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句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你是不是第一反应就以为:后宫真有那么多宫殿、那么多嫔妃?其实,这几个数字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究竟指什么?皇帝后宫到底有没有七十二位妃子?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有一句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你是不是第一反应就以为:后宫真有那么多宫殿、那么多嫔妃?其实,这几个数字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究竟指什么?皇帝后宫到底有没有七十二位妃子?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先说三宫。这个“三宫”并不是指紫禁城里天安门旁的三座宫殿,也不是皇帝想住哪儿就住哪儿。汉代时,“三宫”泛指皇帝、皇后、太后的居所;唐朝改称两太后与皇后为三宫。可是在明清,三宫才有了实实在在的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的住所;至于交泰殿,它不像乾清、坤宁那样天天有人住,更像个仪式场地——逢年过节、后妃朝贺,都在这里集合。简而言之,后三宫指的就是这三栋连在一起的大殿群。
那六院又是哪六院?“六院”全称其实是“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包括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则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太极殿(启祥宫)。这些院落都是嫔妃们的居处。东六宫的等级要高一些,从妃嫔到贵妃都能住;西六宫稍次,通常给一些低一档的嫔、贵人用。可见这六院不只是地名,更是一套繁琐的等级标识:谁住东六宫,就证明地位高;谁挤西六宫,就说明身份比东面的“姐妹”还要逊色一分。
再说那“七十二妃”。古人用这个数字,不是说宫里真有七十二位妃嫔,而是一种通称,表示后宫妃嫔之多。换句话说,“七十二”只是个象征,像我们现在说“成千上万”可不见得真有一万。史书里,各朝对妃嫔的官阶排列也分得明明白白。西汉初期,把后妃爵位列为八品;到了汉武帝、汉元帝时,一度扩充到十四级;三国曹魏一开始定五等嫔妃,后来又增设十等;晋朝干脆照搬魏制,嫔妃等级一口气做到十几级。到明清,后宫系统更是越搞越复杂,什么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每个头衔都有对应的宫服颜色和生活津贴。
可见,“七十二妃”说法是为强调数量众多,用来形容后宫玲琅满目。真正的数字远远高于七十二。光是《大清会典》里记载,乾隆年间后宫固定编制就是上千人:光嫔妃就有六十多位,还有宫女、太监、内务府差役弟子,动辄几千口人。要是把状元、探花带到后宫,对他们来说,估计眼花缭乱都找不到北。
那么,这些妃嫔是怎样分配到三宫六院的?日常生活又怎样运转?先说分配。嫔妃一入宫,通常先到西六宫见客,接受宫中监督。如果有幸受宠,就会被赐入东六宫;如果彻底不讨皇上欢心,也可能被遣回宗亲府或直接降级。每年三月、九月,皇上要批一次旨,对各宫妃嫔的供给、服饰、册封情况做例行考评。评差了,不仅称号降一等,住处也得搬家——东搬西,西搬储秀,折腾得几乎没停过。
再看看日常。拂晓前,宫女们就在乾清宫前的内廷走廊里点灯,摆放早膳。突然,一道金声玉振:皇帝起了。殿前的内侍立刻奏报:“皇上驾到!”然后皇后、贵妃、妃嫔按照等级次序列队入内,行三叩九拜之礼。气氛庄重,但也极快:一分钟不到,程式走完。出了殿,嫔妃们又各自回到东六宫、或西六宫,开始一上午的闲坐评花。
午后,有时候妃子们要去交泰殿参加节庆礼仪,碰到大事庆典,交泰殿前还要点起长明灯。傍晚,又有夜宴,御茶、宫宴、歌舞演出,妃嫔个个盛装打扮,宫女们在灯光下帮她们理金步摇、戴凤钗。
不过,后宫并不全是锦衣华服。高压之下,嫔妃们要时刻提防“党羽审查”:哪个宫女偷偷和谁说过话?哪个太监给了哪位娘娘额外的迟暮花?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成为考核分数的一部分。考差了,食量缩水,待遇削减;严重了,甚至被打入冷宫、拆了宫装遣出。
这时,你可能要问:既然后宫人这么多,嫔妃们天天互相倾轧,为啥皇帝还天天要来巡宫?原来,巡宫不仅是赏妃,也是拉拢党羽。妃子们在相互挤兑中,要想活得安稳,总得争取皇上的关注,否则就只能在西六宫西六宫地轮流待着——从永寿宫搬到翊坤宫,再到储秀宫……来来回回,连宫女都嫌累。
说到底,“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过是个俗称。紫禁城里真有三宫、六院,可“七十二妃”只是个用来描述人多势众的数字。它折射出的,不仅是后宫的繁复制度,更是古代帝王权力的无穷诱惑:你愿意住东六宫吗?愿意挤到西六宫舍不得上交,却又怕被打入冷宫?你能拿到多少赏赐,又要承担多少心机算计?其实,这背后藏着的是帝王对美色的无尽需求和无边的权力游戏。
最后,给你留个问题:如果把“七十二”换成“八十一”或“一百零八”,后宫的格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可见,古人选用“七十二”并非随意,而是用这个天地阴阳的成数,表达一种“无边无际”的概念。那么,当你下次听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时,可别只当古装剧的画面——那一门门宫墙里,藏着的是权力的起落、身份的荣辱、以及无尽的宫廷秘密。 信息来源:大清会典·后宫礼制章节、紫禁城三宫六院考论。
来源:执着的小鱼pAKfme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