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冷冰冰,可放在鄂西那条连导航都经常迷路的山沟沟里,一亿二就是漫山遍野的“现金天麻”,是1200 个不再背井离乡的岗位,是五峰县税务局破天荒给农产品开的亿元级发票。
“一个退休老头,把自家锅碗瓢盆都捐了,结果让一座山年产值飙到一亿二。
”——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牛庄乡去年的真实财报。
数字冷冰冰,可放在鄂西那条连导航都经常迷路的山沟沟里,一亿二就是漫山遍野的“现金天麻”,是1200 个不再背井离乡的岗位,是五峰县税务局破天荒给农产品开的亿元级发票。
老头本人没等到这天,他 2016 年就走了,留下的只有半本被雨水泡烂的实验笔记、一把缺口镰刀、一间掉皮土坯房。
现在,那土坯房门口天天排长队,来的人不是打卡,是低头——省委组织部的新公务员得先弯腰钻进那道矮门,身高一米八以上的直接撞梁,撞完就明白“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文件黑话,是头顶实实在在的包。
罗官章的“后劲儿”为什么这么大?
说穿了,他提前把“乡村振兴”这道题做成了标准答案,而且没留专利。
省里后来编的教材厚达 178 页,核心就三句话:把实验室搬到田埂,把工资条换成地里的收成,把党员身份从红本本变成群众嘴里的“老罗”。
别的典型事迹讲完就完了,他的故事却像天麻菌丝,在地下悄悄蔓延——华中农大 20 个拿“罗官章奖学金”的孩子,毕业签约第一志愿全是“乡镇农技站”;宜昌 238 名年轻党员自发组了“老罗志愿服务队”,帮老乡搭棚、测土、直播带货,干得比绩效考核还起劲;甚至去年有天麻种植户打官司,被告辩称“我用的老罗技术,产量高到离谱,不可能违约”,法院愣是采信了——技术成了公信力,这比任何锦旗都硬核。
更微妙的是民间情绪。
五峰把罗官章忌日定为“党员奉献日”,原本担心流于形式,结果 2024 年 7 月 15 日那天,县城早餐店的老板自发给环卫工免单,出租车司机排队送高考生遗落的准考证,连广场舞大妈都暂停音响去河边捡垃圾。
没人统一指挥,大家却默契地挑了件“小事”干,仿佛谁先开口提“老罗”就显得矫情,可心里都认:今天要是偷懒,就真对不起那老头。
这种“不好意思”的约束力,比红头文件猛多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杂音。
网上曾有帖子酸“一亿产值算啥,也就深圳一套豪宅”,底下最高赞的回复特接地气:“你让豪宅自己长天麻试试?
”一句话把天聊死,也道出了罗官章式奉献的不可替代:它把“财富”重新换算成“山里人不再下山”。
当“牛庄 1 号”天麻通过省级认证,亩产再提 30%,最直观的反馈是快递点第一次出现“爆仓”——以前往外运的是打工行李,现在是一箱箱贴着“鄂西深山”标签的鲜麻,收件人写的是上海、广州、北京的实验室和火锅店。
山还是那座山,但山的“汇率”变了。
老头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记者问他:“您到底图啥?
”他正低头剥天麻,回了一句:“图它明年还长。
”说完把天麻种子塞进记者手里,像塞给路人一颗糖,理所当然。
今天再看,那颗种子不仅长了,还自带复制功能,长成了一整套“后罗官章生态”:有产业、有教材、有基金、有热搜,甚至有法院判例。
可最核心的,还是那个“不好意思”——当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偷懒就脸红”,精神才真正扎下根,比菌丝还深,比山梁还硬。
来源:一品姑苏城
