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漫谈沈括》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其编著者是凌洁。凌洁身为杭州市历史学会沈括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同时也是《解读》《不同凡响》《品识沈括》等著作的作者。他是一位专注于沈括研究并致力于向大众传播相关知识的学者,多年来深耕于沈括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犹如精
原创 陆成全 天门山文学
《漫谈沈括》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其编著者是凌洁。凌洁身为杭州市历史学会沈括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同时也是《解读》《不同凡响》《品识沈括》等著作的作者。他是一位专注于沈括研究并致力于向大众传播相关知识的学者,多年来深耕于沈括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犹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饱含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结晶。在书中,他以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轻轻剥去历史人物被赋予的“伟光正”外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科学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感受到他智慧的光芒与人性的温度。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的那样,沈括是“整部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而《漫谈沈括》这本书恰似一面棱镜,让沈括这束“卓越之光”照进现实,既折射出科技的璀璨,更映照出人性的复杂。
九章人生:于时代褶皱中探寻鲜活灵魂
《漫谈沈括》以九章的篇幅,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细致地勾勒出沈括的生命轨迹。从“家庭与童年”时期的启蒙,到“试吏十年”的磨砺;从“京师为官”时的锋芒毕露,到“经略边防”的担当重任;从“贬谪生活”的困顿无奈,到《梦溪笔谈》的诞生。每一章都宛如一块精心雕琢的拼图,最终拼出的并非刻板的“科学家画像”,而是一个在命运长河中不断调整姿态、真实而鲜活的生命。
在“家庭与童年”章节中,作者凌洁并未满足于简单罗列沈括的家世背景。他生动地描绘了沈括的父亲沈周身为地方官,常年日夜操劳于公事,沈括小时候的读书识字几乎全由母亲许氏亲自教导。年幼的沈括常常跟随父亲遍历各地,在驿站昏黄的油灯下,静静看着父亲批阅公文;在田间地头,饶有兴致地听农夫谈论收成;在江河湖畔,专注地观察水流与舟楫。这些看似琐碎平凡的经历,实则为他日后“格物致知”的科学研究埋下了深远的伏笔。正是这种对生活肌理的敏锐感知,让沈括的科学研究始终带着“接地气”的温度。他在测量磁偏角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渔民的罗盘;研究天文历法时,会虚心地询问农夫的耕作时序。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当下许多科研工作者所缺失的宝贵特质。
“试吏十年”这一章节,最是触动人心。凌洁用大量详实的笔墨,生动地还原了沈括参与并协助其兄沈披修复芜湖万春圩的全过程。当时,安徽芜湖一带水患频发,大片农田被洪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沈括兄弟二人带领众人经过八十多天的艰苦奋战,万春圩终于成功修复。宋仁宗赵祯赐名“万春”,取“万世春和”之意。沈括为此写下了《万春圩图记》一文(收录于《长兴集》)。
争议与坚守:历史滤镜下的真实人性
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陷入“非黑即白”的困境,而《漫谈沈括》最为难得之处,在于它在“人品争议”章节中展现出的客观与勇气。书中并未回避沈括因“乌台诗案”牵连苏轼这一历史争议,而是结合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凌洁旁征博引,引用多方事例进行分析,指出沈括的行为既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也有着时代局限的无奈。更为重要的是,他将这一争议放在沈括的整个人生中进行审视。在贬谪期间,沈括曾多次在书信中表达对苏轼才华的欣赏。这种矛盾性,恰恰是人性真实而复杂的写照。沈括晚年隐居于梦溪园,远离了官场的纷争,开始潜心著述。《梦溪笔谈》中既有对自然科学的严谨记录,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历经世事沧桑后的通透豁达。凌洁在《漫谈沈括》中指出:“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沈括诬告苏轼,实则子虚乌有。”
这种“不回避争议”的书写方式,让沈括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沈括何以能在如此多的领域留下开创性的贡献?答案或许隐藏在“经略边防”章节中。在抵御西夏入侵时,沈括不仅提出了精妙绝伦的军事策略,更亲赴前线实地考察地形,精心手绘军事地图,甚至还发明了便于携带的“行军浑仪”。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与他在贬谪时“退而著书”的坚韧意志,共同构成了他人生态度的一体两面——顺境时锐意进取,积极建功立业;逆境时沉淀反思,潜心著书立说。
《梦溪笔谈》:困顿中的精神突围
“贬谪生活”与“《梦溪笔谈》”这两章,堪称全书的灵魂所在。沈括晚年被贬至润州(今江苏镇江),购置了一处园子,取名“梦溪”。在这里,他远离了朝廷的勾心斗角与纷争,却迎来了思想的丰收季节。梦溪园风景如画,“巨木蓊然,水出峡中,渟潆杳缭”。园中有梦溪潺潺流淌,有竹坞清幽静谧,有深斋古朴典雅,有萧萧堂宁静祥和。四季之景各有千秋:春天,桃花灼灼,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夏天,蝉鸣阵阵,绕着翠绿的树木回荡;秋天,桂香弥漫,铺满蜿蜒的小径;冬天,白雪皑皑,压在绽放的梅花枝头。
《梦溪笔谈》收录了沈括一生的见闻与思考,从“隙积术”“会圆术”等数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到对磁偏角的世界最早记载;从对石油的命名与利用,到对天文仪器的改良创新。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他“日有记录,月有整理,年有总结”的持之以恒。这种在困顿中不放弃思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局限中寻找可能”的人生态度。
更令人动容的是,《梦溪笔谈》并非一本纯粹的“科技著作”,其中还记录了许多民间智慧。有街头艺人“魔术”背后的原理,有工匠的“喻皓营舍法”,甚至还有对“海市蜃楼”的实地观察。沈括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种知识,在他眼中,农夫的耕作经验与学者的天文观测同样珍贵,市井的奇闻异事与朝堂的典章制度同样值得记录。这种对知识平等的尊重,让《梦溪笔谈》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沈括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丰富见识,都融入了这部伟大的《梦溪笔谈》之中。
历史的回响:为何今日我们仍需读沈括
《漫谈沈括》主要讲述了沈括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历史贡献。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夹叙夹议,深入探讨了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大家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式人物”,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过好一生”的范本。
沈括的人生向我们昭示:真正的卓越,并非在于永远屹立于顶峰,而在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生活的热忱。他在顺境时不骄不躁,用科技成果造福民生;在逆境时不屈不挠,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后世。这种“能上能下”的人生智慧,正是当下社会最急需的精神养分。
《漫谈沈括》是一本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佳作。作者凌洁在后记中说:“写沈括的时候,把重点放到其人生态度上,希望读者在了解沈括的科技成果和人文成果的同时,也可以思考他的人生。这是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人生,他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成果,除了他的创造思维,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沈括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并非那些具体的科学发现,而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人生态度——对知识永远渴求,对生活永远热爱,对未来永远期待。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尘埃,看见沈括在万春圩的泥泞中奋力劳作、在梦溪园的油灯下埋头著书、在边关的风沙中坚守岗位的身影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奋斗史,更是一个人如何用一生的时间,回答“怎样才算不负此生”这一永恒命题。
沈括“博学多识、精研深究”的精神,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我们内心的浮躁与迷茫。愿我们都能从他的人生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梦溪园”里,种下好奇的种子,收获思考的果实,活出属于自己的“万春”景象。
作者简介:陆成全,1961 年出生于安徽芜湖。他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芜湖市史志专家库专家成员、芜湖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曾出版摄影集《古镇风采》、文史集《清水风情》等作品。
来源:天门山风采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