍光了,凤凰也飞走了,所以叫落凤坡。开山留下的石头就堆在这个地方,用来镇压龙王,于是,人们就叫龙头岗。当地人除了流传下“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两句话,还暗暗地流传着“凤凰不落坡,老龙不抬头”另两句话。但是,人们都不肯说,因为这两句不吉利,怕冲了夏门的风水哩。
梁相是个有心之人,他反复揣摩这两句话和老爷子为什么非要让孙子们起个带“凤”的名字,想来想去,他一下子明白了,原来福山老人为孙子们起名暗藏玄机,他是想让梁家后代改变一下夏门的风水,想让子孙们龙飞凤舞,凤起鹏飞,而这些话是不便明说的。
想明白之后,梁相便与五弟为他们的4个儿子都又起了带凤的名字。不过,奇中又奇的是这几个名字竟与老大、老三孩子们的名字暗合,或重叠,或谐音,只是那八凤凤在前,这四凤凤在后。分别叫:鸣凤(老大次子叫凤鸣)、仪凤(老三次子叫凤仪)、棲凤(老大的长子叫凤歧)和灵凤。其中奥妙至今无人知晓,但至少蕴含着群凤和鸣之意,也暗含着“凤凰要落坡,老龙要抬头”的企盼。
尚义传家
转眼又过了几十年,已经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梁家这时已经成为夏门的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弟兄们都另立门户,各自为生了。
只说第二支梁相所生二子。老大鸣凤,其后代到六世之后便移居本县勤泊村。老二仪凤,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清代乾隆年所立的那座祖茔石碑上写道:
“先赠君应韶公,实二支之二派,为吾合族之大祖。所谓敕封义官者是也。”
为什么要把梁仪凤(字应韶)尊为二支派的“大祖”?为什么朝廷要封他为“义官”呢?
翻开清代嘉庆《灵石县志》,在善行篇中记载着梁仪凤的事迹:“梁仪凤,字应韶,居夏门,业农起家,慷慨好义,勤俭自奉,常以所积济人之急……”书中详细地记载着他在万历38年(公元1611年)全县大灾的时候,节衣缩食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将其余存粮全部捐献社会赈救灾民。当时,到他家去背粮的人就像赶集一样,一个月后才结束。他的义行感动了老百姓,也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朝廷特旌表他为义官,并给他“冠带如制”。当时,山西的巡抚魏公、巡按刘公一起旌表他是:尚义。灵石知县旌表他是:德继三槐。县学梁学师旌表他是:敦义弹冠。后来,又把他的名字放入县孝义祠受人祭祀。
梁仪凤急公好义、慷慨捐赈的行为开梁氏一族积善有余的风气,也是梁氏第一位青史留名的先人,成为夏门梁氏兴旺发达的重大起步。从此以后,夏门梁氏开始名声大振,名闻四乡,乃至于几百年之后,他的名字仍然记载于山西史乘之中,流芳百世。这就说明,梁仪凤作为“吾合族之大祖”是名副其实的,也是当之无愧的。
由于梁仪凤的率先垂范,夏门梁氏族人历代都秉承急公好义的传统,捐赈救灾,扶贫济困,代有传人。据不完全统计,《灵石县志》中录有梁氏善行的共21人,具体开列各朝捐赈粮、款的29人,共捐银9750两,捐米100石(详见资料附录之一)。可以说,从梁家三世梁仪凤以后直到十一世,梁家代代做善事,捐赈救灾,从无间断。其中,感人的事例是很多的。
梁元熙是梁氏第八世孙,他生前于乾隆年间就捐赈银一百两。而在他死后,其遗孀冯氏又于嘉庆年一次捐银一千七百两,真可谓妻继夫志。而九世孙梁彩山、梁仰鸾弟兄二人分三次各捐银一千五百两,可谓弟兄并美。九世孙梁塶也是一位行善之人,他不仅生前捐银二百两救灾,而且在临终之际嘱咐他的遗孀和儿子捐制钱两万吊,独资修建了县城竹林书院,可谓子承父业。
维屏护家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七月初一日寅时,梁仪凤家的上房院里传来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健壮的男婴降生了。只见这孩儿天庭饱满,地额方圆,四肢健壮,啼声洪亮。仪凤连得3子,喜不自胜,满月请客,大摆酒宴。说来也奇,这孩儿在弄璋宴会上毫不怯生,客人们你抱过来他抱过去一声不哭。更奇的是桌子上摆满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他都不要,偏偏一手抓了一支毛笔,一手抓了一支箭。众人一见齐夸:这孩子将来必定是文武双全,有定国安邦之才。仪凤见此,非常高兴,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维屏,字卫吾。想必,这名字中深含着保家卫国、维我梁氏之意吧。
转眼已过几年,维屏一天天长大,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胆大淘气。别看他年纪不大,可是一个“孩子王”,经常领着比他年龄还大的一群小伙伴上山打鸟、下河摸鱼,搅得仪凤家烟囱里都快冒烟了。仪凤看着管不下他,便把他送到县学读书,想让严师管束管束、收敛收敛他的野性。
维屏进了县学学业长进很快,四书五经不在话下,但淘气的秉性却难改,经常气得先生发疯,最后只好以补博士弟子员打发他回家。父亲见他学业未成,仕进难取,便打定主意让他帮着自己料理家务,壮大家业。
人常说,要想发得快,庄稼搅买卖,夏门梁氏也是走的这条路。自从梁仪凤灾年放赈救灾、丰年籴米进财以来,梁家仓满粮丰,他又用低价赊米的办法,收进附近乡村无力耕种农户的粮田,这样夏门北山一带就成了梁家的农庄,梁仪凤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仪凤和维屏一商量,觉得粮多虽是好事,但谷贱伤农嘛,于是,父子俩便在镇子上开起了粮店,修起了水磨,将自己的存粮和灵石西乡收购来的粮食加工成面粉,发往县城、省城,这样利润成倍地增长,银子滚滚而来。接着梁家又在村东头办起了油坊、客栈、骡马店、饭庄,方便了来往行人和经商做买卖的。过了几年,夏门镇逐渐从原先的土地庙向东延伸,形成了一条两旁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热闹非凡的大街。怪不得别村的土地庙都在村外,而只有夏门村的土地庙夹在村中间,原来那是因为梁家修起了东街,才把土地老儿留在原地供着。
土地老儿能保梁家兴旺,却管不了天下大旱。崇祯6年(公元1634年)“兵氛不靖,野无青草”,眼看着一场灾难又要降临夏门了。夏门村本来就是山多地少,土地又多是河滩石田,根本不耐旱;而汾河水又低于本村,无法自流浇灌。这时,已经独掌门户的梁维屏想到:老天年年旱,百姓年年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事儿,必须从汾河上游修一条石渠,把汾水引进村。他把这个主意告诉族人,大家都纷纷摇头。
人们觉得工程浩大,要沿山开渠,费钱费力;再加上从上游引水必然要经过邻村的地段,难度更大,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办到。维屏说,这些难题我都想到了。工程开支大,大家不必担心,我出一百两银子作为费用。如果渠开成众人受利,不成独当其害。至于开渠要路过外村的地嘛,我自有办法……众人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再加上他平日里为人豪爽,说一不二,办事干练,便答应下来。
说干就干,维屏带领大伙开山劈石,凿渠修堤,工程干得红红火火。奇怪的是,别的地方修渠是先从渠头上修起,夏门家修渠却是从渠尾往上倒修。几个月过去了,只见石渠顺着夏门村龙头岗下蜿蜒北去,又折东而行,眼看过了后庄已尽夏门地界,成了一条有尾无头之蛇……
夏门村修了一条无头之蛇的怪事传遍了邻村畔舍,十里八乡的好事之人都纷纷赶来观看,还有那耍贫嘴的给他们编了几句顺口溜:夏门家,真日怪,修渠修到河滩外,有尾无头瞎日害。怪话连篇传到人们耳朵里,大伙都沉不住气,纷纷跑去找梁维屏,连他大哥国士、二哥国英、四弟国祯都连连埋怨。维屏见火候已到,便召集族中各户家长聚在一起商议对策,只见他如此这般安排一番,众人一齐点头,分头行动起来。
这天夜里月黑天高,到了半夜时分,只见汾河滩里人影憧憧、人头攒动,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河滩里闹鬼哩!等到天亮,只见夏门石渠已经修成。那渠口里,汾河水正清汪汪地流进石渠,顺着山崖往夏门村流去。奇怪的是,只见河滩里渠口进水,却不知水流向何处。只是到了夏门后庄地界,那渠水才好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
原来,这是梁维屏的绝招,叫“水到渠成,暗渡陈仓”。一方面他发动全村老少连夜将邻村这块地沿河滩外侧开膛豁肚,打起石基圈成石渠,然后盖好顶板;接着又重新把上面的土层回填平整,恢复原样,使田主家无话可说。同时,他又派人去到官府,使银子买回官家文凭,将夏门石渠定为官渠,这样更堵住了别人的口。
维屏这一招人们始料不及,事成之后众人无不佩服。那夏门石渠由县勒石立于渠首,后又经平阳府确认记入《平阳府志》中。
这时已是明朝末年,崇祯爷龙位不保,天下大乱,灵石地面上也不太平,隔些日子就有土匪打家劫舍,更有李闯、张献忠的农民义军四处活动。老百姓家家自危,有钱人惶惶不安,夏门梁氏家大族大,百余口人如何自保平安?族中胆小的已经打点细软,准备逃往京都、省城,稍有办法的也想逃奔县城,一时间风声鹤唳,一夕数惊。
梁维屏这时挺身而出,他召集族中人等安慰大家说:现如今虽说兵荒马乱,但尚有朝廷稳坐龙庭,官府兵强马壮,几伙毛贼算不了什么。再则,夏门是咱梁家的根,咱们要守住先人为咱们创下的这份基业,可不能轻易抛弃呀!
众人点头称是,但却想不出个保家护村的万全之策。
梁维屏又说:要想保家护村,就要有胆有识,刀子架在脖子上也不能低头!大家要齐心合力,一定能渡过难关!
众人齐推他为首,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于是,梁维屏把他策划已久的长远打算一一给众人解说:一是要各户派出强壮男丁,组成护村民团,轮流巡逻,日夜护村;二是由各户摊派出资,雇请武术高强的武师训练子弟,置办自卫装备;三是共推董事,赞襄大事,在北山之巅龙头岗上,筑堡修寨,以御强敌。
这三项主意一出,大家交口称赞,只是担心在那干石梁上怎能修寨筑堡?这堡寨又是如何修法?
梁维屏见众人信得过他,便命人取出预先草就好的图样,一一指点给大家看。他说:咱们的老祖先前几辈早就给后辈人选下这块风水宝地了。这落凤坡、龙头岗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有韩信岭为屏,后有龙王岭为靠,下临汾水为险,底坐磐石为基,巍巍峨峨,雄视八方,如在这里修筑堡寨,进可拒敌,退可自卫,永固安宁;更何况堡下有汾河水三面环绕,财源齐来,这岂不是天设地造佑我梁氏的风水宝地吗?
维屏又将他计划如何修堡的规划也一并道出,族中大小听得热血沸腾,人心大振,纷纷赞同,这才下定决心要倾全族之力,创百世伟业。
夏门古堡建筑群的伟大工程终于在一位名为维屏、字号卫吾、“命中注定”要为夏门梁氏保家护村的第四代传人手中奠基开工了!
梁枢治家
三十年后,明亡清兴。这三十年来,梁维屏带领合族老小劈山斩崖、取石垒堡,在那龙头岗上硬生生地建起一座石寨,取名“永宁堡”。这其间,兵燹四起,改朝换代,梁家经历了许多灾难。但是由于族人齐心合力,维屏率众捍卫,终于渡过难关,迎来了太平盛世。90高寿的耄耋老翁维屏在临终之际,仍然不忘修堡兴家,他一再叮嘱子孙们要把古堡修下去。老人怀着憧憬、带着遗憾撒手人寰,这一天是康熙七年八月初十日。
又过了五十年,已经是康熙59年。龙头岗上已是高屋建瓴,层楼叠起,梁氏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传人前赴后继地继承着先辈的遗志,创建着百世伟业。这一年9月,雄踞古堡正南方的头堡门修成了。厚重的石堡门像一头雄狮威镇石岗,成为安内攘外的辅翼。族人共推一位青年俊才、时年27岁的七世孙梁枢题写了“外翰”“安攘”四个大字,镌刻在高高的堡门上。
这梁枢是梁维屏的嫡曾孙,也是七世辈中的老大。他生性聪慧,敏而好学,是一名优秀的廪贡生。可惜,他生不逢时,正当明末清初动乱之际,清王朝大宝初定,三藩初平,边患频仍,八旗子弟只重武功,不重文才,他这一代人难得科举入仕。这梁枢虽满腹经纶,但始终未能考取功名,最后只得以自己的努力被选拔为教谕。
30多岁的梁枢空怀“脱胎宁作种,冲汉自余情”“扶摇看直上,六息听长鸣”(梁枢《赋得鲲化为鹏》)的豪情壮志,在塞外的繁峙、右玉偏僻小县消磨自己的年华。他虽然热心教育,也想为当地办点好事,甚至他还自捐俸禄为当地重修学宫而奔走,然而官场的凶险、世道的不平终将他的愿望之梦打碎。20年后,50多岁的梁枢拖着病体致仕回乡。他在一首《端午日感题》中写道:
半百韶华老此身,
年年午日几芳辰。
惊看秃发全堆雪,
羞对榴花再赋春。
艾叶有灵聊应节,
蒲觞无分漫随人。
千秋不朽惟忠孝,
痛读离骚吊屈均。
诗中既流露出他凄怆的落魄心情,也表露出至忠至孝、愿学屈原的白首不坠青云之志。
梁枢是一位胸怀大志之人,他坚信儒家“达则兼济天下,困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梁氏振兴而付出了30年的心血。
梁枢回乡后潜心钻研学问,通达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编撰出一部《秘枕编文》。这部书中有许多精辟的理论和深奥的道理,但核心的一点便是突出体现了梁枢的治学、治家理念,也就是儒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梁枢把他的这些理念用在治家、治学上,为梁氏办了三件事:
一是定五伦、修五教、兴天伦。梁氏家族庞大,人多混杂,梁枢为了从根本上治家,严格地立起了族规家法,将人伦纲常明定于众,使全族上下确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上下尊卑地位关系,并且修教于族人,使大家都遵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伦理道德。从此,梁氏族人改变了过去众而不和、群而不亲的局面,形成了上下长幼有序、尊卑贵贱有等、男女内外有别的一个封建大家族。
二是顺五行、明五方、兴地利。梁枢在深研天文地理之道中,懂得了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明白了世人必须顺应天道(大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他回到家乡后,每日寄情山水,观测天文地理。他发现夏门龙头岗确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绵山作屏,汾水绕流,高不露风,低不失水;北塬迤逦开障,朝应缠护,汾水一带环绕,回环曲折,天设地造。但可惜的是,前人未能尽得地利之便,谋划草就不够周全。
于是,他便根据所学、参考风水学术,将夏门的地形进行了实地勘舆,重新进行策划规范。根据他的指挥,将天道之水、火、木、金、土五行和梁氏古堡的东、南、西、北、中之五方进行一一对应,以求达到五行相生,五气相和,聚地气以旺宅,聚财气以旺家。按照他的构思,古堡里五支家族子孙分别以五行取方位修建,而五行所克之才不可相连,却以地道暗堡或天桥相通,这样五行之间既相互关联、相扶相生,又互相守望,相互照应。现在我们看到的夏门古堡就是按照这一高明的决策而修建的。观察一下古堡的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古堡主人的匠心独运。
为了使梁氏家族兴旺发达,梁枢放眼夏门全村,将五行理念推而广之。在他的建议下,古堡北方修起了巍峨的文昌宫;古堡的南方修起了宏大的河神庙(今关帝庙);古堡的西方修起了梁氏祖茔,并树起了高大的石牌坊;古堡的东方、也是最重要的方位修起了常人不敢去想、更不敢去干的千秋功业——百尺楼。这样梁氏古堡居于其中,补风水,兴地利,成为了“百代一族,大业天固”(《南齐书》)。
梁枢所办的第三件大事是学五经、修五德、兴人才。这是梁枢为后代所想,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他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在他之前的几代,梁氏家族以农立家、以商发家、以堡护家,梁家成为富甲一方、傲视群雄的旺族大户。但是梁氏并没有出了什么像样的人才,明、清以来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出,更不要说状元、进士了。科举入仕,到了乾隆时代已经成为士子进身的一架梯子,梁枢为自己没有能登上青云之路而遗憾终生,他要把自己的夙愿在子孙后代身上去实现。
于是,梁枢在修建百尺楼院的时候,选定了一处风水绝佳之处作为教育之所,在夏门村办起了第一所义学,并将自己的院子取名“善庆堂”,也就是取《周易》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然后,他出巨资、聘名师,亲自授课,教授子弟。一时间,族中子弟特别是九世的“绘”字辈都来听他上课。
乾隆30年,年龄72岁的梁枢老人再一次挥笔写下“耸霄”二字镌刻在百尺楼院的三堡门上,他实现了自己为家族奋斗的治家理想,也完成了先辈修堡筑寨的宏伟大业。他想起了自己为梁氏祖茔碑记上所写的那几句铭文:
“石寨巍巍德镇乎北山之阳;原田每每德流乎汾水之长。生有遗爱,殁有余芳。百年之荫不替,七世之泽愈香。怀哉!怀哉!继承维善,虽百代而犹昌。”
乾隆36年,老人编印完成了自己的诗集《瘦吟草》,这是他抒写一生情怀的呕心沥血之作。年届80的梁翁此时已站在人生的顶峰,进入自由世界,他歌吟道:
老矣乎,老矣乎。
天开子,地辟五,
月东来,日西走。
如梭似箭不吾留,
英雄到头齐失手。
佳节年年有,
几时逢场且尽杯中酒。
酒后吟诗诗不老,
诗酒流连人白首。
他在诗酒人生中忘情陶醉,直到83岁无疾而终。
重儒兴家
梁氏族人自七世梁枢倡儒重教以来,家族逐渐形成了读书的风气,特别是乾、嘉、道三代百余年间,梁氏族人以读书为荣,以科举入仕为耀,使梁家真正变成了灵石的书香门第、教育世家。
据初略统计,梁氏自始祖至14世共有男丁1600余人,而入监读书的监生达142人(监生为清代入国学接受国家正规教育的学子),有生员107人(生员俗称秀才,是接受普通县学教育的弟子),其中尤其以七世、八世、九世、十世为盛。如七世中有26人、八世中有33人、九世中有66人、十世中有68人都是读书人。在这种氛围中接受熏陶的梁家子弟深受儒风的影响,学五经、修五德,家家读书声,户户鸡窗明,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在现存于梁氏族人的一道《梁公家传》壁碑上,就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九世梁绘星苦心孤诣教子成材的事迹:
梁绘星是梁维屏(二支二门)的嫡传子孙,他“性明决质,直而好义”,村里乡亲遇到急事、难事都找他处理,许多穷人婚丧嫁娶他都予以周济。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因为家贫,妻子又有病,生下孩子后无法抚养,便打算将孩子扔到河里。梁绘星得到消息后便给了二十两银子,让姓杨的把孩子抱回家,夫妻俩相拥而泣,感激涕零。
梁绘星生得体格魁梧,留着一把长胡子,说话声音洪亮,性格持重。他每天早晨起来正襟危坐,家里的孩子们都吓得屏住呼吸,家里的其他人也都肃静如仪,真是不怒而威。他本人熟精二十三史,谈古论今成败得失,了然心口。虽然他志行高洁,却始终没有求得一官半职,只能以一介百姓的身份了其一生。因此,他对子弟的培养格外精心。他曾经说,读书难道仅仅是为了科举吗?最重要的还是立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藏器于身,君子进德修业”。
为了严格教育子女,他每天都要检查他们的学业。孩子们从学校下学回来后,他还要再点灯讲夜课,往往要讲到后半夜才入睡。他还经常向孩子们讲先辈创业的艰难,让他们继承祖业,不忘前贤。还将先人们的事迹抄写下来刻在壁板上,让孩子们出出进进随时都能看到、想到。
由于梁氏家族读书成风,也培养出了一批热心从教的教育人才。据统计,梁家先后有28人从事教育。他们当中既有国家任命的教谕、训导,还有在私塾授教的老师。仅山西境内,梁氏子弟的足迹就遍布怀仁、繁峙、右玉、应州、高平、定襄、垣曲、太原、临汾、浮山等地,真可以说“一门多桃李,高士咏菁莪”(后人为梁氏独资修建的竹林书院所题门联)。
他们走出家乡,远赴偏僻陌生的异乡播撒知识的种子。不要说在那几百年前的艰苦条件下,就是现在让我们都感到难能可贵。梁氏菁莪子弟们不负众望,他们之中许多人都是由教书育人起步,后来依靠自己的努力进身仕途、跃入龙门的。如七世梁枢被敕赠征仕郎,封为中宪大夫;七世梁焕候选训导,诰赠中宪大夫,即用知府加一级;十世梁中靖在乡教学八年,后升任吏部员外郎,直到最后任太仆寺卿加一级(正二品);他的弟弟梁中孚,原在定襄县任教谕,后升任安徽宁国县知县;还有一位族弟梁中舆也是在太原任教谕后被栋选为知县;十一世梁恩霈先任怀仁县教谕,后被推升知县。像这样由儒而仕的梁氏人物还很多,这正印证了梁氏祖茔碑亭上所镌刻的那副楹联“特起儒风垂后葉 频行惠雨叶前模”。梁氏族人重儒兴学、以教为荣的儒风的确是不平凡的,他们为普及教育、传授知识所施行的惠雨也确实值得后人赞颂。
仕宦荣家
十年寒窗苦用功,一朝登科把名扬。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功名利禄信条,当然也被梁氏族人奉为圭臬。随着梁氏家族由农及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急于光宗耀祖、改换门庭的思想和进身仕途、出人头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到了乾隆盛世以及嘉庆、道光年间,梁氏族中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已经不满足只当一个教书匠或者不入流的小官吏了,而是想如何跃上龙门,实现祖辈人“凤凰要登坡,老龙要抬头”的夙愿。
这从梁枢为其父母亲死后请旨褒奖的这件事中可窥见一斑。我们前面说过,梁枢终其一生当过20年教谕,是一个未入流的芝麻小吏。然而,到了晚年,他为了光宗耀祖,也为了使后代以他为荣,竟通过别的途径为其死去的父母亲请来了貤赠修职郎和八品孺人荣誉称号的圣旨,而且还冠冕堂皇地把这道圣旨刻写在岭上茔地,为我们留下梁氏唯一的一道圣旨原文。
可惜的是,乾隆朝60年梁氏竟无一人中魁,直到嘉庆年间梁家才代有人出,一度出现了桃李争芳、“鸿儒硕彦相追随”的局面。为梁氏家族开一代仕途的是后来名震京晋、清史留名的铁面御史梁氏第十代传人梁中靖。他先于嘉庆3年(公元1798年)中举,过了3年便于嘉庆6年(1801年)高中进士,这是梁氏家族中第一位进士。更可喜的是,这一年梁氏第九世梁永康也以乡试经元的突出成绩中举,叔侄二人,一门双喜。
嘉庆18年,梁家又报喜讯。这一科梁中靖的两位弟弟梁中孚、梁中舆竟双双中举,兄弟联袂,光耀门庭。
道光年间梁氏先后有十一世梁象晋、九世梁永魁、十世梁园棣先后中举,祖孙三代,前追后随。
到了晚清的咸、同、光三朝,政治腐败,官场糜烂,梁氏也不再辉煌。在晚清60多年间,只出过两位举人。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世梁奋庸先于咸丰11年,也就是咸丰帝驾崩热河避暑山庄的不祥之年中举。这时,国势衰微,国家不宁,一个小小举人只得蛰伏乡里埋头读书了。直到过了13年,即同治13年甲戌科,他才又走出夏门,考中进士,这一年又是同治帝以天花不治而亡的不幸之年。梁奋庸的两次科考都遭遇到如此国运,从他的坎坷仕途,也可以看到满清政权岌岌可危的形势。梁奋庸做为梁氏族人中第二位进士固然可喜,但他实际上是梁家政治舞台上的最后一位角色,也是清代科举取仕的回光返照。
在有清一代,梁氏族人中通过科考一共出了2位进士、8位举人(其中有1名武举)、2位拔贡(详见资料附录之三),为梁氏光大门庭,也为梁氏族人走上仕途奠定了基础。当然,随着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出现了许多不正之风,诸如买官卖官、赠官以及通过所谓栋选、候补、荫袭等等五花八门的多种渠道,有钱人家、官宦人家都可以大大小小弄到一顶官帽。据统计,梁氏族人中在清代共有27位担任过实职的朝廷官员。其中有高居二品的太仆寺卿梁中靖,有先后在户部、兵部、刑部中担任要职的从二品衔梁塶,也有在地方管辖一方的广西柳州府知府梁景鸾(正四品),由知县钦加三品衔、升授知府、赏戴花翎的梁园棣,此外,还有从四品衔的州级官员5人,任过知县的9人。
除了以上任职当官的以外,梁氏家族中还先后有158人被朝廷封为虚职官衔或享受品衔待遇,如十三世企曾就曾被朝廷军功议叙六品顶戴,但并没有当过官,只是一个六品待遇而已。
清代还有一个可将自己的封诰改授给远祖或父母亲的规定,叫覃恩予封。这是一种广施恩惠、笼络人心的做法,当然也是为家族光耀门庭的美事。因此,自从梁氏有人跃上龙门、登科夺魁之后,这种封赠就越来越多。据统计,梁家人生前死后被授赠荣誉者达102人,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梁家成为灵石乃至山西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
在梁氏几十位官宦中不乏官声清廉、政绩卓著的有为之人。有一文、一武两位杰出人才值得大书一笔。
一位文臣是前面提到的梁氏第一位进士、被后人称为铁面御史的梁中靖。他46岁出山,69岁病逝京城,在23年的仕宦生涯中,先后在吏部、都察院、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等中央部门担任要职,因秉公执法、铁面无私而受到皇上的重用。“公自居言路,历卿曹,慷慨激昂,以身许国,凡事之有裨于政治、有利于民生者无不言。”(引文见《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太仆寺卿与亭梁公墓志铭》)梁中靖的事迹广泛流传,名传千古,特别是他智勘榆次赵二姑案为民伸冤的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山西大典》以及榆次、灵石县志中,更被人们编成故事、戏曲在民间传唱。
另一位武将是梁氏十二世后人梁枚。梁枚生性刚烈,磊落不群,他饱读诗书,胸有奇才,但却屡次应试不中,空怀报国热忱。由于对社会风气不满,痛恨晚清腐败,他经常愤愤不平,慷慨陈词,还著书立说,诽谤时事。著有《竹山馆诗文集》一书,刊行于世。后来,他终于靠自己的拼搏得到了报国的机会,在父亲梁瑞璜所任职的湖南长沙军营中当了一名经历。在带兵打仗的戎马生涯中,他屡建奇功,被以军功卓异选为补用知府,并赏戴花翎。
由于战事紧急,他并未在湖南上任,而奉命被调往甘肃、新疆前线平叛。梁枚胸怀报国大志,驻守迪化(今乌鲁木齐)抗击叛匪。谁知敌众我寡,叛军攻破城池,梁枚战死在军营之中。他捐躯沙场、义无反顾身赴国难的英雄事迹受到官兵的一致敬仰,也受到清廷的褒奖。他死后,被朝廷追赠为道照道员,并将他的英名祭祀在忠义祠,并准许在家乡灵石为他自行建立专坊专祠,诰授他为朝议大夫,晋封通议大夫(正三品)。他的儿子也按照有关规定,由国家免费送入国学培养,成人后以知县待遇使用。梁枚生荣死哀,实现了他生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志向。这位血染沙场的梁氏后人为梁家争得了荣耀,也为梁氏史册上写下可尊敬的一笔。
嬗变之家
翻过梁氏家族辉煌的一页,三百多年的创业史、奋斗史、守成史谱写出梁氏族人十几代的奋发努力和积极进取。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历史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夏门梁家也难逃脱这个历史规律。
晚清末年,政治腐败,世风奢靡。八旗子弟的奢侈生活也同样在官宦人家像梅毒一样传染着。前辈奋斗挣来的万贯家产自然为后来者创造了享受的物质条件,于是梁家十三世以后便开始走向衰落。在光绪朝34年中,梁家只有27名子弟还走着前人入监读书的老路,可惜只有1人中举。学业的不长进,仕途的不如意也导致对读书的放弃和失望。“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梁家的一些不肖子孙开始纳妾娶小、抽大烟、嗜赌博,过起了今日有酒今日醉的生活。
而前辈先人们所倡导的急公尚义、济贫救灾的善行早已被忘之脑后,我们在光绪年以后的县志中再也查找不到梁氏捐赈救灾的片言只句了。
随着满清王朝的轰然倒塌,曾经显赫二百多年的梁氏家族也跟着土崩瓦解,梁氏五大支中有的迁居他乡,自立门户;有的销声匿迹,在省城、县城避乱;还有的蜗居乡里,靠吃老祖宗过日子。
原先引以为荣的官宦门第已不再被人尊敬,斑驳的铁门里再也见不到达官贵人的车轿,昔日灯火辉煌的一座座古堡逐渐被人遗弃而变得破损不堪,“圪洞院陷了,善庆堂拆了,百尺楼塌了”,百年古堡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
战乱年代,民不聊生,生意自然更不好做,梁家的商号、店铺一个个倒闭,夏门镇也死气沉沉,再没有了往日繁荣的景象。到了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军阀混战,梁氏族人已风流云散,“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一个朝代的更替,一个社会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嬗变,都会带来母亲分娩一样的痛苦,梁氏家族在动荡中也必然出现形形色色的形态:
有的人家坐吃山空,醉生梦死。清末进士梁奋庸的不肖儿子梁觉衡把父亲一手修建的高大敞亮的进士院,以100两银子于光绪31年卖给李姓人家。第二年还嫌没有卖干净,竟只以4两银子的价钱把院外的吹鼓棚一并拱手相送。
有的人家家破人亡,后果不堪。百尺楼梁枢的后代、第十三世梁廷勋也是一个败家子。他前后竟娶了5位老婆,妻妾成群,花天酒地,然而却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传宗接代。后来,家业坐吃山空,只好开始卖家产。在他手里卖了头堡院、二堡院,直到民国6年他又将老祖宗留下的东院以12块银元的价格卖给李姓人。
梁廷勋没有子嗣,死后只好匆忙间将远房家族的一个侄子过继,为自己当孝子顶门立户。17岁的梁旺有过继给百尺楼家之后,也没有生下男孩,只生下两个女儿。梁旺有满怀希望地给两个女儿取了两个吉利的名字:一名喜凤,一名喜凰。他是否听说过老辈里传下的“凤凰要登坡,老龙要抬头”的老话,不知道,但骨子里想让自家的女儿成龙变凤却是真的。然而,梁旺有也是一个大烟鬼,不几年他也开始卖家产。他手里又卖了帐房院和配楼隔壁三眼窑,夏门街里的铺子也是他卖掉的。眼看家产也快折腾光了,这时,日本鬼子发动了“七·七事变”,第二年打进了山西,占领了灵石,时局大乱。梁旺有打发妻子和两个女儿去丈人家逃难,他只身留在夏门看家。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了灵石大地。当时,张文昂领导的决死纵队正在灵石活动。这一天,决死纵队的游击队员们来到夏门,他们利用夏门古堡的有利地形从百尺楼上向河对岸许家店的日本鬼子扫射,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凶残的日本鬼子开始了疯狂报复行动,他们先是向百尺楼开了两炮,把百尺楼顶炸了两个大窟窿,接着又对夏门村进行大搜捕。谁知敌人扑了一个空,决死纵队的游击健儿们早已安全地从古堡的地道中撤退了。敌人恼羞成怒,把梁旺有、曹二留、刘柱子三人抓回县城,严刑拷打逼问,硬说他们是中国奸细。梁旺有死也不承认,最后,被活活打死,拖到城外泰山庙坡乱坟岗上草草掩埋。
梁旺有生前虽是个败家子,但却死得光明磊落,也算梁氏后人中有骨气的一条汉子。梁旺有死了,百尺楼院荒芜了。直到抗战胜利后,他的妻子女儿才再次返回故居,这时百尺楼院里的草长有一人高。百尺楼院经历了战火的洗浴,如今的主人只留寡母孤女三人。当年富丽堂皇、锦衣玉食的高门大户只落得“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真是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也有的人家坚守清操,处变不惊,仍然守卫着夏门这片祖先开拓的土地。梁希曾,这位梁福山十三代嫡系传人天性朴实,为人厚道。他继承祖业,取其院名为“棲吾身”,以示不随流合污,愿洁身自好。光绪20年,他带头捐资,联络族人筹款并亲自督工修复了破坏冲塌的村东道路,成为热心善事的一位“廉能”。他的儿子、十四代传人梁芹芳,也是生员出生,学问优良,经考试录用为民国年间的区长,“办公多年,人民悦服”,现存民国4年敦睦堂藏版所刻《夏门梁氏族谱》就是由他苦心孤诣编撰而成的。
到了第十五传人、梁希曾的孙子梁子言(字兴诗),这位出自书香门第的后代,从太原国民师范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灵石解放后,他又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先后十年担任灵石县副县长,分管教育工作,最后病逝于工作岗位,成为夏门梁氏在新中国的第一位人民县长。
当然,更有许多梁氏后人脱离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封建家族的叛逆者。梁旺吉,十四世,生长在一个半农半商家庭,从小读书,后外出工厂学徒,接触到革命道理,在抗日烽火年代他18岁就毅然加入了山西决死纵队游击四大队,跟随家乡灵石张家庄的张文昂同志参加革命。后来,他转战南北,戎马一生,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管理科长,成为一名中校级军官,后于上世纪80年代光荣离休。
梁子言、梁旺吉又成为新时代梁门双杰,一文一武,堪与梁中靖、梁枚媲美。
梁氏族人中虽然出了不少败家子,但是,绝大多数梁氏后人,特别是第五支传人谨守着老祖宗梁福山“农是本,地是命”的遗嘱。他们世世代代以农为本、以农为业,牢牢地守卫着自己的家园,耕种着这片养育子孙后代的热土,在夏门这块土地上努力奋斗着。这支梁氏后人成为今天夏门梁氏的真正主人。像十五世传人梁兴鸾就曾多年担任夏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夏门人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直至2006年病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回眸夏门梁氏四百年沧桑岁月,我们像走进了一条长长的历史隧道;推开那一扇扇铁门,我们又像看到那一段段鲜活的生活场景。书香门第的夏门梁氏留给人们的不仅有许多可资可鉴的创业精神和可敬可佩的良好传统,更有耸立在华夏大地上巍巍赫赫的古院、古楼、古堡,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更是不朽的文化。
走进古堡,我们像走进了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徜徉于其中,浩然文化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厚重历史感油然而生,令人警醒,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在这里融合交汇。它的气质独一无二,它的魅力亘古独特,它的神韵早已被沉淀为一种慷慨大气。在古堡、古楼、古风遗迹斑驳之间,更透出一种儒雅和谐,四百年的历史文化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沉醉的是历史,而提升的是风骨。
(注:《夏门梁氏春秋》是张宝铸先生撰写的关于山西灵石夏门梁氏家族历史的著作,收录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夏门梁氏古堡》一书中。)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