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背后两个大问题:材料环保和合同保障,没搞清楚,轻则预算爆炸,重则家变得不安全。
装修,不少朋友都在忧心“坑太深,如何避开陷阱”?
其实,这背后两个大问题:材料环保和合同保障,没搞清楚,轻则预算爆炸,重则家变得不安全。
别担心,今天给你带来一份“真干货”版的装修避坑指南,好用得让你觉得找装修真心像找朋友。
第一,别只听广告,环保才是硬指标!
行业最新推行的“全装修新政”后,装修公司已变得更“正经”了,要求公开环保检测报告。
你签合同前,一定要记着写进:所有材料进场必须提供CMA认证的环保检测报告,甲醛释放量≤0.05mg/m³,苯系物总和≤0.06mg/m³。
否则,家里空气质量就像抽烟一样,长时间下来,健康会出问题。
第二,电子合同这个新宠,也别放过。
一些法院开始用区块链存证,保障合同的可靠性。
在签协议时,记得要多补一份电子版,并注明:合同同步进行司法区块链存证,任何变更都要经过电子签章确认。
这样一来,出现纠纷时,你就多了一重法律“护身符”。
第三,工人“实名制”管理也越来越严格。
“蓝领工匠”认证体系落地,最好在合同中写:施工工人必须持住建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特别是电工、焊工,非持证不得上岗。
比起“随便混”的工人,这样保证了施工质量,少了很多“偷偷做”的暗坑。
再来看案例,这些年一个个糟心的“陷阱”被曝光。
比如杭州那位业主遇到的“水电全改”套路,合同上没写清怎么验收,结果后续改装麻烦不断。
建议写:“水电改造范围以测量为准,旧管线利用率不得低于60%,开槽深度不得超过墙体厚度的三分之一。
”不然,工程变成“拆东墙补西墙”。
还有智能家居,也不是想装就装。
上海消保委公布了不少智能系统“隐藏”的问题,比如系统协议不透明,软件升级要收费等。
签合同里最好写:智能系统提供开放接口,保修期内软件升级免费。
避免以后成了“智能烦恼”。
疫情带来的延期还能谈判吗?
北京朝阳法院的判例告诉我们:非得出官方证明才算“抗疫不可抗力”。
建议:延期必须出示街道或住建部门的官方证明,否则照常按期赔付。
这点,别以为不用写,合同要写明。
除了合同条款,要多用“硬核”手段进行材料验收,比如:材料带防伪溯源码,主材样品留存,以及引入第三方抽检,让验收变得更“有章法”。
赔偿标准也要细化:空气污染超标,直接按日租金的200%赔偿;隐蔽工程漏水拆修损失,双倍赔偿;设计失误,退钱外还要赔拆改费。
这么细,施工方也不敢轻易拖延。
数字化管理不能少,施工全程云存档,工地每天拍带水印的照片,关键节点像防水、吊顶,要录360°全景视频,让你远程一清二楚。
还可以用专属的ERP系统,随时随地掌握工程进度。
在合同中加上装修垃圾分类和运走凭证的条款,邻里损害赔付流程的细则,以及售后问题的响应时间,比如:防水24小时到,其他72小时内解决。
这些看似琐事,实际上能帮你省掉不少争端。
维权渠道也要知道:全国住建热线12319、装一装微信小程序可以线上举证,还有争议优先考虑的CNAS检测机构。
多点准备,才能在坑里站稳脚跟。
最后,提醒一句,签合同前,别只看表面,务必让工装公司出示最新资质,调研项目经理的历史案例,确认材料采购渠道的正规授权。
还要留心“先装修后付款”的新模式,把尾款延期到入住后三个月,给你适应空间。
装修不是“拼钱拼时间”,而是“拼智慧拼细节”。
做好这份“避坑指南”,让你轻松应对装修可能的脏水,家变得更安心。
愿你家装修,从此没有“陷阱”,只有温暖和放心。
来源:大军生活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